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阿不倒仔
|
a-put-tó-á
|
鳳頭潛鴨、澤鳧。禽鳥類。身長約四十公分,體型屬於中、小型,身體特徵有清晰的黑白兩色對比,頭頂羽冠明顯。
指不倒翁玩具。
|
2
|
尪替
|
ang
|
泛指所有的人偶。
|
3
|
尪仔
|
ang-á
|
泛指所有的人偶。用土、木、金屬等材料製成的人像或圖像。
|
4
|
尪仔面
|
ang-á-bīn
|
像人形玩偶的臉蛋。
面具。
|
5
|
尪仔物
|
ang-á-mi̍h/ang-á-mn̍gh
|
玩具。可供遊戲玩弄的人偶。
|
6
|
尪仔標
|
ang-á-phiau
|
一種直徑大小約五公分的圓型紙牌,上面印有各種漫畫人物或明星照片,為臺灣早期的童玩之一。
|
7
|
尪仔頭
|
ang-á-thâu
|
玩偶的頭。
面孔、五官長相。
瞳孔。
|
8
|
尪仔冊
|
ang-á-tsheh
|
漫畫。一種有故事情節的連接畫頁漫畫。以圖為主,文字對話為輔。
|
9
|
馬戲
|
bé-hì
|
原來專指在馬上所做的表演,現在泛稱各種雜技表演。
|
10
|
謎猜
|
bī-tshai
|
影射文字或事物,供人猜測的隱語。
|
11
|
覕相揣
|
bih-sio-tshuē/bih-sio-tshē
|
捉迷藏。一種遊戲。玩的時候,大家選出一個人當鬼來負責抓人,其他的成員就躲起來讓這個人去找,被找到的就換他當鬼。
|
12
|
明星
|
bîng-tshenn/bîng-tshinn
|
一般指的是演藝界出眾的人物,也泛指某些行業傑出者。
|
13
|
舞台
|
bú-tâi
|
劇場內供演員表演的地方。
|
14
|
舞廳
|
bú-thiann
|
供人跳舞的娛樂場所,大多具有營業性質。
|
15
|
樂
|
ga̍k
|
和諧動人且有規律、有節奏的聲音。
|
16
|
藝
|
gē
|
才能、技術。
趣味、消遣。
|
17
|
孽譎仔話
|
gia̍t-khiat-á-uē
|
歇後語。
戲謔嘲諷的話。
|
18
|
外場
|
guā-tiûnn
|
賭博中,稱莊腳為「外場」。
劇場、店家直接面對觀眾、客人的場所及人員。
|
19
|
海水浴場
|
hái-tsuí i̍k-tiûnn
|
設有安全設施及適當管理,專門提供人游泳玩水的海灘。
|
20
|
幌韆鞦
|
hàinn-tshian-tshiu
|
盪鞦韆。
|
21
|
嘻嘻嘩嘩
|
hi-hi-huā-huā
|
嬉鬧、喧嘩。
|
22
|
戲院
|
hì-īnn
|
劇場。供人演戲的地方。
電影院。
|
23
|
戲劇
|
hì-kio̍k
|
透過演員將某種故事或某種情節,以動作、歌唱或對白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
|
24
|
魚餌
|
hî-jī/hû-lī
|
釣魚或捕魚時,用來誘騙魚上鉤或進網的食物。
|
25
|
翕
|
hip
|
照相、拍照。
|
26
|
翕相
|
hip-siòng
|
拍照、攝影。
|
27
|
翕相機
|
hip-siòng-ki
|
照相機。
|
28
|
風吹
|
hong-tshue/hong-tshe
|
風箏、紙鳶。以竹子做骨架,並糊上紙張,用線牽引,利用風力飛升上天,可以做為遊戲的一種玩具。相傳是春秋戰國時代公輸般或墨子發明的,用來偵探敵情。
|
29
|
風吹輪
|
hong-tshue-lián/hong-tshe-lián
|
風車。有葉片,靠風力轉動可以帶動機器運轉。
掌上型的風車玩具,有如小電扇。亦稱「風吹輪仔」(hong-tshue-lián-á)。
|
30
|
奕替
|
ī
|
玩耍、遊戲。如象棋、圍棋等有競賽、有規則、有輸贏的活動。
|
31
|
煙火
|
ian-hué/ian-hé
|
一種用火硝夾雜其他藥物製成的物品,燃燒時噴射出各種變幻燦爛的形狀,可供遊戲觀賞。
|
32
|
演員
|
ián-uân
|
從事表演工作的人員。
|
33
|
鉛子
|
iân-tsí
|
子彈、彈丸。
指釣餌上的鉛垂,為使浮標變直浮出水面。
|
34
|
影戲
|
iánn-hì
|
電影的舊稱。
|
35
|
影片
|
iánn-phìnn
|
電影。
拍攝成電影的底版膠片。
|
36
|
營
|
白
iânn
|
軍隊駐紮的地方。
活動聚集的場所。
計算編制單位。
|
37
|
搖鼓瑯
|
iô-kóo-long
|
波浪鼓。一種兒童玩具。在小鼓兩邊用短線各拴一顆墜子,握住手把轉動,鼓面會因墜子敲擊而發出咚咚的聲響。以前賣貨郎也拿來搖弄,以代替叫賣。
|
38
|
遊
|
iû
|
漫遊、四處玩。
|
39
|
攘替
|
jiāng/giāng
|
猜拳。一種遊戲,彼此同時伸出食指和中指代表「剪刀」,握拳代表「石頭」,手掌張開代表「布」,以相較勝負。借自日語「じゃんけん」。
|
40
|
傀儡
|
ka-lé
|
線控木偶。
臺灣南部漢人對山地原住民的稱呼。
|
41
|
較車
|
kà-tshia
|
飆車。
|
42
|
干樂
|
kan-lo̍k
|
陀螺。一種玩具,形狀像海螺,用木頭等材料製成。下面尖端有金屬釘,玩時用繩子纏繞,再用力拋出、抽繩使直立旋轉。
比喻忙碌。
|
43
|
工藝
|
kang-gē
|
消遣。
|
44
|
猴戲
|
kâu-hì
|
耍猴兒。用猴子來進行表演的雜耍。
|
45
|
雞鵤仔車
|
ke-kak-á-tshia/kue-kak-á-tshia
|
推走式的學步車,讓幼兒推著走以保持平衡,木製,移動時裝飾的小公雞會敲打木板,發出喀喀聲。
|
46
|
雞胿
|
ke-kui/kue-kui
|
雞的嗉囊。上接食道,下連砂囊,呈囊狀,為食物暫停之處。
指誇大不實的話。
|
47
|
雞胿仔
|
ke-kui-á/kue-kui-á
|
氣球。
|
48
|
鬮
|
khau
|
用紙條做成的籤,憑運氣抽取以決定做法。
|
49
|
蹺替
|
khiau
|
高蹺。
|
50
|
抾紅點仔
|
khioh-âng-tiám-á
|
撿紅點, 一種撲克牌玩牌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