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靈
|
an-lîng
|
傳統喪葬禮俗中的一項儀式。意指將靈柩落葬之後,把迎回的靈位設於靈桌之上。
|
2
|
安宅
|
an-the̍h
|
新居落成或家中不平安時,祭拜天地以求平安。
地名。澎湖縣馬公市地名,舊名「宅跤嶼」(The̍h-kha-sū)。
|
3
|
安床
|
an-tshn̂g
|
結婚的時候擇日安置新的床位。
|
4
|
案桌
|
àn-toh
|
置於神佛前之供桌。
|
5
|
尪架桌
|
ang-kè-toh
|
祭桌。擺設祭品以祭祀神明、供奉祖先的桌子。
|
6
|
肉粽
|
bah-tsàng
|
用竹葉或月桃葉等包裹糯米、肉、香菇等食料,然後蒸煮製成的食品,是端午節的節慶食品。
|
7
|
肉粽節
|
Bah-tsàng-tseh/Bah-tsàng-tsueh
|
端午節、五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有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
8
|
米糕糜
|
bí-ko-muê/bí-ko-bê
|
糯米粥。是將糯米和桂圓、砂糖、紅棗等佐料一同蒸煮、炊燉後的粥品。具有補氣的效果,有時也作為立冬或冬至等節日的祭拜食品。
|
9
|
民俗
|
bîn-sio̍k
|
民間百姓的風俗習慣和傳統。
|
10
|
冥婚
|
bîng-hun
|
人與鬼或鬼與鬼通婚,是民間信仰的一種儀式。一般稱為「娶神主牌仔」(tshuā sîn-tsú-pâi-á),即迎娶牌位之意。
|
11
|
廟
|
biō
|
祭祀神明的建築。
|
12
|
廟仔
|
biō-á
|
小廟。
|
13
|
廟寺
|
biō-sī
|
寺廟、寺院。佛寺的通稱。
|
14
|
廟埕
|
biō-tiânn
|
廟宇前面的大廣場。
|
15
|
亡魂
|
bông-hûn
|
死者的靈魂。
|
16
|
茉草
|
bua̍h-tsháu
|
銳葉小槐花。木本植物。長一到兩公尺,葉子互生,三出複葉,葉片披針形,花黃色或綠白色,產在臺灣中北部的山野。主要治療吐血、肝病、婦女病、腹痛、燙傷潰爛等。民間也作為避邪草。浸泡在熱水後,擦拭手腳或全身,以求消災去厄。
|
17
|
尾牙
|
bué-gê/bé-gê
|
每逢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稱做「做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當中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商家與公司行號通常會在這一天聚餐以犒賞員工。
|
18
|
牙
|
白
gê
|
人和動物口腔內咀嚼研磨的器官。
一種民間習俗。商家在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日備牲禮祭拜土地公和孤魂野鬼等,祈求生意興隆,稱為做牙。
|
19
|
鈃替
|
giang
|
小搖鈴。
鈴聲響起來。
|
20
|
業債
|
gia̍p-tsè
|
罪業、孽債。
|
21
|
銀紙
|
gîn-tsuá/gûn-tsuá
|
冥紙。焚化給死者使用的紙錢。
|
22
|
五月節
|
Gōo-gue̍h-tseh/Gōo-ge̍h-tsueh
|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會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
23
|
五日節
|
Gōo-ji̍t-tseh/Gōo-li̍t-tsueh
|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會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
24
|
午時水
|
gōo-sî-tsuí
|
指端午節的中午由井裡打上來的水,據說飲用此水有益身體。
|
25
|
牛郎
|
Gû-nn̂g
|
牧牛的人。此音讀指傳統民間故事「牛郎織女」中的牛郎。
|
26
|
元宵
|
Guân-siau
|
元宵節、上元節。我國傳統民俗節日之一。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天官大帝誕辰,清晨會祭拜三界公。
|
27
|
月餅
|
gue̍h-piánn/ge̍h-piánn
|
一種包著餡料的糕餅點心,是中秋節的應景食品。
|
28
|
合掌
|
ha̍p tsióng
|
一種佛教儀式,兩掌相合以表示尊敬。
|
29
|
孝
|
文
hàu
|
孝敬順從。
準備牲禮以祭拜先人或神祇。
吃。粗俗用法。
|
30
|
孝孤
|
hàu-koo
|
祭祀孤魂野鬼。
粗俗的叫人拿去吃。
|
31
|
顯聖
|
hián-sìng
|
顯靈。神明在人間顯現其影像。
|
32
|
獻敬
|
hiàn-kìng
|
祭拜。
|
33
|
凶煞
|
hiong-suah
|
埋葬時的煞氣。
|
34
|
雄黃酒
|
hiông-hông-tsiú
|
在米酒中調入雄黃而成的酒,有解毒、驅蟲的功效,喝雄黃酒是端午節的一項習俗。
|
35
|
香
|
白
hiunn
|
用木屑加香料製成的細條,燃燒後能發出特殊的氣味,常用在祭拜之時,或驅趕蚊蟲。
身體纖細、瘦弱。
消瘦。
|
36
|
香烌
|
hiunn-hu
|
香灰。燃香或燒符所餘下的灰燼,道士或巫師常用來摻在水裡,給人服用,藉以治病或驅邪。
|
37
|
香火
|
hiunn-hué/hiunn-hé
|
供佛敬神所點的線香和蠟燭。
祭祀祖先用的香燭。後多用以指子孫或文化的傳承者。
裝香灰的紅色小袋,民間風俗習慣以為掛在身上可趨吉避凶。
|
38
|
香煙
|
hiunn-ian
|
香火。燒香拜拜所產生的煙塵。
可以延續祭祀祖先牌位的男性子孫。亦指家系。
|
39
|
香跤
|
hiunn-kha
|
線香的基底部,即香燒完剩餘下半截紅色細竹枝的部分。
|
40
|
香爐
|
hiunn-lôo
|
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製成。
|
41
|
香袋仔
|
hiunn-tē-á
|
香包。裝有香料的小包,民間習俗在端午節佩戴,可以避邪。
|
42
|
香案
|
hiunn-uànn
|
放置香爐、燭臺或者其他祭品的長條形桌子。
|
43
|
好兄弟
|
hó-hiann-tī
|
好朋友。交情深的朋友,彼此情誼深厚,如一家人。
孤魂野鬼、遊魂。
|
44
|
風氣
|
hong-khì
|
社會上或某團體生活中所流行的風俗習尚。
|
45
|
風俗
|
hong-sio̍k
|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習慣、習俗等的總稱。
|
46
|
風水
|
hong-suí
|
一種認為房屋或墳地的方向以及周圍的地脈、山勢、水流等能決定吉凶禍福的傳統見解。常用於興建房舍或埋葬死者。
墳墓。
|
47
|
封釘
|
hong-ting
|
人死後棺木的釘子沒有釘牢,直到出殯那天再加釘釘死。大抵上先由親人手持釘錘在棺木的四角稍微做個樣子,再由工人釘牢。
|
48
|
護身符
|
hōo-sin-hû
|
佩帶在身上,可以避邪消災、保護生命的東西。
|
49
|
符
|
hû
|
用來當作憑證之物。
道家用來驅鬼避邪的祕密圖文。
|
50
|
符仔
|
hû-á
|
符籙。一種道家用來役使鬼神的神祕文字。焚燒符籙治療頑疾或祈求平安是臺灣常見的民俗療法。
|
51
|
符咒
|
hû-tsiù
|
道家用來驅除鬼神的符文和咒語。
|
52
|
化緣
|
huà-iân
|
和尚、尼姑等向人乞求布施,而施與者因此和仙佛結下善緣,所以稱為「化緣」。
|
53
|
幡
|
huan
|
形狀狹長而下垂的旗幟,多用於喪事之中。
|
54
|
還俗
|
huân-sio̍k
|
僧尼或出家的道士恢復為普通人的身分。
|
55
|
法力
|
huat-li̍k
|
指因為宗教信仰而修煉出的神奇力量。
|
56
|
法術
|
huat-su̍t
|
泛指江湖術士的奇門遁甲、道士的符籙咒秘等術。
|
57
|
回魂
|
huê-hûn/hê-hûn
|
還魂。死掉的人又復活。
|
58
|
佛門
|
hu̍t-mn̂g
|
佛教界。
|
59
|
佛寺
|
hu̍t-sī
|
供佛的寺廟、寺院。
|
60
|
佛堂
|
hu̍t-tn̂g
|
供奉佛像,可誦經膜拜的廳堂。
|
61
|
耶穌
|
Iâ-soo
|
人名。猶太人,基督教的創始者。
|
62
|
妖術
|
iau-su̍t
|
妖怪的法術。
裝神弄鬼的騙人方法。
|
63
|
妖道
|
iau-tō
|
邪惡的道術或者道人。
|
64
|
陰魂
|
im-hûn
|
人死後的靈魂。
|
65
|
陰間
|
im-kan
|
民間傳說人死後靈魂所去的地方。
|
66
|
陰曆
|
im-li̍k
|
陰曆。根據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所制定的曆法,又稱為「太陰曆」。如回教世界通行的回曆,一年有三百五十四或三百五十五天。漢族傳統的農曆則屬於「陰陽合曆」。
|
67
|
陰桮
|
im-pue
|
陰筊。求神擲筊時,平面的兩面都朝下,表示未獲神的認可或允諾。
|
68
|
陰地
|
im-tē/im-tuē
|
墓地。
|
69
|
蔭身
|
ìm-sin
|
死後屍體未腐爛。
|
70
|
因果
|
in-kó
|
原因和結果。事情演變的前後關連。
佛教語。即因和果。佛教認為一切的生命形態和生活遭遇,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果,而過去意志、行為則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間是相對的關係。
|
71
|
引魂
|
ín-hûn
|
指招回生者或死者之魂。
|
72
|
寅
|
în
|
地支的第三位。
|
73
|
挹墓粿
|
ip-bōng-kué/ip-bōo-ké
|
一種習俗。掃墓完時,將祭品分給附近的貧困兒童,一方面是憐恤,另一方面是防止他們破壞墳地。
|
74
|
入教
|
ji̍p-kàu/li̍p-kàu
|
信教、皈依。
|
75
|
日頭
|
ji̍t-thâu/li̍t-thâu
|
太陽。
日子。指訂婚後,男方送結婚日子給女方參考的單子。
|
76
|
潤餅𩛩
|
jūn-piánn-kauh/lūn-piánn-kauh
|
春捲。將麵糰攤薄烙熟後,捲包五花肉絲、豆芽、香菜、紅蘿蔔絲及筍絲等製成的食品。
|
77
|
甲馬
|
kah-bé
|
祭祀神明用的紙錢的一種,黃底紅字,上面印有盔甲、弓刀、長靴、或是神馬、馬夫等圖案,用來迎神及送神。
|
78
|
解厄
|
kái-eh
|
消災。消解災難、免除災禍。
|
79
|
解脫
|
kái-thuat
|
擺脫。佛教用語,擺脫苦惱,得到自在。
死亡。
|
80
|
改運
|
kái-ūn
|
民間信仰上改變原來的命運或運氣的儀式。多藉助算命先生或江湖術士的操作。
|
81
|
誡
|
kài
|
格言、教條。
|
82
|
角鼓
|
kak-kóo
|
道士在舉行法事的時候所使用的法器,可用來召集神軍和驅邪。
|
83
|
交替
|
kau-thè/kau-thuè
|
替死鬼。在民俗信仰上,相傳人意外身亡之後,魂魄會留在原地,只要有人在原地區以相同方式死亡,自己便能被取代而投胎轉世,故冤魂為了抓取他人魂魄,便害人致死。
|
84
|
跤尾錢
|
kha-bué-tsînn/kha-bé-tsînn
|
指人剛去世時,在腳尾處所焚燒的銀紙,以供給亡魂往地府通關過橋所用。
|
85
|
牽尪姨
|
khan-ang-î
|
降靈術。靈媒讓亡魂附在自己身上,而能跟生者溝通的一種法術。
|
86
|
牽亡
|
khan-bông
|
由靈媒牽引死者的亡魂來與生者見面或者對話。
|
87
|
牽羅經
|
khan-lô-kenn/khan-lô-kinn
|
看風水。
|
88
|
哭路頭
|
khàu-lōo-thâu
|
出嫁女子回家奔喪的禮俗之一。嫁出的女兒,接到父母過世的消息後,隨即回家,在走進家門巷口前必須扯散頭髮,沿途號哭,跪爬進屋,並一路訴說父母的養育之恩,以表內心哀痛。必須等到有人過來攙扶招待,才能停止。
|
89
|
起童
|
khí-tâng
|
起乩。乩童被神靈附身,而後開始了跳舞、說話、傳達神明的旨意等行為。
|
90
|
徛燈篙
|
khiā-ting-ko
|
豎燈篙。 為祭孤魂,寺廟在鬼門開(農曆七月左右)這天在廟庭高豎起竹篙,頂端掛一盞燈籠,以供孤魂聚集招來享用祭品。一般以為燈篙豎得越高,照得越遠,招集的鬼魂也越多;所以平時建醮時燈篙不會豎得太高,只在在建大醮時,才豎五丈高的燈篙。或稱「起燈跤」(khí ting-kha)。
|
91
|
乾
|
khiân
|
術數用語。易經八卦的卦名之一,代表天、陽的意思。或是六十四卦名之一,象徵君子應自強不息,努力永不懈怠的意思。
代表陽性、男性的。
|
92
|
剋
|
khik
|
指命理、性格相衝突或不合。
|
93
|
抾風水
|
khioh-hong-suí
|
撿骨。把土葬的棺木挖出,取出骨骸洗淨、晾乾裝入陶甕,俾便重新下葬。
|
94
|
抾金
|
khioh-kim
|
臺灣的喪葬風俗。將土葬後先人的遺骨撿起擦拭整理後,裝入骨罈中的遷葬習俗。
|
95
|
抾骨
|
khioh-kut
|
撿骨。人死埋葬數年後,重新挖掘出枯骨,經洗刷、乾燥,以絲線接續後,再裝入骨罈遷葬之習俗。
|
96
|
乞龜
|
khit-ku
|
廟宇在上元節或作平安醮時辦理的一種祈福活動,以米或麵粉製作成龜形的食物,如米龜、麵龜、紅龜粿等,供民眾向神明擲筊,應允後帶回去吃以保平安,隔年再回到廟宇還願的活動。
|
97
|
犒軍
|
khò-kun
|
犒勞軍人、勞軍。
一種民間信仰活動,相傳五府千歲是漁民的守護神,為了感念神明的庇祐,每逢初一、十五,居民會準備魚肉菜飯,在村廟前祭拜,犒賞千歲府內的「天兵天將」。
|
98
|
孔明燈
|
khóng-bîng-ting
|
天燈。相傳為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諸葛亮所發明。古時大多用於軍事上傳遞訊息,現多用於節慶許願祈福。
|
99
|
苦海
|
khóo-hái
|
佛教用語,指生死輪迴的三界。
泛指人生社會。
指痛苦的困境。
|
100
|
庫錢
|
khòo-tsînn
|
祭祀亡者所用的長方形的冥紙,一般以捆為單位,一捆為冥幣五百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