戲劇、音樂

有245筆,第1頁

序號1噯仔
序號 1
詞目 噯仔
音讀 ài-á
釋義 嗩吶。樂器名,一種吹奏樂器。以木管為身,由細漸粗,上開八孔。木管上端為一細銅管,前端可套以葦製哨子,木管末端套接一個喇叭形的銅管。音色高亢宏亮。
序號2喉韻
序號 2
詞目 喉韻
音讀 âu-ūn
釋義 喝茶或飲酒之後所留在口中的餘味。 歌喉。
序號3後場
序號 3
詞目 後場
音讀 āu-tiûnn
釋義 文武場。指傳統戲劇舞臺上負責伴奏樂器的樂隊。文場負責管絃樂如月琴、臺灣笛、二胡、三弦、洞簫、揚琴,武場則負責打擊樂部分,如鑼、鈸、鼓等。
序號4民謠
序號 4
詞目 民謠
音讀 bîn-iâu
釋義 民間流行的歌謠。由民間流傳下來的純樸音樂,形式簡單,真情流露而感人。
序號5木魚
序號 5
詞目 木魚
音讀 bo̍k-hî/bo̍k-hû
釋義 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序號6幕
序號 6
詞目
音讀 bōo
釋義 垂掛的簾幔。 計算舞臺戲劇段落的單位。
序號7舞
序號 7
詞目
音讀
釋義 配合音樂或節奏來活動身體的一種藝術。 引申為忙著做某件事。
序號8武生
序號 8
詞目 武生
音讀 bú-sing
釋義 指傳統戲曲中擅長武打的男性角色。
序號9舞台
序號 9
詞目 舞台
音讀 bú-tâi
釋義 劇場內供演員表演的地方。
序號10尾聲
序號 10
詞目 尾聲
音讀 bué-siann/bé-siann
釋義 原指樂曲或套曲中的最後一樂章。現多用來指活動或事情快要結束的階段。 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序號11挨絃仔
序號 11
詞目 挨絃仔
音讀 e hiân-á
釋義 拉胡琴。
序號12樂隊
序號 12
詞目 樂隊
音讀 ga̍k-tuī
釋義 為演奏樂曲所組成的隊伍。
序號13鈃
序號 13
詞目
音讀 giang
釋義 小搖鈴。 鈴聲響起來。
序號14囡仔歌
序號 14
詞目 囡仔歌
音讀 gín-á-kua
釋義 童謠。兒童唱唸的歌謠。
序號15月琴
序號 15
詞目 月琴
音讀 gue̍h-khîm/ge̍h-khîm
釋義 弦樂器。用木頭製成,琴身為扁圓形或八角形,有四絃或三絃,用撥子彈奏。臺灣的月琴只有兩絃,因為過去有人行乞時會彈奏月琴伴唱,故俗稱為「乞食琴」(khit-tsia̍h-khîm)。
序號16下山
序號 16
詞目 下山
音讀 hā-san
釋義 常用在戲曲的對白,指修行人要離開修行的地點。
序號17合奏
序號 17
詞目 合奏
音讀 ha̍p-tsàu
釋義 多種樂器聯合演奏。
序號18合唱
序號 18
詞目 合唱
音讀 ha̍p-tshiùnn
釋義 許多人齊聲歌唱。
序號19喜劇
序號 19
詞目 喜劇
音讀 hí-kio̍k
釋義 有圓滿結局的戲劇或是用誇張手法引人發笑的戲劇。
序號20戲
序號 20
詞目
音讀
釋義 戲劇的總稱。
序號21戲文
序號 21
詞目 戲文
音讀 hì-bûn
釋義 戲目。戲劇名稱。 戲詞、腳本。戲曲或電影的底稿、演戲時演員的說白。
序號22戲園
序號 22
詞目 戲園
音讀 hì-hn̂g
釋義 戲院。出售門票,放映電影或演出戲劇、歌舞等,以供觀眾欣賞的場所。
序號23戲院
序號 23
詞目 戲院
音讀 hì-īnn
釋義 劇場。供人演戲的地方。 電影院。
序號24戲曲
序號 24
詞目 戲曲
音讀 hì-khik
釋義 傳統的戲曲形式,例如崑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通常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 雜劇或傳奇的唱詞。
序號25戲劇
序號 25
詞目 戲劇
音讀 hì-kio̍k
釋義 透過演員將某種故事或某種情節,以動作、歌唱或對白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
序號26戲班
序號 26
詞目 戲班
音讀 hì-pan
釋義 戲團、劇團。以表演戲劇為目的所組成的團體。
序號27戲棚
序號 27
詞目 戲棚
音讀 hì-pênn/hì-pînn
釋義 戲臺。演野臺戲時在廟前或廣場臨時搭建的臺子。
序號28戲齣
序號 28
詞目 戲齣
音讀 hì-tshut
釋義 戲碼。演出的戲劇名稱。
序號29絃
序號 29
詞目
音讀 hiân
釋義 樂器上的絲線,可彈奏發出聲音。
序號30絃仔
序號 30
詞目 絃仔
音讀 hiân-á
釋義 胡琴。樂器名。中國拉弦樂器的總稱。
序號31風琴
序號 31
詞目 風琴
音讀 hong-khîm
釋義 樂器名。外形為一長方木箱,體積較小,上面有鍵盤,下面有踏板,內部有幾十個長短不同的音管,按鍵即可奏出不同的音律。屬於鍵盤樂器,種類繁多,常見的有簧風琴、管風琴二種。
序號32放送
序號 32
詞目 放送
音讀 hòng-sàng
釋義 廣播。廣泛的傳播。源自日語「放送(ほうそう)」。 廣播。一種利用音波和電波傳達訊息的大眾傳播媒介,或特指廣播節目。源自日語「放送(ほうそう)」。
序號33花旦
序號 33
詞目 花旦
音讀 hue-tuànn
釋義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之一。大多飾演活潑或輕浮的女子,扮相豔麗,表情生動,偏重身段動作與唱工口白的表現。
序號34閹雞行
序號 34
詞目 閹雞行
音讀 iam-ke-kiânn/iam-kue-kiânn
釋義 老漢推車。一種身軀俯臥,由他人輔助抬起雙腿,再自行用雙手撐起身體交替前進的體能遊戲。 倒立行走。 走矮子、矮子功。宜蘭傳統戲曲「本地歌仔」的一種身段。男性丑角三花以屈膝半蹲半走的姿勢繞台走唱,狀似被閹割的公雞沒有氣概的樣子。
序號35演戲
序號 35
詞目 演戲
音讀 ián-hì
釋義 表演戲劇。
序號36演奏
序號 36
詞目 演奏
音讀 ián-tsàu
釋義 公開獨奏或合奏音樂。
序號37演員
序號 37
詞目 演員
音讀 ián-uân
釋義 從事表演工作的人員。
序號38影戲
序號 38
詞目 影戲
音讀 iánn-hì
釋義 電影的舊稱。
序號39影片
序號 39
詞目 影片
音讀 iánn-phìnn
釋義 電影。 拍攝成電影的底版膠片。
序號40音調
序號 40
詞目 音調
音讀 im-tiāu
釋義 聲音高低變化的總稱。
序號41育囡仔歌
序號 41
詞目 育囡仔歌
音讀 io-gín-á-kua
釋義 搖籃曲。哄小嬰兒入睡的童謠。
序號42人物
序號 42
詞目 人物
音讀 jîn-bu̍t/lîn-bu̍t
釋義 有品格、才能出眾的人。
序號43入場
序號 43
詞目 入場
音讀 ji̍p-tiûnn/li̍p-tiûnn
釋義 進場。進入會場、試場或戲院等特定場所。
序號44傀儡戲
序號 44
詞目 傀儡戲
音讀 ka-lé-hì
釋義 用絲線牽動木偶來表演的戲。廣義的包括所有的木偶戲。
序號45咖哩嗹囉
序號 45
詞目 咖哩嗹囉
音讀 ka-lí-liân-lô
釋義 傀儡戲正式開演前連續敲打的響鑼。引申為開始。
序號46角
序號 46
詞目
音讀 kak
釋義 獸角。 角落、邊緣。 方位。 戲劇裡所扮演的人物、角色。 方形或塊狀物。 像角的東西。 貨幣單位,十分之一元。
序號47角色
序號 47
詞目 角色
音讀 kak-sik
釋義 在戲劇演出中的演員所扮演的劇中人物。有主角、配角之分。也引申做一個人在團體中,依其地位所擔負的責任或所表現的行為。
序號48低音
序號 48
詞目 低音
音讀 kē-im
釋義 樂譜中其音低於基礎音者。
序號49開幕
序號 49
詞目 開幕
音讀 khai-bōo
釋義 指戲劇或節目開演。 開張。指新的商店開始營業。
序號50殼仔絃
序號 50
詞目 殼仔絃
音讀 khak-á-hiân
釋義 椰胡。用椰子殼做琴筒的胡琴。
序號51口琴
序號 51
詞目 口琴
音讀 kháu-khîm
釋義 樂器名。屬於簧片風琴的最小型樂器,上面有兩行並列的小孔,裡面裝有銅製的笛簧,用口吹吸,就能發出各種聲調。
序號52口白
序號 52
詞目 口白
音讀 kháu-pe̍h
釋義 旁白。戲曲中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對話。
序號53哭調仔
序號 53
詞目 哭調仔
音讀 khàu-tiāu-á
釋義 哭調。臺灣歌仔戲中,文戲的重要唱腔曲調。多用於悲傷場面。也引申指語調悽切、充滿悲傷的言辭。
序號54起鼓
序號 54
詞目 起鼓
音讀 khí-kóo
釋義 開鑼、上戲、揭開序幕,傳統戲劇要上演時會先由樂師打鼓準備上戲。
序號55徛票
序號 55
詞目 徛票
音讀 khiā-phiò
釋義 站票。劇場、戲院或火車因超員而加售沒有座位的票。
序號56曲
序號 56
詞目
音讀 khik
釋義 歌的旋律。
序號57曲盤
序號 57
詞目 曲盤
音讀 khik-puânn
釋義 唱片。一種利用機械錄音方法記錄聲音的膠製圓片。上有細溝,放在留聲機或電唱機上旋轉時,沿著槽紋滑動的唱針尖端發生機械振動,通過唱頭還原為聲音或轉換為電子信號。
序號58琴
序號 58
詞目
音讀 khîm
釋義 樂器名。
序號59乞食琴
序號 59
詞目 乞食琴
音讀 khit-tsia̍h-khîm
釋義 月琴。弦樂器。用木頭製成,琴身為扁圓形或八角形,有四絃或三絃,用撥子彈奏。臺灣的月琴只有兩絃,俗稱為「乞食琴」。
序號60嘓魚
序號 60
詞目 嘓魚
音讀 kho̍k-hî/kho̍k-hû
釋義 木魚。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序號61苦旦
序號 61
詞目 苦旦
音讀 khóo-tuànn
釋義 青衣。傳統戲曲的角色,專門演哭戲,唱「哭調仔」。
序號62京戲
序號 62
詞目 京戲
音讀 kiann-hì
釋義 平劇。舊時流行於中國大陸各地的劇種。有近兩百年歷史,清末以北京最為盛行,故稱為「京劇」、「京戲」。民國之後改北京為北平,所以又稱為「平劇」。
序號63腳數
序號 63
詞目 腳數
音讀 kioh-siàu
釋義 指戲臺上演戲的角色,也表示某種身分地位的角色。 引申為指人的膽識。
序號64劇
序號 64
詞目
音讀 kio̍k
釋義 戲。
序號65劇場
序號 65
詞目 劇場
音讀 kio̍k-tiûnn
釋義 戲劇等表演藝術的演出場所。
序號66鋼琴
序號 66
詞目 鋼琴
音讀 kǹg-khîm
釋義 樂器名。鍵盤樂器。有直立式和平臺式,手指按動鍵盤時會牽動鍵盤下的木槌敲打鋼絲絃,是樂團中的重要樂器。
序號67歌
序號 67
詞目
音讀 ko
釋義 配合曲調演唱詞句的曲樂。
序號68國歌
序號 68
詞目 國歌
音讀 kok-kua
釋義 由國家制定,代表國家的樂歌。
序號69工
序號 69
詞目
音讀 kong
釋義 樂譜音名。工尺譜是中國傳統記錄樂譜的方法之一,第三個音即為「工」,也就是現在首調唱名法中的mi。
序號70廣播劇
序號 70
詞目 廣播劇
音讀 kóng-pòo-kio̍k
釋義 專供在無線電中廣播的戲劇。特別著重音樂配合和音響效果等藝術方式,以創造聽覺形象,展開劇情。
序號71姑換嫂
序號 71
詞目 姑換嫂
音讀 koo-uānn-só
釋義 兩家人的女兒互相嫁到對方家裡去。自己家中的女兒為「姑」,娶進來的是「嫂」。家中的「姑」出嫁,其婆家的女兒又嫁到自己家中,就會有「姑」換「嫂」的情況。被視為親上加親,或較貧困的家庭難以置辦聘金與嫁妝的情況下一種連姻的選擇。 碧玉釧。臺灣亂彈戲中的吹腔曲目之一,以「雙𥰔」(兩支笛子)伴奏,是較細膩的曲目。
序號72鼓
序號 72
詞目
音讀 kóo
釋義 樂器。一種用皮革蒙在中空的木桶上所製成的打擊樂器。
序號73鼓槌
序號 73
詞目 鼓槌
音讀 kóo-thuî
釋義 鼓錘。打鼓用的錘子。
序號74鼓吹
序號 74
詞目 鼓吹
音讀 kóo-tshue/kóo-tshe
釋義 嗩吶,樂器名。
序號75歌
序號 75
詞目
音讀 kua
釋義 配合曲調演唱詞句的曲樂。
序號76歌仔
序號 76
詞目 歌仔
音讀 kua-á
釋義 民謠、小調。
序號77歌仔戲
序號 77
詞目 歌仔戲
音讀 kua-á-hì
釋義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於臺、閩地區。融合了錦歌、採茶曲等民間藝術和當地的民歌、說唱。又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獨立戲種。
序號78歌舞團
序號 78
詞目 歌舞團
音讀 kua-bú-thuân
釋義 表演歌舞以供人觀賞的演藝團體。
序號79歌謠
序號 79
詞目 歌謠
音讀 kua-iâu
釋義 民間歌曲或通俗歌曲。
序號80歌曲
序號 80
詞目 歌曲
音讀 kua-khik
釋義 結合曲調和歌詞,可供演唱的樂曲。
序號81喇叭
序號 81
詞目 喇叭
音讀 lá-pah
釋義 樂器名。多為銅製,口小,身細長,尾端漸擴成大圓口,有多種形式。 音響設備中發出聲音的裝置。 車子的揚聲器,用來警告或催促其他車輛。
序號82內場
序號 82
詞目 內場
音讀 lāi-tiûnn
釋義 賭博中,稱莊家為「內場」。 在戲劇演出中,負責演奏樂器的人。 店家不直接面對客人的場所及人員。如餐廳的廚房。
序號83南管
序號 83
詞目 南管
音讀 lâm-kuán
釋義 流行於福建、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古樂。以古代樂曲逐步融合當地的民間音樂,歌者手拿拍板,以琵琶為主要伴奏,再配合洞簫、三弦、二弦、四塊板等樂器演奏。南管樂曲通常分為指、譜、曲三種,樂風平和端莊。
序號84亂彈
序號 84
詞目 亂彈
音讀 lān-thân
釋義 一種臺灣及閩南地區的戲曲。
序號85老生
序號 85
詞目 老生
音讀 lāu-sing
釋義 戲劇中扮演中老年男子的腳色。多屬正面人物,依年齡的不同,而戴黑鬚、黲鬚或白鬚加以區別。
序號86螺
序號 86
詞目
音讀
釋義 軟體動物藏身於漩渦狀硬殼之中者,有許多種類。 可吹出聲音發號施令的漩渦狀硬殼,也泛指具有類似功能或聲音的東西。 泛指漩渦狀的東西。
序號87嘹
序號 87
詞目
音讀 liâu
釋義 音樂節奏中的弱拍,即「板眼」的「眼」。
序號88嘹拍
序號 88
詞目 嘹拍
音讀 liâu-phik
釋義 節拍。指南管音節中的拍子符號。
序號89鑼
序號 89
詞目
音讀
釋義 銅鑼。平圓形狀像銅盤的打擊樂器,旁邊有穿繩掛著槌子,可用來打擊。
序號90鑼鼓
序號 90
詞目 鑼鼓
音讀 lô-kóo
釋義 銅鑼和大鼓。泛指各種打擊樂器。
序號91錄音
序號 91
詞目 錄音
音讀 lo̍k-im
釋義 用機器設備將聲音收錄下來。
序號92挵鼓
序號 92
詞目 挵鼓
音讀 lòng kóo
釋義 打鼓。
序號93擂鼓
序號 93
詞目 擂鼓
音讀 luî kóo
釋義 打鼓。
序號94鬧台
序號 94
詞目 鬧台
音讀 nāu-tâi
釋義 戲曲開演前演奏的鑼鼓段。 引申為搗亂、攪局。
序號95烏笛仔
序號 95
詞目 烏笛仔
音讀 oo-ta̍t-á
釋義 單簧管、豎笛。一種直吹的木管樂器,長約二英尺。藉由吹奏者所吹的氣和下脣的適當壓力,使固定於吹口上的簧片產生振動而發聲。
序號96北管
序號 96
詞目 北管
音讀 pak-kuán
釋義 流行在中國閩南及臺灣的傳統音樂。因為由北曲演變而來,所以稱為「北管」。依照所使用的樂器,可分為西皮和福祿二派。西皮以弔鬼子胡琴為主奏樂器;福祿則用殼子弦。唱腔上,福祿部分保存梆子腔系統,西皮部分保存皮黃腔系統。
序號97板嘹
序號 97
詞目 板嘹
音讀 pán-liâu
釋義 音樂的節拍。
序號98扮
序號 98
詞目
音讀 pān
釋義 化妝、打扮。 裝扮、表演。 裝出、假扮。
序號99扮仙
序號 99
詞目 扮仙
音讀 pān-sian
釋義 傳統戲劇中,正戲開演前的開場戲。多半在廟會慶典與祝壽喜慶等時候應用。
序號100拍拍
序號 100
詞目 拍拍
音讀 phah-phik
釋義 打節拍。傳統戲劇或音樂中打板。
有245筆,第1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 噯仔 ài-á 嗩吶。樂器名,一種吹奏樂器。以木管為身,由細漸粗,上開八孔。木管上端為一細銅管,前端可套以葦製哨子,木管末端套接一個喇叭形的銅管。音色高亢宏亮。
2 喉韻 âu-ūn 喝茶或飲酒之後所留在口中的餘味。 歌喉。
3 後場 āu-tiûnn 文武場。指傳統戲劇舞臺上負責伴奏樂器的樂隊。文場負責管絃樂如月琴、臺灣笛、二胡、三弦、洞簫、揚琴,武場則負責打擊樂部分,如鑼、鈸、鼓等。
4 民謠 bîn-iâu 民間流行的歌謠。由民間流傳下來的純樸音樂,形式簡單,真情流露而感人。
5 木魚 bo̍k-hî/bo̍k-hû 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6 bōo 垂掛的簾幔。 計算舞臺戲劇段落的單位。
7 配合音樂或節奏來活動身體的一種藝術。 引申為忙著做某件事。
8 武生 bú-sing 指傳統戲曲中擅長武打的男性角色。
9 舞台 bú-tâi 劇場內供演員表演的地方。
10 尾聲 bué-siann/bé-siann 原指樂曲或套曲中的最後一樂章。現多用來指活動或事情快要結束的階段。 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1 挨絃仔 e hiân-á 拉胡琴。
12 樂隊 ga̍k-tuī 為演奏樂曲所組成的隊伍。
13 giang 小搖鈴。 鈴聲響起來。
14 囡仔歌 gín-á-kua 童謠。兒童唱唸的歌謠。
15 月琴 gue̍h-khîm/ge̍h-khîm 弦樂器。用木頭製成,琴身為扁圓形或八角形,有四絃或三絃,用撥子彈奏。臺灣的月琴只有兩絃,因為過去有人行乞時會彈奏月琴伴唱,故俗稱為「乞食琴」(khit-tsia̍h-khîm)。
16 下山 hā-san 常用在戲曲的對白,指修行人要離開修行的地點。
17 合奏 ha̍p-tsàu 多種樂器聯合演奏。
18 合唱 ha̍p-tshiùnn 許多人齊聲歌唱。
19 喜劇 hí-kio̍k 有圓滿結局的戲劇或是用誇張手法引人發笑的戲劇。
20 戲劇的總稱。
21 戲文 hì-bûn 戲目。戲劇名稱。 戲詞、腳本。戲曲或電影的底稿、演戲時演員的說白。
22 戲園 hì-hn̂g 戲院。出售門票,放映電影或演出戲劇、歌舞等,以供觀眾欣賞的場所。
23 戲院 hì-īnn 劇場。供人演戲的地方。 電影院。
24 戲曲 hì-khik 傳統的戲曲形式,例如崑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通常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 雜劇或傳奇的唱詞。
25 戲劇 hì-kio̍k 透過演員將某種故事或某種情節,以動作、歌唱或對白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
26 戲班 hì-pan 戲團、劇團。以表演戲劇為目的所組成的團體。
27 戲棚 hì-pênn/hì-pînn 戲臺。演野臺戲時在廟前或廣場臨時搭建的臺子。
28 戲齣 hì-tshut 戲碼。演出的戲劇名稱。
29 hiân 樂器上的絲線,可彈奏發出聲音。
30 絃仔 hiân-á 胡琴。樂器名。中國拉弦樂器的總稱。
31 風琴 hong-khîm 樂器名。外形為一長方木箱,體積較小,上面有鍵盤,下面有踏板,內部有幾十個長短不同的音管,按鍵即可奏出不同的音律。屬於鍵盤樂器,種類繁多,常見的有簧風琴、管風琴二種。
32 放送 hòng-sàng 廣播。廣泛的傳播。源自日語「放送(ほうそう)」。 廣播。一種利用音波和電波傳達訊息的大眾傳播媒介,或特指廣播節目。源自日語「放送(ほうそう)」。
33 花旦 hue-tuànn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之一。大多飾演活潑或輕浮的女子,扮相豔麗,表情生動,偏重身段動作與唱工口白的表現。
34 閹雞行 iam-ke-kiânn/iam-kue-kiânn 老漢推車。一種身軀俯臥,由他人輔助抬起雙腿,再自行用雙手撐起身體交替前進的體能遊戲。 倒立行走。 走矮子、矮子功。宜蘭傳統戲曲「本地歌仔」的一種身段。男性丑角三花以屈膝半蹲半走的姿勢繞台走唱,狀似被閹割的公雞沒有氣概的樣子。
35 演戲 ián-hì 表演戲劇。
36 演奏 ián-tsàu 公開獨奏或合奏音樂。
37 演員 ián-uân 從事表演工作的人員。
38 影戲 iánn-hì 電影的舊稱。
39 影片 iánn-phìnn 電影。 拍攝成電影的底版膠片。
40 音調 im-tiāu 聲音高低變化的總稱。
41 育囡仔歌 io-gín-á-kua 搖籃曲。哄小嬰兒入睡的童謠。
42 人物 jîn-bu̍t/lîn-bu̍t 有品格、才能出眾的人。
43 入場 ji̍p-tiûnn/li̍p-tiûnn 進場。進入會場、試場或戲院等特定場所。
44 傀儡戲 ka-lé-hì 用絲線牽動木偶來表演的戲。廣義的包括所有的木偶戲。
45 咖哩嗹囉 ka-lí-liân-lô 傀儡戲正式開演前連續敲打的響鑼。引申為開始。
46 kak 獸角。 角落、邊緣。 方位。 戲劇裡所扮演的人物、角色。 方形或塊狀物。 像角的東西。 貨幣單位,十分之一元。
47 角色 kak-sik 在戲劇演出中的演員所扮演的劇中人物。有主角、配角之分。也引申做一個人在團體中,依其地位所擔負的責任或所表現的行為。
48 低音 kē-im 樂譜中其音低於基礎音者。
49 開幕 khai-bōo 指戲劇或節目開演。 開張。指新的商店開始營業。
50 殼仔絃 khak-á-hiân 椰胡。用椰子殼做琴筒的胡琴。
51 口琴 kháu-khîm 樂器名。屬於簧片風琴的最小型樂器,上面有兩行並列的小孔,裡面裝有銅製的笛簧,用口吹吸,就能發出各種聲調。
52 口白 kháu-pe̍h 旁白。戲曲中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對話。
53 哭調仔 khàu-tiāu-á 哭調。臺灣歌仔戲中,文戲的重要唱腔曲調。多用於悲傷場面。也引申指語調悽切、充滿悲傷的言辭。
54 起鼓 khí-kóo 開鑼、上戲、揭開序幕,傳統戲劇要上演時會先由樂師打鼓準備上戲。
55 徛票 khiā-phiò 站票。劇場、戲院或火車因超員而加售沒有座位的票。
56 khik 歌的旋律。
57 曲盤 khik-puânn 唱片。一種利用機械錄音方法記錄聲音的膠製圓片。上有細溝,放在留聲機或電唱機上旋轉時,沿著槽紋滑動的唱針尖端發生機械振動,通過唱頭還原為聲音或轉換為電子信號。
58 khîm 樂器名。
59 乞食琴 khit-tsia̍h-khîm 月琴。弦樂器。用木頭製成,琴身為扁圓形或八角形,有四絃或三絃,用撥子彈奏。臺灣的月琴只有兩絃,俗稱為「乞食琴」。
60 嘓魚 kho̍k-hî/kho̍k-hû 木魚。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61 苦旦 khóo-tuànn 青衣。傳統戲曲的角色,專門演哭戲,唱「哭調仔」。
62 京戲 kiann-hì 平劇。舊時流行於中國大陸各地的劇種。有近兩百年歷史,清末以北京最為盛行,故稱為「京劇」、「京戲」。民國之後改北京為北平,所以又稱為「平劇」。
63 腳數 kioh-siàu 指戲臺上演戲的角色,也表示某種身分地位的角色。 引申為指人的膽識。
64 kio̍k 戲。
65 劇場 kio̍k-tiûnn 戲劇等表演藝術的演出場所。
66 鋼琴 kǹg-khîm 樂器名。鍵盤樂器。有直立式和平臺式,手指按動鍵盤時會牽動鍵盤下的木槌敲打鋼絲絃,是樂團中的重要樂器。
67 ko 配合曲調演唱詞句的曲樂。
68 國歌 kok-kua 由國家制定,代表國家的樂歌。
69 kong 樂譜音名。工尺譜是中國傳統記錄樂譜的方法之一,第三個音即為「工」,也就是現在首調唱名法中的mi。
70 廣播劇 kóng-pòo-kio̍k 專供在無線電中廣播的戲劇。特別著重音樂配合和音響效果等藝術方式,以創造聽覺形象,展開劇情。
71 姑換嫂 koo-uānn-só 兩家人的女兒互相嫁到對方家裡去。自己家中的女兒為「姑」,娶進來的是「嫂」。家中的「姑」出嫁,其婆家的女兒又嫁到自己家中,就會有「姑」換「嫂」的情況。被視為親上加親,或較貧困的家庭難以置辦聘金與嫁妝的情況下一種連姻的選擇。 碧玉釧。臺灣亂彈戲中的吹腔曲目之一,以「雙𥰔」(兩支笛子)伴奏,是較細膩的曲目。
72 kóo 樂器。一種用皮革蒙在中空的木桶上所製成的打擊樂器。
73 鼓槌 kóo-thuî 鼓錘。打鼓用的錘子。
74 鼓吹 kóo-tshue/kóo-tshe 嗩吶,樂器名。
75 kua 配合曲調演唱詞句的曲樂。
76 歌仔 kua-á 民謠、小調。
77 歌仔戲 kua-á-hì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於臺、閩地區。融合了錦歌、採茶曲等民間藝術和當地的民歌、說唱。又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獨立戲種。
78 歌舞團 kua-bú-thuân 表演歌舞以供人觀賞的演藝團體。
79 歌謠 kua-iâu 民間歌曲或通俗歌曲。
80 歌曲 kua-khik 結合曲調和歌詞,可供演唱的樂曲。
81 喇叭 lá-pah 樂器名。多為銅製,口小,身細長,尾端漸擴成大圓口,有多種形式。 音響設備中發出聲音的裝置。 車子的揚聲器,用來警告或催促其他車輛。
82 內場 lāi-tiûnn 賭博中,稱莊家為「內場」。 在戲劇演出中,負責演奏樂器的人。 店家不直接面對客人的場所及人員。如餐廳的廚房。
83 南管 lâm-kuán 流行於福建、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古樂。以古代樂曲逐步融合當地的民間音樂,歌者手拿拍板,以琵琶為主要伴奏,再配合洞簫、三弦、二弦、四塊板等樂器演奏。南管樂曲通常分為指、譜、曲三種,樂風平和端莊。
84 亂彈 lān-thân 一種臺灣及閩南地區的戲曲。
85 老生 lāu-sing 戲劇中扮演中老年男子的腳色。多屬正面人物,依年齡的不同,而戴黑鬚、黲鬚或白鬚加以區別。
86 軟體動物藏身於漩渦狀硬殼之中者,有許多種類。 可吹出聲音發號施令的漩渦狀硬殼,也泛指具有類似功能或聲音的東西。 泛指漩渦狀的東西。
87 liâu 音樂節奏中的弱拍,即「板眼」的「眼」。
88 嘹拍 liâu-phik 節拍。指南管音節中的拍子符號。
89 銅鑼。平圓形狀像銅盤的打擊樂器,旁邊有穿繩掛著槌子,可用來打擊。
90 鑼鼓 lô-kóo 銅鑼和大鼓。泛指各種打擊樂器。
91 錄音 lo̍k-im 用機器設備將聲音收錄下來。
92 挵鼓 lòng kóo 打鼓。
93 擂鼓 luî kóo 打鼓。
94 鬧台 nāu-tâi 戲曲開演前演奏的鑼鼓段。 引申為搗亂、攪局。
95 烏笛仔 oo-ta̍t-á 單簧管、豎笛。一種直吹的木管樂器,長約二英尺。藉由吹奏者所吹的氣和下脣的適當壓力,使固定於吹口上的簧片產生振動而發聲。
96 北管 pak-kuán 流行在中國閩南及臺灣的傳統音樂。因為由北曲演變而來,所以稱為「北管」。依照所使用的樂器,可分為西皮和福祿二派。西皮以弔鬼子胡琴為主奏樂器;福祿則用殼子弦。唱腔上,福祿部分保存梆子腔系統,西皮部分保存皮黃腔系統。
97 板嘹 pán-liâu 音樂的節拍。
98 pān 化妝、打扮。 裝扮、表演。 裝出、假扮。
99 扮仙 pān-sian 傳統戲劇中,正戲開演前的開場戲。多半在廟會慶典與祝壽喜慶等時候應用。
100 拍拍 phah-phik 打節拍。傳統戲劇或音樂中打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