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飲料、煙酒

有910筆,第1頁

序號1鴨
序號 1
詞目
音讀 ah
釋義 常見家禽的一種。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擅長游水,飛行能力差,蛋、肉皆可食。
序號2鴨仔
序號 2
詞目 鴨仔
音讀 ah-á
釋義 鴨、鴨子。常見家禽的一種。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擅長游水。
序號3鴨卵
序號 3
詞目 鴨卵
音讀 ah-nn̄g
釋義 鴨蛋。
序號4鴨鯗
序號 4
詞目 鴨鯗
音讀 ah-siúnn
釋義 板鴨。用鹽醃漬壓扁再風乾的鴨子,是宜蘭的名產。
序號5鴨掌
序號 5
詞目 鴨掌
音讀 ah-tsiúnn
釋義 鴨子的足掌。
序號6醃瓜
序號 6
詞目 醃瓜
音讀 am-kue
釋義 越瓜,葫蘆科的瓜果,常醃漬後食用。醃漬過的越瓜也稱為「醃瓜」或「醃瓜仔脯」。
序號7泔
序號 7
詞目
音讀 ám
釋義 米湯。 稀的。
序號8泔糜仔
序號 8
詞目 泔糜仔
音讀 ám-muê-á/ám-bê-á
釋義 稀飯。指飯粒很稀疏,米湯很多的稀飯。
序號9暗飯
序號 9
詞目 暗飯
音讀 àm-pn̄g
釋義 晚餐、晚飯。
序號10暗頓
序號 10
詞目 暗頓
音讀 àm-tǹg
釋義 晚餐、晚飯。
序號11紅肉李
序號 11
詞目 紅肉李
音讀 âng-bah-lí
釋義 李子的品種之一。在臺灣的李子當中,是最大型的品種,盛產季節在五、六月間,成熟後,果皮呈紫紅色,果肉為深紅色,皮薄肉厚,並帶有微微的酸味。
序號12紅目鰱
序號 12
詞目 紅目鰱
音讀 âng-ba̍k-liân
釋義 大眼鯛。魚類。魚身呈卵圓形,紅色,體側扁、眼大。腹鰭特大,背鰭、臀鰭後端尖突。多棲息在一百至四百公尺深水域的海底,以小蝦、魚等為食,為臺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在烹調前,通常會把皮剝掉,所以又叫「剝皮魚」。
序號13紅面鴨
序號 13
詞目 紅面鴨
音讀 âng-bīn-ah
釋義 禽鳥類。公的正番鴨。眼周圍、嘴基部有紅色疣,毛色有白、黑、青銅色等。為鴨種中體重最大者,原產於南美洲。適合用來烹煮薑母鴨,做為冬天進補的食材。
序號14紅尾冬
序號 14
詞目 紅尾冬
音讀 âng-bué-tang/âng-bé-tang
釋義 烏面赤尾冬。魚類。體長側扁,呈橢圓形,全身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頭端尖細,眼大。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域。
序號15紅莧菜
序號 15
詞目 紅莧菜
音讀 âng-hīng-tshài
釋義 蔬菜名。莖細長,葉呈菱狀卵圓形,有全綠與帶紅兩種,全綠色稱為「莧菜」,帶有紅色者稱為「紅莧菜」。花黃綠色,莖嫩,葉可食。臺灣常見的蔬菜,主要產地以彰化雲林兩縣為多。
序號16紅魽
序號 16
詞目 紅魽
音讀 âng-kam
釋義 魚類。為新興養殖魚種,體長可達一百五十公分,肉質堅實鮮美,極富油脂,為各類生魚片中之極品,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序號17紅柿
序號 17
詞目 紅柿
音讀 âng-khī
釋義 甜柿、軟柿。瓜果類。成熟後,有的加工去澀方可食用,有的可以直接採食,口感甜軟,也可以先削皮,然後曬乾或烘乾,做成柿餅。
序號18紅龜
序號 18
詞目 紅龜
音讀 âng-ku
釋義 紅龜粿。由糯米製成的粿類食品。先將粿皮染紅,用模具印上龜型的圖樣,再放到蒸籠裡蒸製而成。內餡則是包有豆沙、鹹菜或花生粉,經常用來做為祭拜神明、酬神或添丁的時候用來分送親友的粿品。
序號19紅龜粿
序號 19
詞目 紅龜粿
音讀 âng-ku-kué/âng-ku-ké
釋義 由糯米製成的粿類食品。先將粿皮染紅,用模具印上龜型的圖樣,再放到蒸籠裡蒸製而成。內餡則是包有豆沙、鹹菜或花生粉,經常用來做為祭拜神明、酬神或添丁的時候用來分送親友的粿品。
序號20紅鰱魚
序號 20
詞目 紅鰱魚
音讀 âng-liân-hî/âng-liân-hû
釋義 鮭魚。魚類。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成熟時會自海洋返回淡水河川生殖,幼魚孵化後,再進入海洋,是著名的洄游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也常用來醃製成「鹹鰱魚」。
序號21紅露酒
序號 21
詞目 紅露酒
音讀 âng-lōo-tsiú
釋義 用米製成紅麴,然後和米酒混合而成的酒。酒精含量為百分之十八至二十。目前臺灣菸酒公司仍生產特級紅露酒及陳年紅露酒。
序號22紅豆仔
序號 22
詞目 紅豆仔
音讀 âng-tāu-á
釋義 豆類。葉為複葉,由三枚小葉組成,莢細長,表面光滑無毛,內含七至十粒暗紅色種子,此種子即為「紅豆仔」。
序號23紅茶
序號 23
詞目 紅茶
音讀 âng-tê
釋義 一種發酵過的茶,沏出的茶色紅豔,具有特別的香氣和滋味。
序號24紅糟
序號 24
詞目 紅糟
音讀 âng-tsau
釋義 以紅麴釀酒後剩餘的渣滓製成的調味品,烹調時常加在魚、肉等上,使帶紅色。
序號25紅菜
序號 25
詞目 紅菜
音讀 âng-tshài
釋義 紅鳳菜。葉菜類。為多年生宿根草本菊科植物,莖幹分枝繁多,葉呈橢圓形或倒披針形,葉背為紫紅色,且煮熟後的汁液亦呈紫紅色,因此閩南語大都稱做「紅菜」。 茄子。臺南、高雄一帶,因茄子的外形隱喻男性生殖器而避用,改稱為「紅菜」。
序號26紅菜頭
序號 26
詞目 紅菜頭
音讀 âng-tshài-thâu
釋義 胡蘿蔔、紅蘿蔔。根莖類。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所以在日治時代又叫「人蔘」,也有臺灣人學日語「人蔘」發音,稱之為jîn-jín 或lîn-jím。
序號27紅蔥仔頭
序號 27
詞目 紅蔥仔頭
音讀 âng-tshang-á-thâu
釋義 紅蔥頭。以珠蔥植珠,成熟時會結出肥大的蔥球,等蔥葉乾紅了就可以採收。顏色偏紅,供食用,一般主要用來爆香、包餡。
序號28紅蟳
序號 28
詞目 紅蟳
音讀 âng-tsîm
釋義 甲殼類動物。指青蟹中有卵的母蟳,經過烹調之後,顏色會變成紅色,所以稱為紅蟳,一般民間多視為補品。
序號29紅酒
序號 29
詞目 紅酒
音讀 âng-tsiú
釋義 用紅葡萄所釀造的酒。
序號30紅棗
序號 30
詞目 紅棗
音讀 âng-tsó
釋義 瓜果類。一種棗類。晒乾之後表皮呈紅色,所以叫做「紅棗」,可入藥。
序號31餡
序號 31
詞目
音讀 ānn
釋義 包在麵包、包子或水餃等食物裡頭的料。
序號32餡餅
序號 32
詞目 餡餅
音讀 ānn-piánn
釋義 包有綠豆沙、紅豆沙等餡料的油酥餅,可以當作禮餅。
序號33盒仔餅
序號 33
詞目 盒仔餅
音讀 a̍p-á-piánn
釋義 訂婚禮餅。指盒裝禮餅、喜餅禮盒。現代人大多以西餅為主,用西式或日式的喜餅來代替傳統的大餅。
序號34肉
序號 34
詞目
音讀 bah
釋義 動物體中介於皮和骨骼之間的柔韌組織。 果核外可以食用的部分。 刀刃以外的刀身部分。 以肉類為材料作成的食品。 指人豐腴的樣子。
序號35肉魚仔
序號 35
詞目 肉魚仔
音讀 bah-hî-á/bah-hû-á
釋義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序號36肉拊
序號 36
詞目 肉拊
音讀 bah-hú
釋義 肉鬆。用肉類加工乾而鬆散的食品,乾而鬆散。
序號37肉雞仔
序號 37
詞目 肉雞仔
音讀 bah-ke-á/bah-kue-á
釋義 肉雞。專門供作食用的雞。
序號38肉羹
序號 38
詞目 肉羹
音讀 bah-kenn/bah-kinn
釋義 將肉搥打成漿並抓成條狀,或將肉片裹上肉漿或芡粉後再煮熟的食品。 將肉漿條或肉漿片調味煮成的湯。
序號39肉乾
序號 39
詞目 肉乾
音讀 bah-kuann
釋義 烘乾加工處理的肉製品。
序號40肉骨
序號 40
詞目 肉骨
音讀 bah-kut
釋義 豬身上帶肉的骨頭,一般供作食用。
序號41肉包
序號 41
詞目 肉包
音讀 bah-pau
釋義 內包肉餡的包子。
序號42肉皮
序號 42
詞目 肉皮
音讀 bah-phuê/bah-phê
釋義 特指豬皮。
序號43肉餅
序號 43
詞目 肉餅
音讀 bah-piánn
釋義 包肉餡的餅。
序號44肉脯
序號 44
詞目 肉脯
音讀 bah-póo
釋義 肉干。用肉類焙乾製造而成的片狀食品。
序號45肉絲
序號 45
詞目 肉絲
音讀 bah-si
釋義 細絲狀的肉。
序號46肉豉仔
序號 46
詞目 肉豉仔
音讀 bah-sīnn-á
釋義 絞肉、碎肉、肉醬。
序號47肉燥
序號 47
詞目 肉燥
音讀 bah-sò
釋義 將五花肉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加入醬油熬煮,大都用來拌入麵或飯的食物。
序號48肉燥飯
序號 48
詞目 肉燥飯
音讀 bah-sò-pn̄g
釋義 一種常見的小吃。將五花肉切成碎肉或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再倒入米酒、冰糖、醬油等佐料熬煮成淋料,將其淋在白飯上即是臺灣南部之「肉燥飯」。惟此小吃在臺灣中北部則慣稱為「滷肉飯」。
序號49肉酥
序號 49
詞目 肉酥
音讀 bah-soo
釋義 肉鬆。用肉類焙乾製成的碎末狀乾而鬆的食品。
序號50肉豆
序號 50
詞目 肉豆
音讀 bah-tāu
釋義 扁豆、沿籬豆、蛾眉豆。豆類。莢果扁平略弓曲,有紅、白兩種花系,可供食用。
有910筆,第1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 ah 常見家禽的一種。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擅長游水,飛行能力差,蛋、肉皆可食。
2 鴨仔 ah-á 鴨、鴨子。常見家禽的一種。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擅長游水。
3 鴨卵 ah-nn̄g 鴨蛋。
4 鴨鯗 ah-siúnn 板鴨。用鹽醃漬壓扁再風乾的鴨子,是宜蘭的名產。
5 鴨掌 ah-tsiúnn 鴨子的足掌。
6 醃瓜 am-kue 越瓜,葫蘆科的瓜果,常醃漬後食用。醃漬過的越瓜也稱為「醃瓜」或「醃瓜仔脯」。
7 ám 米湯。 稀的。
8 泔糜仔 ám-muê-á/ám-bê-á 稀飯。指飯粒很稀疏,米湯很多的稀飯。
9 暗飯 àm-pn̄g 晚餐、晚飯。
10 暗頓 àm-tǹg 晚餐、晚飯。
11 紅肉李 âng-bah-lí 李子的品種之一。在臺灣的李子當中,是最大型的品種,盛產季節在五、六月間,成熟後,果皮呈紫紅色,果肉為深紅色,皮薄肉厚,並帶有微微的酸味。
12 紅目鰱 âng-ba̍k-liân 大眼鯛。魚類。魚身呈卵圓形,紅色,體側扁、眼大。腹鰭特大,背鰭、臀鰭後端尖突。多棲息在一百至四百公尺深水域的海底,以小蝦、魚等為食,為臺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在烹調前,通常會把皮剝掉,所以又叫「剝皮魚」。
13 紅面鴨 âng-bīn-ah 禽鳥類。公的正番鴨。眼周圍、嘴基部有紅色疣,毛色有白、黑、青銅色等。為鴨種中體重最大者,原產於南美洲。適合用來烹煮薑母鴨,做為冬天進補的食材。
14 紅尾冬 âng-bué-tang/âng-bé-tang 烏面赤尾冬。魚類。體長側扁,呈橢圓形,全身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頭端尖細,眼大。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域。
15 紅莧菜 âng-hīng-tshài 蔬菜名。莖細長,葉呈菱狀卵圓形,有全綠與帶紅兩種,全綠色稱為「莧菜」,帶有紅色者稱為「紅莧菜」。花黃綠色,莖嫩,葉可食。臺灣常見的蔬菜,主要產地以彰化雲林兩縣為多。
16 紅魽 âng-kam 魚類。為新興養殖魚種,體長可達一百五十公分,肉質堅實鮮美,極富油脂,為各類生魚片中之極品,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17 紅柿 âng-khī 甜柿、軟柿。瓜果類。成熟後,有的加工去澀方可食用,有的可以直接採食,口感甜軟,也可以先削皮,然後曬乾或烘乾,做成柿餅。
18 紅龜 âng-ku 紅龜粿。由糯米製成的粿類食品。先將粿皮染紅,用模具印上龜型的圖樣,再放到蒸籠裡蒸製而成。內餡則是包有豆沙、鹹菜或花生粉,經常用來做為祭拜神明、酬神或添丁的時候用來分送親友的粿品。
19 紅龜粿 âng-ku-kué/âng-ku-ké 由糯米製成的粿類食品。先將粿皮染紅,用模具印上龜型的圖樣,再放到蒸籠裡蒸製而成。內餡則是包有豆沙、鹹菜或花生粉,經常用來做為祭拜神明、酬神或添丁的時候用來分送親友的粿品。
20 紅鰱魚 âng-liân-hî/âng-liân-hû 鮭魚。魚類。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成熟時會自海洋返回淡水河川生殖,幼魚孵化後,再進入海洋,是著名的洄游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也常用來醃製成「鹹鰱魚」。
21 紅露酒 âng-lōo-tsiú 用米製成紅麴,然後和米酒混合而成的酒。酒精含量為百分之十八至二十。目前臺灣菸酒公司仍生產特級紅露酒及陳年紅露酒。
22 紅豆仔 âng-tāu-á 豆類。葉為複葉,由三枚小葉組成,莢細長,表面光滑無毛,內含七至十粒暗紅色種子,此種子即為「紅豆仔」。
23 紅茶 âng-tê 一種發酵過的茶,沏出的茶色紅豔,具有特別的香氣和滋味。
24 紅糟 âng-tsau 以紅麴釀酒後剩餘的渣滓製成的調味品,烹調時常加在魚、肉等上,使帶紅色。
25 紅菜 âng-tshài 紅鳳菜。葉菜類。為多年生宿根草本菊科植物,莖幹分枝繁多,葉呈橢圓形或倒披針形,葉背為紫紅色,且煮熟後的汁液亦呈紫紅色,因此閩南語大都稱做「紅菜」。 茄子。臺南、高雄一帶,因茄子的外形隱喻男性生殖器而避用,改稱為「紅菜」。
26 紅菜頭 âng-tshài-thâu 胡蘿蔔、紅蘿蔔。根莖類。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所以在日治時代又叫「人蔘」,也有臺灣人學日語「人蔘」發音,稱之為jîn-jín 或lîn-jím。
27 紅蔥仔頭 âng-tshang-á-thâu 紅蔥頭。以珠蔥植珠,成熟時會結出肥大的蔥球,等蔥葉乾紅了就可以採收。顏色偏紅,供食用,一般主要用來爆香、包餡。
28 紅蟳 âng-tsîm 甲殼類動物。指青蟹中有卵的母蟳,經過烹調之後,顏色會變成紅色,所以稱為紅蟳,一般民間多視為補品。
29 紅酒 âng-tsiú 用紅葡萄所釀造的酒。
30 紅棗 âng-tsó 瓜果類。一種棗類。晒乾之後表皮呈紅色,所以叫做「紅棗」,可入藥。
31 ānn 包在麵包、包子或水餃等食物裡頭的料。
32 餡餅 ānn-piánn 包有綠豆沙、紅豆沙等餡料的油酥餅,可以當作禮餅。
33 盒仔餅 a̍p-á-piánn 訂婚禮餅。指盒裝禮餅、喜餅禮盒。現代人大多以西餅為主,用西式或日式的喜餅來代替傳統的大餅。
34 bah 動物體中介於皮和骨骼之間的柔韌組織。 果核外可以食用的部分。 刀刃以外的刀身部分。 以肉類為材料作成的食品。 指人豐腴的樣子。
35 肉魚仔 bah-hî-á/bah-hû-á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36 肉拊 bah-hú 肉鬆。用肉類加工乾而鬆散的食品,乾而鬆散。
37 肉雞仔 bah-ke-á/bah-kue-á 肉雞。專門供作食用的雞。
38 肉羹 bah-kenn/bah-kinn 將肉搥打成漿並抓成條狀,或將肉片裹上肉漿或芡粉後再煮熟的食品。 將肉漿條或肉漿片調味煮成的湯。
39 肉乾 bah-kuann 烘乾加工處理的肉製品。
40 肉骨 bah-kut 豬身上帶肉的骨頭,一般供作食用。
41 肉包 bah-pau 內包肉餡的包子。
42 肉皮 bah-phuê/bah-phê 特指豬皮。
43 肉餅 bah-piánn 包肉餡的餅。
44 肉脯 bah-póo 肉干。用肉類焙乾製造而成的片狀食品。
45 肉絲 bah-si 細絲狀的肉。
46 肉豉仔 bah-sīnn-á 絞肉、碎肉、肉醬。
47 肉燥 bah-sò 將五花肉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加入醬油熬煮,大都用來拌入麵或飯的食物。
48 肉燥飯 bah-sò-pn̄g 一種常見的小吃。將五花肉切成碎肉或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再倒入米酒、冰糖、醬油等佐料熬煮成淋料,將其淋在白飯上即是臺灣南部之「肉燥飯」。惟此小吃在臺灣中北部則慣稱為「滷肉飯」。
49 肉酥 bah-soo 肉鬆。用肉類焙乾製成的碎末狀乾而鬆的食品。
50 肉豆 bah-tāu 扁豆、沿籬豆、蛾眉豆。豆類。莢果扁平略弓曲,有紅、白兩種花系,可供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