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蟲、兩棲類

有27筆,第1頁

序號1錦蛇
序號 1
詞目 錦蛇
音讀 gím-tsuâ
釋義 爬蟲類動物。身體有美麗的花紋,體型巨大,常達三公尺以上,不具毒性,通常用身體將獵物勒死後吞食。多分布於熱帶森林中。
序號2雨傘節
序號 2
詞目 雨傘節
音讀 hōo-suànn-tsat
釋義 爬蟲類動物。體色黑白相間,極為分明,頭部為橢圓形,背鱗為十五縱列,是臺灣所產陸生毒蛇中毒性最強者之一。
序號3蛤仔
序號 3
詞目 蛤仔
音讀 kap-á
釋義 田蛙、青蛙。兩棲類動物。頭寬扁、闊嘴、大眼。背部呈青綠色,腹部灰白,表皮光滑。有蹼,善跳躍、游泳。
序號4鱷魚
序號 4
詞目 鱷魚
音讀 kho̍k-hî/kho̍k-hû
釋義 爬蟲類動物。外形像蜥蜴,全身有灰褐色硬皮,前有五趾,後有四趾,趾間有蹼。捕食魚、蛙和鳥類等,也會吃人、畜。
序號5龜殼花
序號 5
詞目 龜殼花
音讀 ku-khak-hue
釋義 爬蟲類動物。是臺灣常見的出血性毒蛇,頭部成明顯的大三角形,背部為黃褐色或棕褐色,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形狀像龜殼花紋。是保育類動物。
序號6鯪鯉
序號 6
詞目 鯪鯉
音讀 lâ-lí
釋義 穿山甲。哺乳類動物。體長三尺多,全身被有角質的鱗甲,沒有牙齒,爪子銳利,擅長挖土,吃螞蟻等昆蟲。
序號7蜈蜞
序號 7
詞目 蜈蜞
音讀 ngôo-khî
釋義 水蛭、螞蝗。環節動物。體長扁,色黑綠,尾端及胸腹面各有一個吸盤。生於池沼或是水田中,喜歡吸食人畜的血液。
序號8烏昏
序號 8
詞目 烏昏
音讀 oo-hng
釋義 面色陰沉。通常用來形容人不苟言笑,嚴肅而不易親近。 一種黑色的眼鏡蛇。
序號9烏龜
序號 9
詞目 烏龜
音讀 oo-ku
釋義 爬蟲類動物。身體呈扁平形,背部有長圓形的硬殼,黑褐色,有花紋,頭尾和四肢都可以縮入甲殼裡面。腳趾有蹼,能游泳,生長在湖泊、河川中,多吃雜草和小動物。它的甲殼還可以用來入藥。口語中一般只說「龜」
序號10百步蛇
序號 10
詞目 百步蛇
音讀 pah-pōo-tsuâ
釋義 爬蟲類動物。頭部成三角形,嘴間向上翹,頭頂成暗綠色,頭側黃色,背部由頸至尾有黃褐色黑邊之菱形斑,黑邊在體兩側形成褐色三角斑,左右對稱而成沙漏狀。是臺灣體型最大毒蛇。臺灣最危險之蛇類之一,致死率占第一位。其毒液屬於出血毒,可使人在二小時內死亡。
序號11鱉
序號 11
詞目
音讀 pih
釋義 甲魚。爬蟲類動物。外形像龜,背甲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背甲圓形,邊緣柔軟,肉可食用,甲殼可入藥。
序號12飯匙銃
序號 12
詞目 飯匙銃
音讀 pn̄g-sî-tshìng
釋義 眼鏡蛇。爬蟲類動物。長四、五尺,頸部有一對白邊黑心的環狀斑紋,形如眼睛。背褐色,腹青白色,毒牙有溝,可注毒液,發怒或興奮的時候,頭會揚起,頸部擴張呈扁平狀,有如飯匙,所以稱為「飯匙銃」。
序號13簸箕甲
序號 13
詞目 簸箕甲
音讀 puà-ki-kah
釋義 雨傘節。爬蟲類動物。體色黑白相間,極為分明,頭部為橢圓形,背鱗為十五縱列,是臺灣所產陸生毒蛇中毒性最強者之一。
序號14四跤仔
序號 14
詞目 四跤仔
音讀 sì-kha-á
釋義 青蛙。兩棲類動物。腳上有蹼,擅長跳躍、游泳。多生活在水邊,常在夜間活動。
序號15四跤杜定
序號 15
詞目 四跤杜定
音讀 sì-kha-tōo-tīng
釋義 蜥蜴。爬蟲類動物。體表有細小鱗片,頭比胸部狹小,口吻短而厚,四肢粗短具鉤爪,尾巴細長易斷。
序號16蟮蟲仔
序號 16
詞目 蟮蟲仔
音讀 siān-thâng-á
釋義 守宮、壁虎。爬蟲類動物。背部灰暗,身體扁平,能在直立的牆壁上爬行。
序號17肚胿仔
序號 17
詞目 肚胿仔
音讀 tōo-kuai-á
釋義 蝌蚪。青蛙或蟾蜍的水生幼體。多為黑色,頭大而橢圓,尾部扁平。成長時逐漸生出四肢,尾漸縮小至不留痕跡,最後變成蛙或蟾蜍。
序號18杜定
序號 18
詞目 杜定
音讀 tōo-tīng
釋義 蜥蜴、石龍。爬蟲類動物。尾巴細長易斷,雄體背面是青綠色,雌體背面是淡褐色,腹部則都呈現淡黃色。棲息於草叢中,捕食昆蟲和其他小動物,會冬眠。
序號19田蛤仔
序號 19
詞目 田蛤仔
音讀 tshân-kap-á
釋義 田蛙、青蛙。兩棲類動物。頭寬扁、闊嘴、大眼。背部呈青綠色,腹部灰白,表皮光滑。有蹼,善跳躍、游泳。
序號20臭腥仔
序號 20
詞目 臭腥仔
音讀 tshàu-tshenn-á
釋義 臭青公、臭青母、隆脊蛇。爬蟲類動物。體型粗大,為棕色或褐色,無毒。幼蛇呈淺棕色,有黑色或深棕色的小斑點散雜其間,和成蛇體色差異大。棲息於雜木林或農墾地,性情活潑,好攻擊。在遇危急或被捕捉時,會於肛門處發出惡臭。
有27筆,第1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 錦蛇 gím-tsuâ 爬蟲類動物。身體有美麗的花紋,體型巨大,常達三公尺以上,不具毒性,通常用身體將獵物勒死後吞食。多分布於熱帶森林中。
2 雨傘節 hōo-suànn-tsat 爬蟲類動物。體色黑白相間,極為分明,頭部為橢圓形,背鱗為十五縱列,是臺灣所產陸生毒蛇中毒性最強者之一。
3 蛤仔 kap-á 田蛙、青蛙。兩棲類動物。頭寬扁、闊嘴、大眼。背部呈青綠色,腹部灰白,表皮光滑。有蹼,善跳躍、游泳。
4 鱷魚 kho̍k-hî/kho̍k-hû 爬蟲類動物。外形像蜥蜴,全身有灰褐色硬皮,前有五趾,後有四趾,趾間有蹼。捕食魚、蛙和鳥類等,也會吃人、畜。
5 龜殼花 ku-khak-hue 爬蟲類動物。是臺灣常見的出血性毒蛇,頭部成明顯的大三角形,背部為黃褐色或棕褐色,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形狀像龜殼花紋。是保育類動物。
6 鯪鯉 lâ-lí 穿山甲。哺乳類動物。體長三尺多,全身被有角質的鱗甲,沒有牙齒,爪子銳利,擅長挖土,吃螞蟻等昆蟲。
7 蜈蜞 ngôo-khî 水蛭、螞蝗。環節動物。體長扁,色黑綠,尾端及胸腹面各有一個吸盤。生於池沼或是水田中,喜歡吸食人畜的血液。
8 烏昏 oo-hng 面色陰沉。通常用來形容人不苟言笑,嚴肅而不易親近。 一種黑色的眼鏡蛇。
9 烏龜 oo-ku 爬蟲類動物。身體呈扁平形,背部有長圓形的硬殼,黑褐色,有花紋,頭尾和四肢都可以縮入甲殼裡面。腳趾有蹼,能游泳,生長在湖泊、河川中,多吃雜草和小動物。它的甲殼還可以用來入藥。口語中一般只說「龜」
10 百步蛇 pah-pōo-tsuâ 爬蟲類動物。頭部成三角形,嘴間向上翹,頭頂成暗綠色,頭側黃色,背部由頸至尾有黃褐色黑邊之菱形斑,黑邊在體兩側形成褐色三角斑,左右對稱而成沙漏狀。是臺灣體型最大毒蛇。臺灣最危險之蛇類之一,致死率占第一位。其毒液屬於出血毒,可使人在二小時內死亡。
11 pih 甲魚。爬蟲類動物。外形像龜,背甲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背甲圓形,邊緣柔軟,肉可食用,甲殼可入藥。
12 飯匙銃 pn̄g-sî-tshìng 眼鏡蛇。爬蟲類動物。長四、五尺,頸部有一對白邊黑心的環狀斑紋,形如眼睛。背褐色,腹青白色,毒牙有溝,可注毒液,發怒或興奮的時候,頭會揚起,頸部擴張呈扁平狀,有如飯匙,所以稱為「飯匙銃」。
13 簸箕甲 puà-ki-kah 雨傘節。爬蟲類動物。體色黑白相間,極為分明,頭部為橢圓形,背鱗為十五縱列,是臺灣所產陸生毒蛇中毒性最強者之一。
14 四跤仔 sì-kha-á 青蛙。兩棲類動物。腳上有蹼,擅長跳躍、游泳。多生活在水邊,常在夜間活動。
15 四跤杜定 sì-kha-tōo-tīng 蜥蜴。爬蟲類動物。體表有細小鱗片,頭比胸部狹小,口吻短而厚,四肢粗短具鉤爪,尾巴細長易斷。
16 蟮蟲仔 siān-thâng-á 守宮、壁虎。爬蟲類動物。背部灰暗,身體扁平,能在直立的牆壁上爬行。
17 肚胿仔 tōo-kuai-á 蝌蚪。青蛙或蟾蜍的水生幼體。多為黑色,頭大而橢圓,尾部扁平。成長時逐漸生出四肢,尾漸縮小至不留痕跡,最後變成蛙或蟾蜍。
18 杜定 tōo-tīng 蜥蜴、石龍。爬蟲類動物。尾巴細長易斷,雄體背面是青綠色,雌體背面是淡褐色,腹部則都呈現淡黃色。棲息於草叢中,捕食昆蟲和其他小動物,會冬眠。
19 田蛤仔 tshân-kap-á 田蛙、青蛙。兩棲類動物。頭寬扁、闊嘴、大眼。背部呈青綠色,腹部灰白,表皮光滑。有蹼,善跳躍、游泳。
20 臭腥仔 tshàu-tshenn-á 臭青公、臭青母、隆脊蛇。爬蟲類動物。體型粗大,為棕色或褐色,無毒。幼蛇呈淺棕色,有黑色或深棕色的小斑點散雜其間,和成蛇體色差異大。棲息於雜木林或農墾地,性情活潑,好攻擊。在遇危急或被捕捉時,會於肛門處發出惡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