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音樂

有245筆,第2頁

序號101拍
序號 101
詞目
音讀 phik
釋義 音樂的節拍。
序號102𥰔
序號 102
詞目 𥰔
音讀 phín
釋義 橫笛。樂器名。上面有孔洞。現今的笛子開八孔,最左邊的是吹孔,其次是膜孔,之下有六個指孔,橫吹按孔以發聲。所吹奏的音調範圍極廣,可伴奏亦可獨奏。
序號103𥰔仔
序號 103
詞目 𥰔仔
音讀 phín-á
釋義 笛子。樂器名。上面有孔洞。現今的笛子開八孔,最左邊的是吹孔,其次是膜孔,之下有六個指孔,橫吹按孔以發聲。有的橫笛會纏線來防止竹管裂開,一節一節的,所以湖西就把雨傘節這種毒蛇叫「𥰔仔節蛇」(phín-á-tsat-tsuâ)。
序號104譜
序號 104
詞目
音讀 phóo
釋義 記錄音符的圖表。 依照類別、順序等編列而成的表冊。 記錄某些技藝的規範或準則,以供人參考用的書籍。 大致的準則或規範。
序號105伴奏
序號 105
詞目 伴奏
音讀 phuānn-tsàu
釋義 以一種樂器或人聲為主體,而用其他樂器配合演出。
序號106配角
序號 106
詞目 配角
音讀 phuè-kak/phè-kak
釋義 戲劇中陪襯的角色、次要或指做輔助工作的人。
序號107皮猴戲
序號 107
詞目 皮猴戲
音讀 phuê-kâu-hì/phê-kâu-hì
釋義 皮影戲。以紙或皮製成人物剪影「皮尪仔」,借燈光投影在布幕上來表演故事的戲劇,其內容多取材通俗章回小說。
序號108悲劇
序號 108
詞目 悲劇
音讀 pi-kio̍k
釋義 以不幸遭遇為主題的戲劇;在情節布局中主角的命運往往產生逆轉,而引起觀眾的同情。也可用來比喻悲慘的事物。
序號109琵琶
序號 109
詞目 琵琶
音讀 pî-pê
釋義 中國的彈撥樂器。用桐木製造,琴身為半梨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和琴面上有設四到六相,九到二十四品,四弦。
序號110編曲
序號 110
詞目 編曲
音讀 pian-khik
釋義 編寫曲譜,以供演唱或演奏。
序號111辯士
序號 111
詞目 辯士
音讀 piān-sū
釋義 默片時當場對觀眾講解劇情內容的人員。
序號112表演
序號 112
詞目 表演
音讀 piáu-ián
釋義 把戲劇的情節內容或特殊的技藝公開表現出來,供人觀賞或學習。
序號113褒歌
序號 113
詞目 褒歌
音讀 po-kua
釋義 流行於閩南及臺灣的一種說唱類民歌,內容多半是男女相互諧謔的情話,歌詞大部分是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亦屬「七字仔歌」(tshit-jī-á kua)。
序號114布景
序號 114
詞目 布景
音讀 pòo-kíng
釋義 為了配合演出或加強戲劇效果,在舞臺上所裝飾的景物。
序號115布袋戲
序號 115
詞目 布袋戲
音讀 pòo-tē-hì
釋義 掌中戲、布袋戲。是盛行於中國的閩南一帶及臺灣的木偶戲之一,因為木偶的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和五指操弄,所以又稱「掌中戲」。
序號116搬戲
序號 116
詞目 搬戲
音讀 puann-hì
釋義 演戲、表演。 引申為裝模作樣。
序號117三絃
序號 117
詞目 三絃
音讀 sam-hiân
釋義 樂器名。有三根絃的彈撥樂器,音色非常清脆,分為大三絃和小三絃,構造都相同,是說唱音樂和各種地方戲曲中的重要樂器。
序號118山伯英台
序號 118
詞目 山伯英台
音讀 San-phik-Ing-tâi
釋義 著名的民間故事及戲曲劇目人物。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三年,才知英台是女扮男裝,二人相愛欲成夫妻,祝家卻將英台許配權貴,山伯相思而死,英台跳入山伯墳塚而亡,二人化為彩蝶,比翼雙飛。後也用來比喻苦戀的悲劇人物。
序號119西秦王爺
序號 119
詞目 西秦王爺
音讀 Se-tsîn-ông-iâ
釋義 民間傳統戲曲的戲神之一。相傳西秦王爺就是唐玄宗,人們因為他首創梨園,提倡戲曲而尊稱他為西秦王爺。
序號120詩歌
序號 120
詞目 詩歌
音讀 si-kua
釋義 詩與歌曲的通稱。
序號121四句聯
序號 121
詞目 四句聯
音讀 sì-kù-liân
釋義 說唱或戲曲中,以四句為一組的韻文,常以多組串連成篇,成為如同詩歌一般有押韻的唸白。
序號122雙棚鬥
序號 122
詞目 雙棚鬥
音讀 siang-pênn-tàu/siang-pînn-tàu
釋義 唱對臺戲。指兩個戲團在同時同地比高下,引申為兩個團體或兩個人在互相角力。
序號123上尺工
序號 123
詞目 上尺工
音讀 siāng-tshe-kong
釋義 標示在工尺譜上的音階名。「上」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Do,「尺」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Re,「工」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Mi。
序號124簫
序號 124
詞目
音讀 siau
釋義 以竹管製成的一種樂器,豎吹,正面有五孔,背面一孔,吹口在頂端。
序號125新劇
序號 125
詞目 新劇
音讀 sin-kio̍k
釋義 話劇。指近代東亞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所產生的戲劇,舞台劇表現形式之一,比其他戲劇形式更接近真實生活。
序號126生
序號 126
詞目
音讀 sing
釋義 活著。 出現。 計算一輩子的單位。 稱呼具有某種身份或職位的人。 傳統戲劇中的男性角色。 有生命的。
序號127聲
序號 127
詞目
音讀 sing
釋義 音。 口頭上的。
序號128相褒歌
序號 128
詞目 相褒歌
音讀 sio-po-kua
釋義 以前臺灣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場合,互相酬唱應和的民間歌謠。歌詞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常逐句押韻,內容多表現男女之間相互歡愛的情緒。
序號129小生
序號 129
詞目 小生
音讀 sió-sing
釋義 戲劇裡,飾演年輕男子的角色,包括文生和武生。
序號130小旦
序號 130
詞目 小旦
音讀 sió-tuànn
釋義 戲劇裡,飾演年輕貌美的女子的角色。
序號131煞戲
序號 131
詞目 煞戲
音讀 suah-hì
釋義 劇終。戲劇終了。引申為一切事物的結束。
序號132煞鼓
序號 132
詞目 煞鼓
音讀 suah-kóo
釋義 劇終。戲劇終了。用以引申事情或活動結束。
序號133陳三五娘
序號 133
詞目 陳三五娘
音讀 Tân-sann-Gōo-niû
釋義 民間傳說,也是歌仔戲著名戲目。泉州陳三在燈會中邂逅潮州黃五娘,一見鍾情,五娘以荔枝為信,陳三假扮磨鏡師,故意弄破寶鏡賣身黃家,但五娘已許婚給紈絝子弟林大,卻在丫鬟益春的協助下私奔,經過一番波折,二人終成眷屬。又名「荔鏡記」。
序號134替身
序號 134
詞目 替身
音讀 thè-sin/thuè-sin
釋義 代替別人的人。 一種迷信用品。把紙片剪成人形,在巫術中使用。 由竹片或紙做成的陪葬物。
序號135跳針
序號 135
詞目 跳針
音讀 thiàu-tsiam
釋義 唱片因受外力震動或唱盤本身故障,使唱針跳到另外一個音軌,而造成音樂重覆播放或出現間斷現象,稱為「跳針」。也比喻為說話語音不連貫,或前言不對後語。
序號136丑仔
序號 136
詞目 丑仔
音讀 thiú-á
釋義 滑稽的腳色。
序號137通鼓
序號 137
詞目 通鼓
音讀 thong-kóo
釋義 堂鼓。樂器名。長筒形,雙面皆有皮革,戲曲表演中常做為表現公堂或戰場的音效,帶有嚴肅、威重的氣氛。
序號138電影
序號 138
詞目 電影
音讀 tiān-iánn
釋義 把人物的動作、言語攝製成影片,利用強光映射在銀幕上,以供人觀賞的影戲。
序號139吊鬼仔
序號 139
詞目 吊鬼仔
音讀 tiàu-kuí-á
釋義 京胡。一種樂器。形狀像二胡而較小的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琴筒用竹做成,音色高昂、尖銳,主要用於京劇伴奏。
序號140調
序號 140
詞目 調
音讀 tiāu
釋義 曲子。 聲音的高低升降。
序號141童謠
序號 141
詞目 童謠
音讀 tông-iâu
釋義 兒童吟唱的歌謠。
序號142洞簫
序號 142
詞目 洞簫
音讀 tōng-siau
釋義 簫。樂器名。形狀似笛子,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 比喻為鴉片煙管。
序號143走音
序號 143
詞目 走音
音讀 tsáu-im
釋義 唱歌或樂器不合音調。 講話有腔調。
序號144走唱
序號 144
詞目 走唱
音讀 tsáu-tshiùnn
釋義 跑江湖賣唱。
序號145奏
序號 145
詞目
音讀 tsàu
釋義 吹彈樂器。 古代下屬對上司報告。 打小報告。
序號146奏樂
序號 146
詞目 奏樂
音讀 tsàu-ga̍k
釋義 演奏音樂。一般在大會或典禮開始、結束及中途有特殊情況時演奏。
序號147插花仔
序號 147
詞目 插花仔
音讀 tshah-hue-á
釋義 客串。非正式地參與一件事情。
序號148尺
序號 148
詞目
音讀 tshe
釋義 樂譜音名。工尺譜是中國傳統記錄樂譜的方法,而現今最通行的工尺譜中的第二個音即為「尺」,也就是現在首調唱名法中的Re。
序號149車鼓戲
序號 149
詞目 車鼓戲
音讀 tshia-kóo-hì
釋義 一種流行於閩南及臺灣的表演戲劇。劇目取材來自民間故事,音樂則以閩南流行的民歌小調為主,是迎神廟會重要的活動。
序號150鑱
序號 150
詞目
音讀 tshîm
釋義 銅鈸。多為銅製,一副兩片,互擊發出聲音,中央有凹陷,增加聲音的響度。
序號151鑱仔
序號 151
詞目 鑱仔
音讀 tshîm-á
釋義 小型的鐃鈸。
序號152七字仔
序號 152
詞目 七字仔
音讀 tshit-jī-á/tshit-lī-á
釋義 七字調。歌仔戲使用率非常高的一種調,七個字為一句,每段有四句。
序號153手風琴
序號 153
詞目 手風琴
音讀 tshiú-hong-khîm
釋義 西洋鍵盤樂器。彈奏時拉動側邊的風箱,鼓動簧管產生聲音。
序號154槍
序號 154
詞目
音讀 tshiunn
釋義 長矛,一種古代的武器,為一長棍,兩端有鋒利箭頭,今在戲曲中很常見。
序號155唱
序號 155
詞目
音讀 tshiùnn
釋義 發出歌聲。
序號156齣
序號 156
詞目
音讀 tshut
釋義 戲劇。 計算戲劇的單位。 引申為惹出來的麻煩。
序號157出場
序號 157
詞目 出場
音讀 tshut-tiûnn
釋義 指運動員或演藝人員登場競賽或演出。
序號158正音
序號 158
詞目 正音
音讀 tsiànn-im
釋義 京劇、平劇。用官腔所唱演的戲劇。 字、詞的官腔發音或是正確讀音。
序號159做戲
序號 159
詞目 做戲
音讀 tsò-hì/tsuè-hì
釋義 演戲。
序號160作品
序號 160
詞目 作品
音讀 tsok-phín
釋義 文學藝術方面創作的成品。如文章、書畫、雕刻等。
序號161作者
序號 161
詞目 作者
音讀 tsok-tsiá
釋義 創作樂曲、詩歌、文章或者其他藝術作品的人。
序號162主角
序號 162
詞目 主角
音讀 tsú-kak
釋義 文藝作品或戲劇、電影等表演中的主要角色。 主要人物。
序號163子弟戲
序號 163
詞目 子弟戲
音讀 tsú-tē-hì
釋義 由農村子弟組成演出的臺灣傳統戲曲,主要為北管,為業餘性質,在廟宇慶典中伴奏或演出。
序號164大戲
序號 164
詞目 大戲
音讀 tuā-hì
釋義 各項表演元素(如角色、情節、音樂)都較為複雜、完整的傳統戲曲,皆可稱為「大戲」。使用上多指曾流行於臺灣的歌仔戲、高甲戲、亂彈等。
序號165大廣絃
序號 165
詞目 大廣絃
音讀 tuā-kóng-hiân
釋義 胡琴。用大椰子殼或是質地較輕的木頭(如林投木)做琴箱的胡琴,聲音比「殼仔絃」(khak-á-hiân)低沉、哀怨。
序號166大鼓
序號 166
詞目 大鼓
音讀 tuā-kóo
釋義 打擊樂器名。
序號167旦
序號 167
詞目
音讀 tuànn
釋義 戲劇中的一種腳色名稱,所代表的身份為女性。
序號168彈
序號 168
詞目
音讀 tuânn
釋義 演奏絃樂器。 內裝火藥,具殺傷力和毀滅性的爆炸物。
序號169彈琴
序號 169
詞目 彈琴
音讀 tuânn-khîm
釋義 用手指撥弄琴弦、鍵盤,發出樂音。
序號170話頭
序號 170
詞目 話頭
音讀 uē-thâu
釋義 講話的開頭。 話。
序號171韻
序號 171
詞目
音讀 ūn
釋義 字音構成的後半段。在詩歌中則表示每句句末的字韻。 和諧的聲音。
序號172民歌
序號 172
詞目 民歌
音讀 bîn-kua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73幕後
序號 173
詞目 幕後
音讀 bōo-āu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74舞曲
序號 174
詞目 舞曲
音讀 bú-khik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75樂音
序號 175
詞目 樂音
音讀 ga̍k-im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76樂界
序號 176
詞目 樂界
音讀 ga̍k-kài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77樂器
序號 177
詞目 樂器
音讀 ga̍k-khì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78樂曲
序號 178
詞目 樂曲
音讀 ga̍k-khik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79樂團
序號 179
詞目 樂團
音讀 ga̍k-thuân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80樂章
序號 180
詞目 樂章
音讀 ga̍k-tsiong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81樂壇
序號 181
詞目 樂壇
音讀 ga̍k-tuânn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82吟唱
序號 182
詞目 吟唱
音讀 gîm-tshiùnn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83合輯
序號 183
詞目 合輯
音讀 ha̍p-tsi̍p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84弦樂
序號 184
詞目 弦樂
音讀 hiân-ga̍k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85翻唱
序號 185
詞目 翻唱
音讀 huan-tshiùnn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86野台戲
序號 186
詞目 野台戲
音讀 iá-tâi-hì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87演技
序號 187
詞目 演技
音讀 ián-ki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88演唱
序號 188
詞目 演唱
音讀 ián-tshiùnn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89演出
序號 189
詞目 演出
音讀 ián-tshut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90音樂
序號 190
詞目 音樂
音讀 im-ga̍k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91音樂聲
序號 191
詞目 音樂聲
音讀 im-ga̍k-siann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92音效
序號 192
詞目 音效
音讀 im-hāu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93音響
序號 193
詞目 音響
音讀 im-hióng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94音符
序號 194
詞目 音符
音讀 im-hû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95音色
序號 195
詞目 音色
音讀 im-sik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96音質
序號 196
詞目 音質
音讀 im-tsit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97交響樂
序號 197
詞目 交響樂
音讀 kau-hióng-ga̍k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98交響曲
序號 198
詞目 交響曲
音讀 kau-hióng-khik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99客串
序號 199
詞目 客串
音讀 kheh-tshuàn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200金曲
序號 200
詞目 金曲
音讀 kim-khik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有245筆,第2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01 phik 音樂的節拍。
102 𥰔 phín 橫笛。樂器名。上面有孔洞。現今的笛子開八孔,最左邊的是吹孔,其次是膜孔,之下有六個指孔,橫吹按孔以發聲。所吹奏的音調範圍極廣,可伴奏亦可獨奏。
103 𥰔仔 phín-á 笛子。樂器名。上面有孔洞。現今的笛子開八孔,最左邊的是吹孔,其次是膜孔,之下有六個指孔,橫吹按孔以發聲。有的橫笛會纏線來防止竹管裂開,一節一節的,所以湖西就把雨傘節這種毒蛇叫「𥰔仔節蛇」(phín-á-tsat-tsuâ)。
104 phóo 記錄音符的圖表。 依照類別、順序等編列而成的表冊。 記錄某些技藝的規範或準則,以供人參考用的書籍。 大致的準則或規範。
105 伴奏 phuānn-tsàu 以一種樂器或人聲為主體,而用其他樂器配合演出。
106 配角 phuè-kak/phè-kak 戲劇中陪襯的角色、次要或指做輔助工作的人。
107 皮猴戲 phuê-kâu-hì/phê-kâu-hì 皮影戲。以紙或皮製成人物剪影「皮尪仔」,借燈光投影在布幕上來表演故事的戲劇,其內容多取材通俗章回小說。
108 悲劇 pi-kio̍k 以不幸遭遇為主題的戲劇;在情節布局中主角的命運往往產生逆轉,而引起觀眾的同情。也可用來比喻悲慘的事物。
109 琵琶 pî-pê 中國的彈撥樂器。用桐木製造,琴身為半梨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和琴面上有設四到六相,九到二十四品,四弦。
110 編曲 pian-khik 編寫曲譜,以供演唱或演奏。
111 辯士 piān-sū 默片時當場對觀眾講解劇情內容的人員。
112 表演 piáu-ián 把戲劇的情節內容或特殊的技藝公開表現出來,供人觀賞或學習。
113 褒歌 po-kua 流行於閩南及臺灣的一種說唱類民歌,內容多半是男女相互諧謔的情話,歌詞大部分是七字一句,四句一段,亦屬「七字仔歌」(tshit-jī-á kua)。
114 布景 pòo-kíng 為了配合演出或加強戲劇效果,在舞臺上所裝飾的景物。
115 布袋戲 pòo-tē-hì 掌中戲、布袋戲。是盛行於中國的閩南一帶及臺灣的木偶戲之一,因為木偶的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和五指操弄,所以又稱「掌中戲」。
116 搬戲 puann-hì 演戲、表演。 引申為裝模作樣。
117 三絃 sam-hiân 樂器名。有三根絃的彈撥樂器,音色非常清脆,分為大三絃和小三絃,構造都相同,是說唱音樂和各種地方戲曲中的重要樂器。
118 山伯英台 San-phik-Ing-tâi 著名的民間故事及戲曲劇目人物。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三年,才知英台是女扮男裝,二人相愛欲成夫妻,祝家卻將英台許配權貴,山伯相思而死,英台跳入山伯墳塚而亡,二人化為彩蝶,比翼雙飛。後也用來比喻苦戀的悲劇人物。
119 西秦王爺 Se-tsîn-ông-iâ 民間傳統戲曲的戲神之一。相傳西秦王爺就是唐玄宗,人們因為他首創梨園,提倡戲曲而尊稱他為西秦王爺。
120 詩歌 si-kua 詩與歌曲的通稱。
121 四句聯 sì-kù-liân 說唱或戲曲中,以四句為一組的韻文,常以多組串連成篇,成為如同詩歌一般有押韻的唸白。
122 雙棚鬥 siang-pênn-tàu/siang-pînn-tàu 唱對臺戲。指兩個戲團在同時同地比高下,引申為兩個團體或兩個人在互相角力。
123 上尺工 siāng-tshe-kong 標示在工尺譜上的音階名。「上」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Do,「尺」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Re,「工」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Mi。
124 siau 以竹管製成的一種樂器,豎吹,正面有五孔,背面一孔,吹口在頂端。
125 新劇 sin-kio̍k 話劇。指近代東亞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所產生的戲劇,舞台劇表現形式之一,比其他戲劇形式更接近真實生活。
126 sing 活著。 出現。 計算一輩子的單位。 稱呼具有某種身份或職位的人。 傳統戲劇中的男性角色。 有生命的。
127 sing 音。 口頭上的。
128 相褒歌 sio-po-kua 以前臺灣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場合,互相酬唱應和的民間歌謠。歌詞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常逐句押韻,內容多表現男女之間相互歡愛的情緒。
129 小生 sió-sing 戲劇裡,飾演年輕男子的角色,包括文生和武生。
130 小旦 sió-tuànn 戲劇裡,飾演年輕貌美的女子的角色。
131 煞戲 suah-hì 劇終。戲劇終了。引申為一切事物的結束。
132 煞鼓 suah-kóo 劇終。戲劇終了。用以引申事情或活動結束。
133 陳三五娘 Tân-sann-Gōo-niû 民間傳說,也是歌仔戲著名戲目。泉州陳三在燈會中邂逅潮州黃五娘,一見鍾情,五娘以荔枝為信,陳三假扮磨鏡師,故意弄破寶鏡賣身黃家,但五娘已許婚給紈絝子弟林大,卻在丫鬟益春的協助下私奔,經過一番波折,二人終成眷屬。又名「荔鏡記」。
134 替身 thè-sin/thuè-sin 代替別人的人。 一種迷信用品。把紙片剪成人形,在巫術中使用。 由竹片或紙做成的陪葬物。
135 跳針 thiàu-tsiam 唱片因受外力震動或唱盤本身故障,使唱針跳到另外一個音軌,而造成音樂重覆播放或出現間斷現象,稱為「跳針」。也比喻為說話語音不連貫,或前言不對後語。
136 丑仔 thiú-á 滑稽的腳色。
137 通鼓 thong-kóo 堂鼓。樂器名。長筒形,雙面皆有皮革,戲曲表演中常做為表現公堂或戰場的音效,帶有嚴肅、威重的氣氛。
138 電影 tiān-iánn 把人物的動作、言語攝製成影片,利用強光映射在銀幕上,以供人觀賞的影戲。
139 吊鬼仔 tiàu-kuí-á 京胡。一種樂器。形狀像二胡而較小的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琴筒用竹做成,音色高昂、尖銳,主要用於京劇伴奏。
140 調 tiāu 曲子。 聲音的高低升降。
141 童謠 tông-iâu 兒童吟唱的歌謠。
142 洞簫 tōng-siau 簫。樂器名。形狀似笛子,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 比喻為鴉片煙管。
143 走音 tsáu-im 唱歌或樂器不合音調。 講話有腔調。
144 走唱 tsáu-tshiùnn 跑江湖賣唱。
145 tsàu 吹彈樂器。 古代下屬對上司報告。 打小報告。
146 奏樂 tsàu-ga̍k 演奏音樂。一般在大會或典禮開始、結束及中途有特殊情況時演奏。
147 插花仔 tshah-hue-á 客串。非正式地參與一件事情。
148 tshe 樂譜音名。工尺譜是中國傳統記錄樂譜的方法,而現今最通行的工尺譜中的第二個音即為「尺」,也就是現在首調唱名法中的Re。
149 車鼓戲 tshia-kóo-hì 一種流行於閩南及臺灣的表演戲劇。劇目取材來自民間故事,音樂則以閩南流行的民歌小調為主,是迎神廟會重要的活動。
150 tshîm 銅鈸。多為銅製,一副兩片,互擊發出聲音,中央有凹陷,增加聲音的響度。
151 鑱仔 tshîm-á 小型的鐃鈸。
152 七字仔 tshit-jī-á/tshit-lī-á 七字調。歌仔戲使用率非常高的一種調,七個字為一句,每段有四句。
153 手風琴 tshiú-hong-khîm 西洋鍵盤樂器。彈奏時拉動側邊的風箱,鼓動簧管產生聲音。
154 tshiunn 長矛,一種古代的武器,為一長棍,兩端有鋒利箭頭,今在戲曲中很常見。
155 tshiùnn 發出歌聲。
156 tshut 戲劇。 計算戲劇的單位。 引申為惹出來的麻煩。
157 出場 tshut-tiûnn 指運動員或演藝人員登場競賽或演出。
158 正音 tsiànn-im 京劇、平劇。用官腔所唱演的戲劇。 字、詞的官腔發音或是正確讀音。
159 做戲 tsò-hì/tsuè-hì 演戲。
160 作品 tsok-phín 文學藝術方面創作的成品。如文章、書畫、雕刻等。
161 作者 tsok-tsiá 創作樂曲、詩歌、文章或者其他藝術作品的人。
162 主角 tsú-kak 文藝作品或戲劇、電影等表演中的主要角色。 主要人物。
163 子弟戲 tsú-tē-hì 由農村子弟組成演出的臺灣傳統戲曲,主要為北管,為業餘性質,在廟宇慶典中伴奏或演出。
164 大戲 tuā-hì 各項表演元素(如角色、情節、音樂)都較為複雜、完整的傳統戲曲,皆可稱為「大戲」。使用上多指曾流行於臺灣的歌仔戲、高甲戲、亂彈等。
165 大廣絃 tuā-kóng-hiân 胡琴。用大椰子殼或是質地較輕的木頭(如林投木)做琴箱的胡琴,聲音比「殼仔絃」(khak-á-hiân)低沉、哀怨。
166 大鼓 tuā-kóo 打擊樂器名。
167 tuànn 戲劇中的一種腳色名稱,所代表的身份為女性。
168 tuânn 演奏絃樂器。 內裝火藥,具殺傷力和毀滅性的爆炸物。
169 彈琴 tuânn-khîm 用手指撥弄琴弦、鍵盤,發出樂音。
170 話頭 uē-thâu 講話的開頭。 話。
171 ūn 字音構成的後半段。在詩歌中則表示每句句末的字韻。 和諧的聲音。
172 民歌 bîn-kua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73 幕後 bōo-āu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74 舞曲 bú-khik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75 樂音 ga̍k-im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76 樂界 ga̍k-kài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77 樂器 ga̍k-khì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78 樂曲 ga̍k-khik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79 樂團 ga̍k-thuân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80 樂章 ga̍k-tsiong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81 樂壇 ga̍k-tuânn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82 吟唱 gîm-tshiùnn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83 合輯 ha̍p-tsi̍p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84 弦樂 hiân-ga̍k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85 翻唱 huan-tshiùnn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86 野台戲 iá-tâi-hì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87 演技 ián-ki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88 演唱 ián-tshiùnn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89 演出 ián-tshut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90 音樂 im-ga̍k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91 音樂聲 im-ga̍k-siann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92 音效 im-hāu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93 音響 im-hióng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94 音符 im-hû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95 音色 im-sik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96 音質 im-tsit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97 交響樂 kau-hióng-ga̍k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98 交響曲 kau-hióng-khik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99 客串 kheh-tshuàn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200 金曲 kim-khik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