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器具、活動

有414筆,第1頁

序號1安靈
序號 1
詞目 安靈
音讀 an-lîng
釋義 傳統喪葬禮俗中的一項儀式。意指將靈柩落葬之後,把迎回的靈位設於靈桌之上。
序號2安宅
序號 2
詞目 安宅
音讀 an-the̍h
釋義 新居落成或家中不平安時,祭拜天地以求平安。 地名。澎湖縣馬公市地名,舊名「宅跤嶼」(The̍h-kha-sū)。
序號3安床
序號 3
詞目 安床
音讀 an-tshn̂g
釋義 結婚的時候擇日安置新的床位。
序號4案桌
序號 4
詞目 案桌
音讀 àn-toh
釋義 置於神佛前之供桌。
序號5尪架桌
序號 5
詞目 尪架桌
音讀 ang-kè-toh
釋義 祭桌。擺設祭品以祭祀神明、供奉祖先的桌子。
序號6肉粽
序號 6
詞目 肉粽
音讀 bah-tsàng
釋義 用竹葉或月桃葉等包裹糯米、肉、香菇等食料,然後蒸煮製成的食品,是端午節的節慶食品。
序號7肉粽節
序號 7
詞目 肉粽節
音讀 Bah-tsàng-tseh/Bah-tsàng-tsueh
釋義 端午節、五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有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序號8米糕糜
序號 8
詞目 米糕糜
音讀 bí-ko-muê/bí-ko-bê
釋義 糯米粥。是將糯米和桂圓、砂糖、紅棗等佐料一同蒸煮、炊燉後的粥品。具有補氣的效果,有時也作為立冬或冬至等節日的祭拜食品。
序號9民俗
序號 9
詞目 民俗
音讀 bîn-sio̍k
釋義 民間百姓的風俗習慣和傳統。
序號10冥婚
序號 10
詞目 冥婚
音讀 bîng-hun
釋義 人與鬼或鬼與鬼通婚,是民間信仰的一種儀式。一般稱為「娶神主牌仔」(tshuā sîn-tsú-pâi-á),即迎娶牌位之意。
序號11廟
序號 11
詞目
音讀 biō
釋義 祭祀神明的建築。
序號12廟仔
序號 12
詞目 廟仔
音讀 biō-á
釋義 小廟。
序號13廟寺
序號 13
詞目 廟寺
音讀 biō-sī
釋義 寺廟、寺院。佛寺的通稱。
序號14廟埕
序號 14
詞目 廟埕
音讀 biō-tiânn
釋義 廟宇前面的大廣場。
序號15亡魂
序號 15
詞目 亡魂
音讀 bông-hûn
釋義 死者的靈魂。
序號16茉草
序號 16
詞目 茉草
音讀 bua̍h-tsháu
釋義 銳葉小槐花。木本植物。長一到兩公尺,葉子互生,三出複葉,葉片披針形,花黃色或綠白色,產在臺灣中北部的山野。主要治療吐血、肝病、婦女病、腹痛、燙傷潰爛等。民間也作為避邪草。浸泡在熱水後,擦拭手腳或全身,以求消災去厄。
序號17尾牙
序號 17
詞目 尾牙
音讀 bué-gê/bé-gê
釋義 每逢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稱做「做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當中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商家與公司行號通常會在這一天聚餐以犒賞員工。
序號18牙
序號 18
詞目
音讀
釋義 人和動物口腔內咀嚼研磨的器官。 一種民間習俗。商家在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日備牲禮祭拜土地公和孤魂野鬼等,祈求生意興隆,稱為做牙。
序號19鈃
序號 19
詞目
音讀 giang
釋義 小搖鈴。 鈴聲響起來。
序號20業債
序號 20
詞目 業債
音讀 gia̍p-tsè
釋義 罪業、孽債。
序號21銀紙
序號 21
詞目 銀紙
音讀 gîn-tsuá/gûn-tsuá
釋義 冥紙。焚化給死者使用的紙錢。
序號22五月節
序號 22
詞目 五月節
音讀 Gōo-gue̍h-tseh/Gōo-ge̍h-tsueh
釋義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會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序號23五日節
序號 23
詞目 五日節
音讀 Gōo-ji̍t-tseh/Gōo-li̍t-tsueh
釋義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會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序號24午時水
序號 24
詞目 午時水
音讀 gōo-sî-tsuí
釋義 指端午節的中午由井裡打上來的水,據說飲用此水有益身體。
序號25牛郎
序號 25
詞目 牛郎
音讀 Gû-nn̂g
釋義 牧牛的人。此音讀指傳統民間故事「牛郎織女」中的牛郎。
序號26元宵
序號 26
詞目 元宵
音讀 Guân-siau
釋義 元宵節、上元節。我國傳統民俗節日之一。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天官大帝誕辰,清晨會祭拜三界公。
序號27月餅
序號 27
詞目 月餅
音讀 gue̍h-piánn/ge̍h-piánn
釋義 一種包著餡料的糕餅點心,是中秋節的應景食品。
序號28合掌
序號 28
詞目 合掌
音讀 ha̍p tsióng
釋義 一種佛教儀式,兩掌相合以表示尊敬。
序號29孝
序號 29
詞目
音讀 hàu
釋義 孝敬順從。 準備牲禮以祭拜先人或神祇。 吃。粗俗用法。
序號30孝孤
序號 30
詞目 孝孤
音讀 hàu-koo
釋義 祭祀孤魂野鬼。 粗俗的叫人拿去吃。
序號31顯聖
序號 31
詞目 顯聖
音讀 hián-sìng
釋義 顯靈。神明在人間顯現其影像。
序號32獻敬
序號 32
詞目 獻敬
音讀 hiàn-kìng
釋義 祭拜。
序號33凶煞
序號 33
詞目 凶煞
音讀 hiong-suah
釋義 埋葬時的煞氣。
序號34雄黃酒
序號 34
詞目 雄黃酒
音讀 hiông-hông-tsiú
釋義 在米酒中調入雄黃而成的酒,有解毒、驅蟲的功效,喝雄黃酒是端午節的一項習俗。
序號35香
序號 35
詞目
音讀 hiunn
釋義 用木屑加香料製成的細條,燃燒後能發出特殊的氣味,常用在祭拜之時,或驅趕蚊蟲。 身體纖細、瘦弱。 消瘦。
序號36香烌
序號 36
詞目 香烌
音讀 hiunn-hu
釋義 香灰。燃香或燒符所餘下的灰燼,道士或巫師常用來摻在水裡,給人服用,藉以治病或驅邪。
序號37香火
序號 37
詞目 香火
音讀 hiunn-hué/hiunn-hé
釋義 供佛敬神所點的線香和蠟燭。 祭祀祖先用的香燭。後多用以指子孫或文化的傳承者。 裝香灰的紅色小袋,民間風俗習慣以為掛在身上可趨吉避凶。
序號38香煙
序號 38
詞目 香煙
音讀 hiunn-ian
釋義 香火。燒香拜拜所產生的煙塵。 可以延續祭祀祖先牌位的男性子孫。亦指家系。
序號39香跤
序號 39
詞目 香跤
音讀 hiunn-kha
釋義 線香的基底部,即香燒完剩餘下半截紅色細竹枝的部分。
序號40香爐
序號 40
詞目 香爐
音讀 hiunn-lôo
釋義 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製成。
序號41香袋仔
序號 41
詞目 香袋仔
音讀 hiunn-tē-á
釋義 香包。裝有香料的小包,民間習俗在端午節佩戴,可以避邪。
序號42香案
序號 42
詞目 香案
音讀 hiunn-uànn
釋義 放置香爐、燭臺或者其他祭品的長條形桌子。
序號43好兄弟
序號 43
詞目 好兄弟
音讀 hó-hiann-tī
釋義 好朋友。交情深的朋友,彼此情誼深厚,如一家人。 孤魂野鬼、遊魂。
序號44風氣
序號 44
詞目 風氣
音讀 hong-khì
釋義 社會上或某團體生活中所流行的風俗習尚。
序號45風俗
序號 45
詞目 風俗
音讀 hong-sio̍k
釋義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習慣、習俗等的總稱。
序號46風水
序號 46
詞目 風水
音讀 hong-suí
釋義 一種認為房屋或墳地的方向以及周圍的地脈、山勢、水流等能決定吉凶禍福的傳統見解。常用於興建房舍或埋葬死者。 墳墓。
序號47封釘
序號 47
詞目 封釘
音讀 hong-ting
釋義 人死後棺木的釘子沒有釘牢,直到出殯那天再加釘釘死。大抵上先由親人手持釘錘在棺木的四角稍微做個樣子,再由工人釘牢。
序號48護身符
序號 48
詞目 護身符
音讀 hōo-sin-hû
釋義 佩帶在身上,可以避邪消災、保護生命的東西。
序號49符
序號 49
詞目
音讀
釋義 用來當作憑證之物。 道家用來驅鬼避邪的祕密圖文。
序號50符仔
序號 50
詞目 符仔
音讀 hû-á
釋義 符籙。一種道家用來役使鬼神的神祕文字。焚燒符籙治療頑疾或祈求平安是臺灣常見的民俗療法。
有414筆,第1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 安靈 an-lîng 傳統喪葬禮俗中的一項儀式。意指將靈柩落葬之後,把迎回的靈位設於靈桌之上。
2 安宅 an-the̍h 新居落成或家中不平安時,祭拜天地以求平安。 地名。澎湖縣馬公市地名,舊名「宅跤嶼」(The̍h-kha-sū)。
3 安床 an-tshn̂g 結婚的時候擇日安置新的床位。
4 案桌 àn-toh 置於神佛前之供桌。
5 尪架桌 ang-kè-toh 祭桌。擺設祭品以祭祀神明、供奉祖先的桌子。
6 肉粽 bah-tsàng 用竹葉或月桃葉等包裹糯米、肉、香菇等食料,然後蒸煮製成的食品,是端午節的節慶食品。
7 肉粽節 Bah-tsàng-tseh/Bah-tsàng-tsueh 端午節、五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有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8 米糕糜 bí-ko-muê/bí-ko-bê 糯米粥。是將糯米和桂圓、砂糖、紅棗等佐料一同蒸煮、炊燉後的粥品。具有補氣的效果,有時也作為立冬或冬至等節日的祭拜食品。
9 民俗 bîn-sio̍k 民間百姓的風俗習慣和傳統。
10 冥婚 bîng-hun 人與鬼或鬼與鬼通婚,是民間信仰的一種儀式。一般稱為「娶神主牌仔」(tshuā sîn-tsú-pâi-á),即迎娶牌位之意。
11 biō 祭祀神明的建築。
12 廟仔 biō-á 小廟。
13 廟寺 biō-sī 寺廟、寺院。佛寺的通稱。
14 廟埕 biō-tiânn 廟宇前面的大廣場。
15 亡魂 bông-hûn 死者的靈魂。
16 茉草 bua̍h-tsháu 銳葉小槐花。木本植物。長一到兩公尺,葉子互生,三出複葉,葉片披針形,花黃色或綠白色,產在臺灣中北部的山野。主要治療吐血、肝病、婦女病、腹痛、燙傷潰爛等。民間也作為避邪草。浸泡在熱水後,擦拭手腳或全身,以求消災去厄。
17 尾牙 bué-gê/bé-gê 每逢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稱做「做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當中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商家與公司行號通常會在這一天聚餐以犒賞員工。
18 人和動物口腔內咀嚼研磨的器官。 一種民間習俗。商家在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日備牲禮祭拜土地公和孤魂野鬼等,祈求生意興隆,稱為做牙。
19 giang 小搖鈴。 鈴聲響起來。
20 業債 gia̍p-tsè 罪業、孽債。
21 銀紙 gîn-tsuá/gûn-tsuá 冥紙。焚化給死者使用的紙錢。
22 五月節 Gōo-gue̍h-tseh/Gōo-ge̍h-tsueh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會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23 五日節 Gōo-ji̍t-tseh/Gōo-li̍t-tsueh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會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24 午時水 gōo-sî-tsuí 指端午節的中午由井裡打上來的水,據說飲用此水有益身體。
25 牛郎 Gû-nn̂g 牧牛的人。此音讀指傳統民間故事「牛郎織女」中的牛郎。
26 元宵 Guân-siau 元宵節、上元節。我國傳統民俗節日之一。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天官大帝誕辰,清晨會祭拜三界公。
27 月餅 gue̍h-piánn/ge̍h-piánn 一種包著餡料的糕餅點心,是中秋節的應景食品。
28 合掌 ha̍p tsióng 一種佛教儀式,兩掌相合以表示尊敬。
29 hàu 孝敬順從。 準備牲禮以祭拜先人或神祇。 吃。粗俗用法。
30 孝孤 hàu-koo 祭祀孤魂野鬼。 粗俗的叫人拿去吃。
31 顯聖 hián-sìng 顯靈。神明在人間顯現其影像。
32 獻敬 hiàn-kìng 祭拜。
33 凶煞 hiong-suah 埋葬時的煞氣。
34 雄黃酒 hiông-hông-tsiú 在米酒中調入雄黃而成的酒,有解毒、驅蟲的功效,喝雄黃酒是端午節的一項習俗。
35 hiunn 用木屑加香料製成的細條,燃燒後能發出特殊的氣味,常用在祭拜之時,或驅趕蚊蟲。 身體纖細、瘦弱。 消瘦。
36 香烌 hiunn-hu 香灰。燃香或燒符所餘下的灰燼,道士或巫師常用來摻在水裡,給人服用,藉以治病或驅邪。
37 香火 hiunn-hué/hiunn-hé 供佛敬神所點的線香和蠟燭。 祭祀祖先用的香燭。後多用以指子孫或文化的傳承者。 裝香灰的紅色小袋,民間風俗習慣以為掛在身上可趨吉避凶。
38 香煙 hiunn-ian 香火。燒香拜拜所產生的煙塵。 可以延續祭祀祖先牌位的男性子孫。亦指家系。
39 香跤 hiunn-kha 線香的基底部,即香燒完剩餘下半截紅色細竹枝的部分。
40 香爐 hiunn-lôo 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製成。
41 香袋仔 hiunn-tē-á 香包。裝有香料的小包,民間習俗在端午節佩戴,可以避邪。
42 香案 hiunn-uànn 放置香爐、燭臺或者其他祭品的長條形桌子。
43 好兄弟 hó-hiann-tī 好朋友。交情深的朋友,彼此情誼深厚,如一家人。 孤魂野鬼、遊魂。
44 風氣 hong-khì 社會上或某團體生活中所流行的風俗習尚。
45 風俗 hong-sio̍k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習慣、習俗等的總稱。
46 風水 hong-suí 一種認為房屋或墳地的方向以及周圍的地脈、山勢、水流等能決定吉凶禍福的傳統見解。常用於興建房舍或埋葬死者。 墳墓。
47 封釘 hong-ting 人死後棺木的釘子沒有釘牢,直到出殯那天再加釘釘死。大抵上先由親人手持釘錘在棺木的四角稍微做個樣子,再由工人釘牢。
48 護身符 hōo-sin-hû 佩帶在身上,可以避邪消災、保護生命的東西。
49 用來當作憑證之物。 道家用來驅鬼避邪的祕密圖文。
50 符仔 hû-á 符籙。一種道家用來役使鬼神的神祕文字。焚燒符籙治療頑疾或祈求平安是臺灣常見的民俗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