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體例

本辭典編輯體例分總例與分例。總例概述說明各欄位資料性質;分例中則行文詳細說明各欄位資料所依據的原則。

總例

本辭典所收詞目,包括詞目、音讀、又唸作、合音唸作、俗唸作、釋義、近義詞、反義詞、又見音、分類、附錄、部首筆畫、語音差異、詞彙比較、異用字等欄位,但無資料時該欄位整欄從缺。以下就幾個詞目網路呈現的頁面,概略說明各欄內容:

各欄說明
詞目 本欄收錄本辭典所選定之閩南語詞彙或用語。
音讀 採用教育部公告之「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簡稱臺羅)標音。本欄收錄詞目之各式音讀,均標注本調,不標實際口語調。
又唸作 該詞目除主音外的另一常用音。
合音唸作 該詞目的合音。
俗唸作 該詞目的俗讀音。
釋義 包含該詞目之詞性、釋義、例句、例句標音、例句華語、附圖解釋等。
近義 與該詞目用法相近或相同的語詞。
反義 與該詞目用法相對或相反的語詞。
又見音 本辭典所收的其他音讀及屬性。
分類 列出該詞目所屬分類。
附錄 列出該詞目所屬附錄。
部首筆畫 標示部首、部首外筆畫數及總筆畫數。
語音差異 一詞因地方差異而有不同說法時,原則上以較常用者為主詞目,其他地區說法收錄於「語音差異」。各方言差異中,並酌收次常用者於主詞目中。
詞彙比較 一華語詞因地方差異而有不同說法時,原則上以較常用者為主詞目,其他地區說法收錄於「詞彙比較」。各方言差異中,並酌收次常用者於主詞目中。
異用字 見於文獻中之其他寫法。

分例

詞目欄

本欄收錄本辭典所選定之閩南語詞彙或用語。詞目之選錄據本典〈收詞原則〉,詞目之用字則據本典〈漢字用字原則〉。本欄之呈現又可分為下列幾種狀況:


(一) 複音詞

本辭典收詞以口語通行的多音節詞為主。
例:【袂使】

(二) 替代字

僅出現於單字詞。指該詞目之用字非本字,僅借此字之形或音表該詞,詞目後方以「[替]」標示之。替代字之說明可詳見本典〈漢字用字原則〉中「替代字說明」。
例:【一 [替]】tsi̍t

音讀欄

採用教育部公告之「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簡稱臺羅)標音。本欄收錄詞目之各式音讀,不標實際口語調。

(一) 主音讀

以高雄地區常用、通行者為主音讀。閩南語在臺灣各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語音、詞彙的差異,本辭典不呈現所有的音讀,而是定出一個「最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口音」,來作為辭典定音的主體音系,因此選定最接近通行腔的「高雄音」作為主音讀。其間也做過實地調查,並把調查的語料整理之後,具體反映在定音的過程當中。
例:【袂使】 bē-sái

(二) 第二優勢音

以臺北腔為主,以「/」為區隔。臺灣面積不大,且南來北往的流通非常頻繁,各地方口音很容易互相影響,主音讀之外的腔調也可能為大家所熟悉與使用,因此在主音讀之外,同時表現另一個同樣具優勢地位的「臺北音」,與主音讀一起呈現。
例:【皮鞋】 phuê-ê/phê-uê

(三) 聲音檔

主詞目提供聲音檔,按下音讀旁圖示可線上播放,圖示如下。詳細可見〈音檔說明〉。

播放音檔

(四) 文白異讀

「文白異讀」指一個字在同樣的反切之下,有「文讀音」和「白讀音」對立所產生的不同音讀。文、白讀音說明如下:

  1. 文讀音:根據中古音的反切所讀出來的音,常用於書面,有時也見於口語之中,和中古音類的對應比較整齊。於臺羅前方以「[文]」標示之。
  2. 白讀音:相對於文讀音來說的,通常用在一般口語交談,與中古音類對應起來會有不同語音層次的疊置,比較錯綜複雜。於臺羅前方以「[白]」標示之。

閩南語文、白異讀的情況相當普遍,兩種音讀都十分活絡的例子不少,而讀音與語義之間呈現下列幾種關係:

  1. 構詞可以使用文讀音也可以使用白讀音,且兩者語義並無二致。
    例:【用】的文讀音是iōng,白讀音是īng,表示「沒有用」的【無路用】可以讀 bô lōo-īng 也可以讀 bô lōo-iōng。
  2. 構詞使用文、白不同讀音時,造成不同語義。
    例:【大寒】的白讀音 tuā-kuânn 指的是「非常寒冷」,文讀音 tāi-hân 則專指「節氣名」,二者完全不能相混。
  3. 文、白讀各有固定構詞,單字義或許相同,構詞後音讀卻不能互相取代。通常取決於它是書面語或口語詞。
    例:【流】文讀音 liû,白讀音 lâu,【流汗】唸作 lâu-kuānn 而不會唸作 *liû-kuānn,【流浪】唸作 liû-lōng 而不會唸作 *lâu-lōng。

如果一個字只有一個音,如此一音而文白兼用,這可能表示它本來文白讀音就相同,也可能是文白當中一種讀音遺失了。

文讀音、白讀音分別用[文][白]標示。

例:【大】[文] tāi

例:【大】[白] tuā

又唸作欄

主音讀外,若有另一常用音,以「又唸作」標注之。某些詞除了地方腔調的方言差異之外,常常會有不只一種的讀法,可能是「文白異讀」,也可能是符合語音規則的自然變化。

例:【貧惰】
又唸作pûn-tuānn、pân-tuānn、pān-tuānn

合音唸作欄

主音讀外,若有合音情況,以「合音唸作」標注其合音。一個多音節詞,若有規律地將前字的聲母與後字的韻母結合成單音節,稱為「合音」。合音多為兩字音合成一個音,也有三字音合成一個音的例子。合音在閩南語中也很常見,亦屬自然的語音變化之一,並產生「合音字」,大多數合音我們都能清楚辨認它的來源,有些則幾乎完全取代原來的多音節詞,幾乎成為一個單音節的「字」了。不過,合音字的界線和用字都還有太多爭議,因此本辭典儘量不使用合音字,多是收錄該來源詞目,在文字和音讀的標示上皆使用原本的多音節詞。
例:【無愛】
合音唸作buaih

俗唸作欄

主音讀外,若有俗讀情況,以「俗唸作」標注俗讀音。相對於符合中古反切所切出來的「正音」來說,俗讀音是指依循中古反切不可能切出來的音讀,卻是社會大眾比較常說的音。

常見俗讀音

  1. 象 siōng,但是【印象】唸 ìn-sióng。
  2. 觸 tshiok,但是【接觸】唸 tsiap-sio̍k。
  3. 償 siông,但是【賠償】唸 puê-sióng。
  4. 碩 si̍k,但是【碩士】唸 sik-sū。
  5. 仰 gióng ,但是【信仰】唸 sìn-ióng。

上述這些俗讀音多半是受到字形類化的影響所產生的音,這些詞如果就規範的角度來說,應該標注「正讀音」,但是顧慮到語言使用的社會性,所以這些詞也加注了「俗讀音」。

釋義欄

(一) 詞性

  1. 所標注之詞性含名詞、代詞、數詞、量詞、時間詞、方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嘆詞、介詞、連詞、助詞、擬聲詞、擬態詞等。
  2. 除詞綴外,其餘詞目均須標注詞性。
    例:【大】
    名詞前綴。用於女子對丈夫之父母的稱呼。用例:大官 ta-kuann(公公)、大家 ta-ke(婆婆)。
    例:【大官】
    [名詞] 公公。指丈夫的父親,用於背稱及描述,面稱時則與丈夫一致。用例:翁婿的老爸,愛稱呼伊大官。Ang-sài ê lāu-pē, ài tshing-hoo i ta-kuann. (丈夫的父親,要稱呼他公公。)
  3. 若該詞目具多樣語法功能,詞性不固定時,取其較常用狀況標注之,且例句中該詞目之使用狀況當符合所標注詞性。
    例:【歹運】
    [形容詞] 背運、倒楣。運氣不好。用例:阿英仔有夠歹運,見若儉寡錢,人就破病。A-ing--á ū-kàu pháinn-ūn, kiàn-nā khiām kuá tsînn, lâng tō phuà-pēnn.(阿英運氣很差,只要存點錢,就會生病。)
  4. 成語、慣用語、俚語、俗語及諺語等以「熟語」標示之。
    例:【尖跤幼手】
    指人手腳細嫩,不適合粗活。用例:伊尖跤幼手,叫伊做這款粗工,伊敢會堪得?I tsiam-kha-iù-tshiú, kiò i tsò tsit khuán tshoo-kang, i kám ē-kham--ti̍t? (他手腳細嫩,叫他做這種粗活,他受得了嗎?)

(二) 義項

  1. 首列與詞目相對應(指意義相同),且與該詞目相異的華語對譯詞,其後再視需要加強說明。
    例:【又閣】
    [副詞] 又、再,表示動作或現象的重複。例……
  2. 當有一個以上的義項時,依義項之常用度為序,分以1.、2.、……領之。除本義仍常用的狀況外,原則上本義與引申義不須分立。
    例:【袂直】
    1.[動詞] 小題大作,沒完沒了。……
    2.[形容詞] 收支無法平衡。……
  3. 單字詞因文、白讀音之差異,分收為兩詞目,當文讀單字詞與白讀單字詞同義時,文讀單字詞之釋義以參見方式呈現,行文作「釋義參見【xxx】條」。
    例:
    【五】 gōo
    1.[數詞] 數字。例:五領衫 gōo niá sann(五件衣服)。
    2.[名詞] 表示數量多或不確定數量。例:五花十色 gōo-hue-tsa̍p-sik(五光十色、各式各樣)、五四三 gōo-sì-sann(有的沒有的事情)。
    【五】 ngóo
    釋義參見【五】gōo條。
  4. 一詞有不同說法分收為兩詞目時,擇其一為主撰條,另一條則以互見處理。主撰條列出詳細釋義,另一條則作「見【XXX】條」。
    例:【年尾】
    [時間詞] 年終、歲未。
    【冬尾】 殘冬。見【年尾】nî-bué 條。

(三) 用例

  1. 用例包含四個部分:漢字、臺羅、音檔和華語翻譯。
    例:【袂使得】
    ……用例:這搭的路面頭拄仔才鞏的,你袂使得烏白踏。Tsit tah ê lōo-bīn thâu-tú-á tsiah khōng--ê, lí bē-sái-tit oo-pe̍h ta̍h. (這裡的路面剛剛鋪的,你不可以亂踩。)
  2. 用例中的句子可為完整通順的口語句,亦可為短語、熟語(慣用語、俚語、俗語、諺語)。
    例:【天公祖】
    ……用例:一个某較好三个天公祖。Tsi̍t ê bóo khah hó sann ê Thinn-kong-tsóo. (一個好老婆勝過三個老天爺保佑。比喻太太至上之意。)
    例:【食】
    ……用例:食茶 tsia̍h tê(喝茶)、食燒酒 tsia̍h sio-tsiú(喝酒)。
  3. 音讀原則上僅標注本調 。
    例:【袂直】
    ……用例:毋拄好共伊挨著,按呢就袂直矣。M̄-tú-hó kā i e--tio̍h, án-ne tō bē-ti̍t--ah. (若不小心碰到他,就沒完沒了了。)
  4. 以熟語為用例時,華語翻譯先譯本義,再譯引申義。
    例:【捒】
    ……用例:順風捒倒牆。Sūn-hong sak-tó tshiûnn.(順著風勢將牆推倒。比喻順著局勢推翻政權或在位的人。)

(四) 近義

收錄與該義項意義及用法相同或相近的詞語。
例:【尖跤幼手】
1.[熟語] 指人手腳細嫩,不適合粗活。近義:跤尖手幼

例:【中晝】
1.[時間詞] 中午、午時。近義:中晝時、透中晝、正中晝
2.[名詞] 指午餐。近義:中晝飯、中晝頓

(五) 反義

收錄與該義項意義及用法相對或相反的詞語。
例:【白話】
1.[名詞] 明白易懂的口語……。反義詞:文言

例:【人造】
1.[形容詞] 由人工製造而成的。反義詞:天然、自然

(六) 附圖

本辭典為輔助文字釋義,部分詞目附有圖片,希望透過圖片的說明,讓讀者更清楚了解該詞目之內容。特別收錄目前不易見到之具有閩南文化特色文物。附圖收錄之體例如下:

  1. 圖片性質:本辭典附圖依主題類別,分單一主題圖與綜合主題圖。前者以彩色照片表現;後者則以手繪彩圖方式呈現。
  2. 插置方式:在釋義義項之下置一縮圖,點選縮圖即另開視窗顯示大圖。
  3. 圖說:多詞參見一圖之綜合圖片,在圖中相對位置再加注圖說,以增強說明效果。
  4. 本辭典所收圖片原則上皆有相對應之詞目釋義,除了綜合主題彩圖中有部分因沒有相對應的閩南語唸法,本文亦未收錄,僅提供華語詞目以助讀者了解相對位置。
    如:【內部器官圖】中的〔直腸〕。
  5. 組合圖:部分圖片因說明需要,收錄二張照片,並將二張照片組合為一張,藉以增強說明功能。
    如:【仙草】收植物和成品二張照片。
  6. 加注說明:部分圖片附有加注說明,目的是將物品標示得更詳盡。
    如:【紙錢】收〔金紙〕和〔銀紙〕二張照片之組合圖,並標明何為〔金紙〕何為〔銀紙〕。
  7. 箭頭:部分圖片附有箭頭,明確指示詞目正確位置。
  8. 本辭典所附圖片皆獲著作者授權使用,在點選圖片視窗注記作者姓名。

又見音欄

羅列該詞目在本辭典中收錄的其他音讀,有文讀音、白讀音、俗讀音、替代字讀音數種。
例:【使】
又見音 使[文]sú、使[白]sài、使[文]sù

分類欄

列出該詞目所屬分類,並提供連結,方便查看相關詞目。

例:【海豬】
分類 動物——魚蝦海獸

附錄欄

列出該詞目所屬附錄,並提供連結,方便查看相關詞目。

例:【玉山】
附錄 地名——山脈

部首筆畫欄

單字詞之詞目欄中另標示部首、部首外筆畫數及總筆畫數。
例:【媠】
部首筆畫 女部 - 部首外9畫 - 共12畫

語音差異欄

一詞因地方差異而有不同說法時,原則上以較常用者為主詞目,其他地區說法收錄於「語音差異」,並於詞目頁標示。各方言差異中,並酌收次常用者於主詞目中。
例:【魚】

語音差異
語音差異
鹿港偏泉腔 hîr
三峽偏泉腔 hîr
臺北偏泉腔
宜蘭偏漳腔
臺南混合腔
高雄混合腔
金門偏泉腔 hîr
馬公偏泉腔
新竹偏泉腔 hîr
臺中偏漳腔

詞彙比較欄

一詞因地方差異而有不同說法時,原則上以較常用者為主詞目,其他地區說法收錄於「詞彙比較」,並於詞目頁標示。各方言差異中,並酌收次常用者於主詞目中。
例:【柑仔蜜】

詞彙比較
詞彙 音讀
鹿港偏泉腔 トマト thoo-má-tooh
三峽偏泉腔 臭柿仔 tshàu-khī-á
臺北偏泉腔 臭柿仔 tshàu-khī-á
宜蘭偏漳腔 臭柿仔 tshàu-khī-á
臺南混合腔 柑仔蜜 kam-á-bi̍t
高雄混合腔 柑仔蜜 kam-á-bi̍t
金門偏泉腔 柑仔得
臭柿仔
kam-á-te
tshàu-khī-á
馬公偏泉腔 柑仔蜜
虎井蜜
kam-á-bi̍t
hóo-tsínn-bi̍t
新竹偏泉腔 トマト
番茄
thoo-má-tooh
huan-kiô
臺中偏漳腔 トマト thoo-má-tooh

異用字欄

收錄與該詞目意義相同,但文獻中有不同用字的其他詞語。
例:【尖跤幼手】
異用字  尖骹幼手、尖腳幼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