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飲料、煙酒

有910筆,第3頁

序號101牛奶
序號 101
詞目 牛奶
音讀 gû-ling/gû-ni
釋義 牛的乳汁。
序號102牛奶粉
序號 102
詞目 牛奶粉
音讀 gû-ling-hún/gû-ni-hún
釋義 一種食品。將牛的乳汁脫水製成易於保存的粉末,食用時加水沖調。
序號103牛奶糖
序號 103
詞目 牛奶糖
音讀 gû-ling-thn̂g/gû-ni-thn̂g
釋義 以牛奶和糖為主要原料而做成的糖果。
序號104牛肚
序號 104
詞目 牛肚
音讀 gû-tōo
釋義 指牛的四個胃。
序號105月餅
序號 105
詞目 月餅
音讀 gue̍h-piánn/ge̍h-piánn
釋義 一種包著餡料的糕餅點心,是中秋節的應景食品。
序號106下水
序號 106
詞目 下水
音讀 hā-suí
釋義 內臟。雞、鴨等禽類動物的內臟。
序號107下水湯
序號 107
詞目 下水湯
音讀 hā-suí-thng
釋義 用雞、鴨等禽類動物的內臟及佐料所做成的湯品。
序號108海味
序號 108
詞目 海味
音讀 hái-bī
釋義 海產、海鮮。海洋中可以食用的動植物。
序號109海瓜子
序號 109
詞目 海瓜子
音讀 hái-kue-tsí
釋義 小眼花簾蛤。貝類。殼呈卵圓形,殼內為白色,外殼顏色變化多,有深灰色、黃褐色等。多棲息臺灣西部的淺海砂泥底。可加九層塔等香料熱炒,或加薑絲煮湯。
序號110海鱺仔
序號 110
詞目 海鱺仔
音讀 hái-lē-á
釋義 海鱺。魚類。分布於溫帶海域,喜棲息於河口、沙灘、深海、岩石海岸等地,主要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經濟價值高,肉質鮮美,適合各種烹調法。
序號111海產
序號 111
詞目 海產
音讀 hái-sán
釋義 指從海中捕獲可供食用的生物。如魚、蝦、蟹或海草、海藻類等。
序號112海產糜
序號 112
詞目 海產糜
音讀 hái-sán-muê/hái-sán-bê
釋義 海鮮粥。用海鮮為佐料所煮成的鹹稀飯,是臺灣常見的一種小吃。
序號113海參
序號 113
詞目 海參
音讀 hái-sim
釋義 棘皮動物。長五、六寸,色黑,多肉刺,圓柱形,體柔軟,可食用,是名貴的菜餚原料。
序號114海帶
序號 114
詞目 海帶
音讀 hái-tuà
釋義 昆布。生於海中,為帶狀,長二至七公尺,寬可達三十公分以上。含豐富的碘、磷、鉀、維生素甲等,常吃可以預防甲狀腺腫。
序號115幌頭仔
序號 115
詞目 幌頭仔
音讀 hàinn-thâu-á
釋義 米酒。用米釀製成的酒。
序號116蚶仔
序號 116
詞目 蚶仔
音讀 ham-á
釋義 蛤蜊、文蛤。雙殼貝類。殼外觀略呈三角形,殼表為彩色、褐色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可以人工養殖,為常見食材。
序號117番薯
序號 117
詞目 番薯
音讀 han-tsî/han-tsû
釋義 地瓜、甘藷。根莖類。除了供食用外,還能製成澱粉或粉絲;也可以作為酒精、燒酒、飴糖、醋、醬油等釀造原料。
序號118番薯粉
序號 118
詞目 番薯粉
音讀 han-tsî-hún/han-tsû-hún
釋義 用番薯製成的粉,可以加工成粉絲、粉皮等食品,也可以於做菜時用來勾芡。
序號119番薯箍
序號 119
詞目 番薯箍
音讀 han-tsî-khoo/han-tsû-khoo
釋義 切成塊狀的地瓜塊。
序號120番薯簽
序號 120
詞目 番薯簽
音讀 han-tsî-tshiam/han-tsû-tshiam
釋義 地瓜簽。用刨子將地瓜刨成的條狀物。
序號121烘肉
序號 121
詞目 烘肉
音讀 hang-bah
釋義 烤肉。
序號122蝦仔
序號 122
詞目 蝦仔
音讀 hê-á
釋義 蝦。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序號123蝦米
序號 123
詞目 蝦米
音讀 hê-bí
釋義 去殼晒乾的小蝦子。
序號124蝦仁
序號 124
詞目 蝦仁
音讀 hê-jîn/hê-lîn
釋義 去殼、去頭腳的蝦肉。一般是指新鮮蝦,至於晒乾的蝦仁,有的地區也叫蝦仁或蝦米,北部則叫「金鉤蝦」(kim-kau-hê)。
序號125蝦猴
序號 125
詞目 蝦猴
音讀 hê-kâu
釋義 蝦蛄。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目前臺灣只有鹿港地區有人專門抓來煮熟販售。一般都用鹽漬處理,所以味道十分鹹,鹿港地區就流行一句諺語:「一隻蝦猴配三碗糜。」(Tsi̍t tsiah hê-kâu phèr sann uánn bêr.)
序號126蝦膎
序號 126
詞目 蝦膎
音讀 hê-kê/hê-kuê
釋義 蝦醬。把蝦子用鹽醃漬而成的食品,味道很鹹。
序號127蝦蛄
序號 127
詞目 蝦蛄
音讀 hê-koo
釋義 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
序號128蝦蛄擗仔
序號 128
詞目 蝦蛄擗仔
音讀 hê-koo-phia̍k-á
釋義 九齒扇蝦、琵琶蝦。甲殼類。身體極扁平,頭胸甲具鰓脊,頸部缺刻深,眼窩位於頭胸甲前緣,身體呈淡黃褐色,體長最多可達十九公分,肉頗味美。臺灣沿岸均有產。
序號129蝦卑
序號 129
詞目 蝦卑
音讀 hê-pi
釋義 蝦皮。毛蝦乾。直接或蒸熟後晒乾製成,比蝦米的形體更小,是調製鮮味的常用食品。
序號130魚
序號 130
詞目
音讀 hî/hû
釋義 水生脊椎動物的總稱。冷血、卵生,有鰭、鱗,用鰓呼吸。
序號131魚拊
序號 131
詞目 魚拊
音讀 hî-hú/hû-hú
釋義 魚鬆。魚肉加工所做成的絨狀或碎末狀食品。
序號132魚肝油
序號 132
詞目 魚肝油
音讀 hî-kuann-iû/hû-kuann-iû
釋義 由鱈魚或其他同屬魚類的新鮮肝臟,提煉出來的精製脂肪油,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D。
序號133魚脯
序號 133
詞目 魚脯
音讀 hî-póo/hû-póo
釋義 魚乾。魚肉曬乾製作而成的食品。
序號134魚翅
序號 134
詞目 魚翅
音讀 hî-tshì/hû-tshì
釋義 鯊魚的鰭。分為白翅與黑翅兩種。以魚翅加工烹調的菜餚,向為傳統宴席中的上等食品。但由於獵補鯊魚割鰭的方式過於殘忍,目前已有加拿大等多國立法禁止,國際保育組織亦致力於宣導鯊魚保育的觀念。
序號135魚鮮
序號 135
詞目 魚鮮
音讀 hî-tshinn/hû-tshinn
釋義 魚貨的總稱。
序號136魚子
序號 136
詞目 魚子
音讀 hî-tsí/hû-tsí
釋義 魚卵。特別用來指稱烏魚的卵。
序號137魚漿
序號 137
詞目 魚漿
音讀 hî-tsiunn/hû-tsiunn
釋義 一種以魚肉製作的食品。取脂肪量低的去皮魚肉切碎或絞碎,持續低溫攪拌,直至鹽溶性蛋白溶解出來,呈濃稠漿狀而成。魚漿廣泛運用於加工食品,如:肉羹、魚丸、花枝丸、日式的魚板、天婦羅等。
序號138魚丸
序號 138
詞目 魚丸
音讀 hî-uân/hû-uân
釋義 用魚肉加工製作的食品,外型呈球狀。
序號139薟薑仔
序號 139
詞目 薟薑仔
音讀 hiam-kiunn-á
釋義 辣椒。
序號140薟椒仔
序號 140
詞目 薟椒仔
音讀 hiam-tsio-á
釋義 辣椒。
序號141現流仔
序號 141
詞目 現流仔
音讀 hiān-lâu-á
釋義 現捕海鮮。指漁民剛捕撈上岸而未經冷凍的新鮮海產,「流」是潮水,此處指剛從海潮裡捕撈起來的意思。
序號142香油
序號 142
詞目 香油
音讀 hiang-iû
釋義 芝麻油。用芝麻種子榨取的油,有香味,可食用或點燃照明。
序號143杏仁
序號 143
詞目 杏仁
音讀 hīng-jîn/hīng-lîn
釋義 杏核中的仁,是杏樹的種子,形狀扁圓像心臟,味道甜的可以炒食,味道苦的可入藥。
序號144杏仁茶
序號 144
詞目 杏仁茶
音讀 hīng-jîn-tê/hīng-lîn-tê
釋義 作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杏仁磨成粉,加以沖泡的飲品。一種是先將再來米磨成米漿,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再把杏仁浸水脫膜磨碎,摻入其中,加進適量的糖,然後再煮沸。
序號145莧菜
序號 145
詞目 莧菜
音讀 hīng-tshài
釋義 蔬菜名。莖細長,葉呈菱狀卵圓形,有全綠與帶紅兩種,全綠色稱為「莧菜」,帶有紅色者稱為「紅莧菜」。花黃綠色,莖嫩,葉可食。臺灣常見的蔬菜,主要產地以彰化雲林兩縣為多。
序號146雄黃酒
序號 146
詞目 雄黃酒
音讀 hiông-hông-tsiú
釋義 在米酒中調入雄黃而成的酒,有解毒、驅蟲的功效,喝雄黃酒是端午節的一項習俗。
序號147香菇
序號 147
詞目 香菇
音讀 hiunn-koo
釋義 蕈菇類。原產於中國、日本。目前以人工培養居多,可食用,是高級食用材料。
序號148香菇肉糜
序號 148
詞目 香菇肉糜
音讀 hiunn-koo-bah-muê/hiunn-koo-bah-bê
釋義 香菇肉粥。用香菇和豬肉為佐料所煮成的鹹稀飯,是一種臺灣常見的小吃。
序號149好料的
序號 149
詞目 好料的
音讀 hó-liāu--ê
釋義 美食,常指好吃的或難得的食物。
序號150好酒
序號 150
詞目 好酒
音讀 hó-tsiú
釋義 醇美的酒。
有910筆,第3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01 牛奶 gû-ling/gû-ni 牛的乳汁。
102 牛奶粉 gû-ling-hún/gû-ni-hún 一種食品。將牛的乳汁脫水製成易於保存的粉末,食用時加水沖調。
103 牛奶糖 gû-ling-thn̂g/gû-ni-thn̂g 以牛奶和糖為主要原料而做成的糖果。
104 牛肚 gû-tōo 指牛的四個胃。
105 月餅 gue̍h-piánn/ge̍h-piánn 一種包著餡料的糕餅點心,是中秋節的應景食品。
106 下水 hā-suí 內臟。雞、鴨等禽類動物的內臟。
107 下水湯 hā-suí-thng 用雞、鴨等禽類動物的內臟及佐料所做成的湯品。
108 海味 hái-bī 海產、海鮮。海洋中可以食用的動植物。
109 海瓜子 hái-kue-tsí 小眼花簾蛤。貝類。殼呈卵圓形,殼內為白色,外殼顏色變化多,有深灰色、黃褐色等。多棲息臺灣西部的淺海砂泥底。可加九層塔等香料熱炒,或加薑絲煮湯。
110 海鱺仔 hái-lē-á 海鱺。魚類。分布於溫帶海域,喜棲息於河口、沙灘、深海、岩石海岸等地,主要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經濟價值高,肉質鮮美,適合各種烹調法。
111 海產 hái-sán 指從海中捕獲可供食用的生物。如魚、蝦、蟹或海草、海藻類等。
112 海產糜 hái-sán-muê/hái-sán-bê 海鮮粥。用海鮮為佐料所煮成的鹹稀飯,是臺灣常見的一種小吃。
113 海參 hái-sim 棘皮動物。長五、六寸,色黑,多肉刺,圓柱形,體柔軟,可食用,是名貴的菜餚原料。
114 海帶 hái-tuà 昆布。生於海中,為帶狀,長二至七公尺,寬可達三十公分以上。含豐富的碘、磷、鉀、維生素甲等,常吃可以預防甲狀腺腫。
115 幌頭仔 hàinn-thâu-á 米酒。用米釀製成的酒。
116 蚶仔 ham-á 蛤蜊、文蛤。雙殼貝類。殼外觀略呈三角形,殼表為彩色、褐色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可以人工養殖,為常見食材。
117 番薯 han-tsî/han-tsû 地瓜、甘藷。根莖類。除了供食用外,還能製成澱粉或粉絲;也可以作為酒精、燒酒、飴糖、醋、醬油等釀造原料。
118 番薯粉 han-tsî-hún/han-tsû-hún 用番薯製成的粉,可以加工成粉絲、粉皮等食品,也可以於做菜時用來勾芡。
119 番薯箍 han-tsî-khoo/han-tsû-khoo 切成塊狀的地瓜塊。
120 番薯簽 han-tsî-tshiam/han-tsû-tshiam 地瓜簽。用刨子將地瓜刨成的條狀物。
121 烘肉 hang-bah 烤肉。
122 蝦仔 hê-á 蝦。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123 蝦米 hê-bí 去殼晒乾的小蝦子。
124 蝦仁 hê-jîn/hê-lîn 去殼、去頭腳的蝦肉。一般是指新鮮蝦,至於晒乾的蝦仁,有的地區也叫蝦仁或蝦米,北部則叫「金鉤蝦」(kim-kau-hê)。
125 蝦猴 hê-kâu 蝦蛄。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目前臺灣只有鹿港地區有人專門抓來煮熟販售。一般都用鹽漬處理,所以味道十分鹹,鹿港地區就流行一句諺語:「一隻蝦猴配三碗糜。」(Tsi̍t tsiah hê-kâu phèr sann uánn bêr.)
126 蝦膎 hê-kê/hê-kuê 蝦醬。把蝦子用鹽醃漬而成的食品,味道很鹹。
127 蝦蛄 hê-koo 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
128 蝦蛄擗仔 hê-koo-phia̍k-á 九齒扇蝦、琵琶蝦。甲殼類。身體極扁平,頭胸甲具鰓脊,頸部缺刻深,眼窩位於頭胸甲前緣,身體呈淡黃褐色,體長最多可達十九公分,肉頗味美。臺灣沿岸均有產。
129 蝦卑 hê-pi 蝦皮。毛蝦乾。直接或蒸熟後晒乾製成,比蝦米的形體更小,是調製鮮味的常用食品。
130 hî/hû 水生脊椎動物的總稱。冷血、卵生,有鰭、鱗,用鰓呼吸。
131 魚拊 hî-hú/hû-hú 魚鬆。魚肉加工所做成的絨狀或碎末狀食品。
132 魚肝油 hî-kuann-iû/hû-kuann-iû 由鱈魚或其他同屬魚類的新鮮肝臟,提煉出來的精製脂肪油,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D。
133 魚脯 hî-póo/hû-póo 魚乾。魚肉曬乾製作而成的食品。
134 魚翅 hî-tshì/hû-tshì 鯊魚的鰭。分為白翅與黑翅兩種。以魚翅加工烹調的菜餚,向為傳統宴席中的上等食品。但由於獵補鯊魚割鰭的方式過於殘忍,目前已有加拿大等多國立法禁止,國際保育組織亦致力於宣導鯊魚保育的觀念。
135 魚鮮 hî-tshinn/hû-tshinn 魚貨的總稱。
136 魚子 hî-tsí/hû-tsí 魚卵。特別用來指稱烏魚的卵。
137 魚漿 hî-tsiunn/hû-tsiunn 一種以魚肉製作的食品。取脂肪量低的去皮魚肉切碎或絞碎,持續低溫攪拌,直至鹽溶性蛋白溶解出來,呈濃稠漿狀而成。魚漿廣泛運用於加工食品,如:肉羹、魚丸、花枝丸、日式的魚板、天婦羅等。
138 魚丸 hî-uân/hû-uân 用魚肉加工製作的食品,外型呈球狀。
139 薟薑仔 hiam-kiunn-á 辣椒。
140 薟椒仔 hiam-tsio-á 辣椒。
141 現流仔 hiān-lâu-á 現捕海鮮。指漁民剛捕撈上岸而未經冷凍的新鮮海產,「流」是潮水,此處指剛從海潮裡捕撈起來的意思。
142 香油 hiang-iû 芝麻油。用芝麻種子榨取的油,有香味,可食用或點燃照明。
143 杏仁 hīng-jîn/hīng-lîn 杏核中的仁,是杏樹的種子,形狀扁圓像心臟,味道甜的可以炒食,味道苦的可入藥。
144 杏仁茶 hīng-jîn-tê/hīng-lîn-tê 作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杏仁磨成粉,加以沖泡的飲品。一種是先將再來米磨成米漿,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再把杏仁浸水脫膜磨碎,摻入其中,加進適量的糖,然後再煮沸。
145 莧菜 hīng-tshài 蔬菜名。莖細長,葉呈菱狀卵圓形,有全綠與帶紅兩種,全綠色稱為「莧菜」,帶有紅色者稱為「紅莧菜」。花黃綠色,莖嫩,葉可食。臺灣常見的蔬菜,主要產地以彰化雲林兩縣為多。
146 雄黃酒 hiông-hông-tsiú 在米酒中調入雄黃而成的酒,有解毒、驅蟲的功效,喝雄黃酒是端午節的一項習俗。
147 香菇 hiunn-koo 蕈菇類。原產於中國、日本。目前以人工培養居多,可食用,是高級食用材料。
148 香菇肉糜 hiunn-koo-bah-muê/hiunn-koo-bah-bê 香菇肉粥。用香菇和豬肉為佐料所煮成的鹹稀飯,是一種臺灣常見的小吃。
149 好料的 hó-liāu--ê 美食,常指好吃的或難得的食物。
150 好酒 hó-tsiú 醇美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