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海獸

有150筆,第2頁

序號51煙仔魚
序號 51
詞目 煙仔魚
音讀 ian-á-hî/ian-á-hû
釋義 正鰹、圓花鰹。魚名。鰹魚的一種,體型為紡錘形,長約50公分左右,分佈於臺灣東部或東南海域,可做成柴魚。
序號52嬰母仔
序號 52
詞目 嬰母仔
音讀 ìnn-bó-á
釋義 處女蟳。體內飽含卵膏(蟹黃),但是還沒有交配的母蟳,肉質鮮嫩。
序號53油魚
序號 53
詞目 油魚
音讀 iû-hî/iû-hû
釋義 薔薇帶鰆。魚類。體型長而扁,背部及腹部的輪廓則略成弧形,因為油脂多,所以一般人多稱此種魚類為油魚,魚卵在加工後製成油魚子則是屏東東港地區的三寶(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之一。
序號54鱙仔魚
序號 54
詞目 鱙仔魚
音讀 jiâu-á-hî/liâu-á-hû
釋義 俗名為「鱙仔」。魚類。體延長成圓筒狀,腹部圓而無稜鱗,吻尖圓,上頜短,延長止於上鰓蓋骨前緣,腹鰭位於背鰭起點前方,臀鰭短,鰓耙細長發達。背青黑色,腹面銀白,各鰭半透明。多製成魚乾,炒辣椒或煮湯調味用。
序號55日月蚶
序號 55
詞目 日月蚶
音讀 ji̍t-gua̍t-ham/li̍t-gua̍t-ham
釋義 扇貝、帆立貝。貝類。貝扇為扁平狀,左右兩片貝扇的顏色不一樣,一片為白色,一片為紫褐色,所以叫做「日月蚶」。在海水裡行進時,白色貝扇平躺,紫褐色貝扇會揚起來像帆船揚帆前進。
序號56日月蟶
序號 56
詞目 日月蟶
音讀 ji̍t-gua̍t-than/li̍t-gua̍t-than
釋義 扇貝、帆立貝、日月蛤。貝類。貝扇為扁平狀,左右兩片貝扇的顏色不一樣,一片為白色,一片為紫褐色。在海水裡行進時,白色貝扇平躺,紫褐色貝扇會揚起來像帆船揚帆前進。
序號57鰇魚
序號 57
詞目 鰇魚
音讀 jiû-hî/liû-hû
釋義 魷魚。軟體動物。身體呈圓錐形,有側鰭,共十隻腳。以觸腕的吸盤捕捉小魷類、甲殼類及魚類為食。遇到危險時,會從肛門附近的墨囊噴出墨汁,趁機逃生。時常從腹腔剖開,去除內臟後曝曬成乾,做為料理的提鮮食材之一。
序號58加網魚
序號 58
詞目 加網魚
音讀 ka-bāng-hî/ka-bāng-hû
釋義 魚類。有黑加網魚和紅加網魚,為深海魚類,肉質細,少刺的高級魚類,為屏東縣東港鎮的特產之一。
序號59嘉鱲
序號 59
詞目 嘉鱲
音讀 ka-la̍h
釋義 魚類。腹部呈白色,體側扁而鮮紅,身體多處部位有黃色斑點或斑紋。身長約二十到二十五公分,遍布臺灣四周的海域,以小魚、小蝦及透抽等為食。是屬於比較高級的魚類。
序號60狗母魚
序號 60
詞目 狗母魚
音讀 káu-bó-hî/káu-bó-hû
釋義 魚名。狗母魚科。活動於沿岸沙泥海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因肉質較差,刺又多,常用來做成魚鬆等加工品。
序號61狗母鮻
序號 61
詞目 狗母鮻
音讀 káu-bó-so
釋義 長體蛇鯔、狗母梭。魚名,合齒魚科,活動於沿岸沙泥海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因肉質粗且多刺,常用來炒製魚鬆。
序號62狗𩸶仔
序號 62
詞目 狗𩸶仔
音讀 káu-gām-á
釋義 蝦虎魚。魚類。屬鱸魚的一種,為淡水魚,活動於淺水岩石間,因體輕,魚腹有吸盤可吸附在石頭上,以避免被激流沖走。
序號63九孔
序號 63
詞目 九孔
音讀 káu-kháng
釋義 貝類。貝葉為橢圓形,上面有九個上下的吸水孔,喜歡棲息在數公尺深的岩礁地形中。有野生採集和人工養殖兩種來源,可以做為海鮮食材,是臺灣東北角、東部海岸及澎湖縣等岩岸地區的著名水產養殖貝類。
序號64溪哥仔
序號 64
詞目 溪哥仔
音讀 khe-ko-á/khue-ko-á
釋義 溪哥、粗首。魚名。屬鯉科,體型約十五公分長,成雄魚身上有約十條的淺藍色條紋。分佈於臺灣各溪流中下游及湖泊,是臺灣特有的溪魚。
序號65闊腹
序號 65
詞目 闊腹
音讀 khuah-pak
釋義 魚類。臺灣馬加鰆,鯖科,體延長,側扁,中央脊長而高。背鰭前半部為黑色,後面為白色有黑緣。本島各地皆有產,以西部沿岸較多,是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
序號66旗魚
序號 66
詞目 旗魚
音讀 kî-hî/kî-hû
釋義 魚類。體長可達一丈餘,呈紡錘狀。嘴尖而細長,無鱗,背鰭大而似旗,故名為旗魚。好游泳於海水上層,每年春季向北洄游,秋季則向南遷徙。肉多刺少,高油質,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序號67寄生仔
序號 67
詞目 寄生仔
音讀 kià-senn-á/kià-sinn-á
釋義 寄居蟹或寄生蟲的專稱。
序號68鹹鰱魚
序號 68
詞目 鹹鰱魚
音讀 kiâm-liân-hî/kiâm-liân-hû
釋義 用鹽醃漬的鮭魚。鮭魚又稱「紅鰱魚」(âng-liân-hî)。
序號69金魚
序號 69
詞目 金魚
音讀 kim-hî/kim-hû
釋義 魚類。由鯽魚經過不斷的人工選種、配種、淘汰而成。特徵為凸眼、體形略呈圓球形,顏色鮮豔,鱗片有金光,鰭大,尾部分三分或四分,多作為觀賞用。
序號70鮕鮘
序號 70
詞目 鮕鮘
音讀 koo-tai
釋義 臺灣鱧魚、七星鱧。魚名。性兇猛且好吃,為肉食性魚類,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淡水魚。
序號71龜
序號 71
詞目
音讀 ku
釋義 爬蟲類動物。身體呈橢圓而扁,腹、背皆有硬殼,四肢短,頭、尾和四肢都可縮入殼中。行動遲緩,壽命長達百年之上。其肉可食,殼可入藥。 製作成龜形的糕品。
序號72鱖
序號 72
詞目
音讀 kuè/kè
釋義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序號73鱖魚
序號 73
詞目 鱖魚
音讀 kuè-hî/kè-hû
釋義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序號74蜊仔
序號 74
詞目 蜊仔
音讀 lâ-á
釋義 蜆。貝類。生長於河中有雙殼的生物,體形比蛤蜊小,外殼呈心形,表面有輪狀紋,肉質鮮美,可煮湯,也可以用醬油、鹽、蒜頭醃漬。
序號75螺仔
序號 75
詞目 螺仔
音讀 lê-á
釋義 螺類的通稱。
序號76鯉魚
序號 76
詞目 鯉魚
音讀 lí-hî/lí-hû
釋義 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序號77鯰魚
序號 77
詞目 鯰魚
音讀 liâm-hî/liâm-hû
釋義 魚類。頭扁大,無鱗,皮膚多黏液,胸鰭上的棘刺有毒。生長於湖泊池沼中,白晝棲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專吃小魚、貝類、蛙類等。
序號78鰱
序號 78
詞目
音讀 liân
釋義 魚名。身體側扁而高,鱗細,色灰白者稱為「白鰱」。色較黑者稱為「黑鰱」,因頭較大,亦稱為「大頭鰱」。均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棲息在淡水河川或湖泊中。是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之一。
序號79鰱魚
序號 79
詞目 鰱魚
音讀 liân-hî/liân-hû
釋義 白鰱、黑鰱。魚類,身體側扁,鱗細,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為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魚頭適合用來做沙鍋魚頭。
序號80龍蝦
序號 80
詞目 龍蝦
音讀 lîng-hê
釋義 動物名。節肢動物,以甲殼類、貝類等為食,棲息於近海。身長七、八寸至一尺許,體赤褐色,眼一對,觸角兩對。是餐廳高級的食用蝦類。
序號81鱸
序號 81
詞目
音讀 lôo
釋義 魚名。頭大體長,口大鱗細,下顎稍突出,體側及背鰭有黑斑。性凶猛,以魚蝦為食。常棲於近海,夏季由海溯河,冬季由河入海。可供食用。
序號82鱸魚
序號 82
詞目 鱸魚
音讀 lôo-hî/lôo-hû
釋義 動物名。是一種常見的海魚。清燉的鱸魚,有助於傷口的癒合,是手術後病人極佳的補品。
序號83鱸鰻
序號 83
詞目 鱸鰻
音讀 lôo-muâ
釋義 鰻魚。魚類。體為圓柱狀而細長,頭尖。皮厚,富黏液。鱗片柔細。背面黑,腹側白。背鰭、臀鰭和尾鰭連在一起,沒有腹鰭。生活在淡水中,游至海裡產卵。 流氓。破壞社會秩序或組織幫派的不法分子。
序號84毛蟹
序號 84
詞目 毛蟹
音讀 môo-hē
釋義 淡水螃蟹的一種。甲殼類動物。全身布滿甲殼,螯及腳上覆短毛。有五對腳,第一對為螯,是用來捕捉食物或攻擊敵人。可供食用。
序號85鰻
序號 85
詞目
音讀 muâ
釋義 魚類。身體為細長圓柱狀,頭尖,皮厚,富黏液,滑溜難抓。背面黑,腹側白,無腹鰭;背鰭、臀鰭和尾鰭連在一起。生活在淡水中,游至海中產卵。
序號86鰻仔栽
序號 86
詞目 鰻仔栽
音讀 muâ-á-tsai
釋義 鰻魚苗,鰻苗。
序號87麻虱目
序號 87
詞目 麻虱目
音讀 muâ-sat-ba̍k
釋義 虱目魚。魚類。體呈紡錘形,側扁,為臺灣淡鹹水養殖魚中的名種。
序號88黃魚
序號 88
詞目 黃魚
音讀 n̂g-hî/n̂g-hû
釋義 魚名。多分佈在中國大陸東南海域,體側及背部灰黃色,腹部金黃色,肉質鮮美,各種烹調皆適宜,臺灣沿海較少見,馬祖海域較常捕獲。目前市面上販售者大多為養殖的黃魚。
序號89𩵱
序號 89
詞目 𩵱
音讀 ngóo
釋義 馬鱍魚。魚類。喜歡棲息在沙泥底質地形中,在臺灣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域中可以看到蹤跡。每年秋末到來年初春是主要的漁期,是高經濟價值魚種。
序號90𩵱仔
序號 90
詞目 𩵱仔
音讀 ngóo-á
釋義 馬鱍魚。魚類。喜歡棲息在沙泥底質地形中,在臺灣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域中可以看到蹤跡。每年秋末到來年初春是主要的漁期,是高經濟價值魚種。
序號91軟絲仔
序號 91
詞目 軟絲仔
音讀 nńg-si-á
釋義 萊氏擬烏賊的俗稱。軟體動物。身體兩側有兩片寬大的肉鰭,兩鰭在尾部相接,體內有寬大的透明角質內殼,棲息於淺海礁岩區,為臺灣東北角著名的頭足類海鮮。
序號92蚵
序號 92
詞目
音讀 ô
釋義 牡蠣。軟體動物。右殼小而且薄,左殼大而且凸,生長於淺海泥沙之中。肉質細嫩鮮美。
序號93蚵仔
序號 93
詞目 蚵仔
音讀 ô-á
釋義 牡蠣、蠔。軟體動物。具雙殼,右殼小而薄,左殼大而凸,產於淺海泥沙中,肉味美,營養豐富。
序號94烏甕串
序號 94
詞目 烏甕串
音讀 oo-àng-tshǹg
釋義 北方黑鮪、黑鮪。魚類。體型最長約可至三公尺,胸鰭特短,腹白,眼眶小,體側有十數條淡色橫紋帶,在北太平洋海域洄游。因背部黑如墨,體大如甕,故稱為「烏甕串」。為世界上最大的鮪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肚肉更是生魚片中極品。是屏東東港地區的三寶之一。
序號95烏魚
序號 95
詞目 烏魚
音讀 oo-hî/oo-hû
釋義 鯔魚、鱧魚。魚類。體形圓長,頭部和背部扁平,眼皮厚,體長約三十到八十公分,多生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也可以人工養殖。每年冬季洄游到臺灣南部西岸產卵,漁民捕獲烏魚,取出魚卵曬成烏魚子,是昂貴的食材,也是漁民重要收入。
序號96烏耳鰻
序號 96
詞目 烏耳鰻
音讀 oo-hīnn-muâ/oo-hī-muâ
釋義 魚類。俗名又叫「紅土龍」。體長且粗壯呈棍棒狀,形狀像蛇,尾部側扁,體表光滑,多黏液,身體有細長小鱗,埋於皮下,胸鰭長橢圓形,無腹鰭。
序號97烏格仔
序號 97
詞目 烏格仔
音讀 oo-keh-á
釋義 黑鯛。魚類。體長可達五十公分,體側扁,有若干黑色縱帶。幼魚時全為雄性,長到三、四年後才變為雌性。屬溫、熱帶沿岸雜食性底棲魚類,以貝類、蝦類、海藻類等為食。是高級海產魚類。
序號98烏毛
序號 98
詞目 烏毛
音讀 oo-moo
釋義 瓜子鱲、黑毛。魚類。頭小、嘴脣圓鈍,體長可達六十五公分,呈黑紫色,棲息於岩礁區。屬於雜食性,冬天以藻類為主,夏天捕食各種小型生物。
序號99烏鯧
序號 99
詞目 烏鯧
音讀 oo-tshiunn
釋義 黑鯧魚。魚類。身體的形狀像白鯧魚一樣呈現菱形,顏色為灰黑色。是立夏時節的重要漁獲品,主要的捕獲地點是在彰化附近的海域。
序號100巴郎
序號 100
詞目 巴郎
音讀 pa-lang
釋義 竹筴魚、四破。魚類。為「真鰺」(竹筴魚)和「藍圓鰺」(四破)的混稱,成魚長度大約為三十公分,以小型蝦蟹類為食,棲息在海底礁石上方的水面海域,一般以外銷日本鮮售為主。
有150筆,第2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51 煙仔魚 ian-á-hî/ian-á-hû 正鰹、圓花鰹。魚名。鰹魚的一種,體型為紡錘形,長約50公分左右,分佈於臺灣東部或東南海域,可做成柴魚。
52 嬰母仔 ìnn-bó-á 處女蟳。體內飽含卵膏(蟹黃),但是還沒有交配的母蟳,肉質鮮嫩。
53 油魚 iû-hî/iû-hû 薔薇帶鰆。魚類。體型長而扁,背部及腹部的輪廓則略成弧形,因為油脂多,所以一般人多稱此種魚類為油魚,魚卵在加工後製成油魚子則是屏東東港地區的三寶(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之一。
54 鱙仔魚 jiâu-á-hî/liâu-á-hû 俗名為「鱙仔」。魚類。體延長成圓筒狀,腹部圓而無稜鱗,吻尖圓,上頜短,延長止於上鰓蓋骨前緣,腹鰭位於背鰭起點前方,臀鰭短,鰓耙細長發達。背青黑色,腹面銀白,各鰭半透明。多製成魚乾,炒辣椒或煮湯調味用。
55 日月蚶 ji̍t-gua̍t-ham/li̍t-gua̍t-ham 扇貝、帆立貝。貝類。貝扇為扁平狀,左右兩片貝扇的顏色不一樣,一片為白色,一片為紫褐色,所以叫做「日月蚶」。在海水裡行進時,白色貝扇平躺,紫褐色貝扇會揚起來像帆船揚帆前進。
56 日月蟶 ji̍t-gua̍t-than/li̍t-gua̍t-than 扇貝、帆立貝、日月蛤。貝類。貝扇為扁平狀,左右兩片貝扇的顏色不一樣,一片為白色,一片為紫褐色。在海水裡行進時,白色貝扇平躺,紫褐色貝扇會揚起來像帆船揚帆前進。
57 鰇魚 jiû-hî/liû-hû 魷魚。軟體動物。身體呈圓錐形,有側鰭,共十隻腳。以觸腕的吸盤捕捉小魷類、甲殼類及魚類為食。遇到危險時,會從肛門附近的墨囊噴出墨汁,趁機逃生。時常從腹腔剖開,去除內臟後曝曬成乾,做為料理的提鮮食材之一。
58 加網魚 ka-bāng-hî/ka-bāng-hû 魚類。有黑加網魚和紅加網魚,為深海魚類,肉質細,少刺的高級魚類,為屏東縣東港鎮的特產之一。
59 嘉鱲 ka-la̍h 魚類。腹部呈白色,體側扁而鮮紅,身體多處部位有黃色斑點或斑紋。身長約二十到二十五公分,遍布臺灣四周的海域,以小魚、小蝦及透抽等為食。是屬於比較高級的魚類。
60 狗母魚 káu-bó-hî/káu-bó-hû 魚名。狗母魚科。活動於沿岸沙泥海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因肉質較差,刺又多,常用來做成魚鬆等加工品。
61 狗母鮻 káu-bó-so 長體蛇鯔、狗母梭。魚名,合齒魚科,活動於沿岸沙泥海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因肉質粗且多刺,常用來炒製魚鬆。
62 狗𩸶仔 káu-gām-á 蝦虎魚。魚類。屬鱸魚的一種,為淡水魚,活動於淺水岩石間,因體輕,魚腹有吸盤可吸附在石頭上,以避免被激流沖走。
63 九孔 káu-kháng 貝類。貝葉為橢圓形,上面有九個上下的吸水孔,喜歡棲息在數公尺深的岩礁地形中。有野生採集和人工養殖兩種來源,可以做為海鮮食材,是臺灣東北角、東部海岸及澎湖縣等岩岸地區的著名水產養殖貝類。
64 溪哥仔 khe-ko-á/khue-ko-á 溪哥、粗首。魚名。屬鯉科,體型約十五公分長,成雄魚身上有約十條的淺藍色條紋。分佈於臺灣各溪流中下游及湖泊,是臺灣特有的溪魚。
65 闊腹 khuah-pak 魚類。臺灣馬加鰆,鯖科,體延長,側扁,中央脊長而高。背鰭前半部為黑色,後面為白色有黑緣。本島各地皆有產,以西部沿岸較多,是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
66 旗魚 kî-hî/kî-hû 魚類。體長可達一丈餘,呈紡錘狀。嘴尖而細長,無鱗,背鰭大而似旗,故名為旗魚。好游泳於海水上層,每年春季向北洄游,秋季則向南遷徙。肉多刺少,高油質,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67 寄生仔 kià-senn-á/kià-sinn-á 寄居蟹或寄生蟲的專稱。
68 鹹鰱魚 kiâm-liân-hî/kiâm-liân-hû 用鹽醃漬的鮭魚。鮭魚又稱「紅鰱魚」(âng-liân-hî)。
69 金魚 kim-hî/kim-hû 魚類。由鯽魚經過不斷的人工選種、配種、淘汰而成。特徵為凸眼、體形略呈圓球形,顏色鮮豔,鱗片有金光,鰭大,尾部分三分或四分,多作為觀賞用。
70 鮕鮘 koo-tai 臺灣鱧魚、七星鱧。魚名。性兇猛且好吃,為肉食性魚類,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淡水魚。
71 ku 爬蟲類動物。身體呈橢圓而扁,腹、背皆有硬殼,四肢短,頭、尾和四肢都可縮入殼中。行動遲緩,壽命長達百年之上。其肉可食,殼可入藥。 製作成龜形的糕品。
72 kuè/kè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73 鱖魚 kuè-hî/kè-hû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74 蜊仔 lâ-á 蜆。貝類。生長於河中有雙殼的生物,體形比蛤蜊小,外殼呈心形,表面有輪狀紋,肉質鮮美,可煮湯,也可以用醬油、鹽、蒜頭醃漬。
75 螺仔 lê-á 螺類的通稱。
76 鯉魚 lí-hî/lí-hû 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77 鯰魚 liâm-hî/liâm-hû 魚類。頭扁大,無鱗,皮膚多黏液,胸鰭上的棘刺有毒。生長於湖泊池沼中,白晝棲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專吃小魚、貝類、蛙類等。
78 liân 魚名。身體側扁而高,鱗細,色灰白者稱為「白鰱」。色較黑者稱為「黑鰱」,因頭較大,亦稱為「大頭鰱」。均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棲息在淡水河川或湖泊中。是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之一。
79 鰱魚 liân-hî/liân-hû 白鰱、黑鰱。魚類,身體側扁,鱗細,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為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魚頭適合用來做沙鍋魚頭。
80 龍蝦 lîng-hê 動物名。節肢動物,以甲殼類、貝類等為食,棲息於近海。身長七、八寸至一尺許,體赤褐色,眼一對,觸角兩對。是餐廳高級的食用蝦類。
81 lôo 魚名。頭大體長,口大鱗細,下顎稍突出,體側及背鰭有黑斑。性凶猛,以魚蝦為食。常棲於近海,夏季由海溯河,冬季由河入海。可供食用。
82 鱸魚 lôo-hî/lôo-hû 動物名。是一種常見的海魚。清燉的鱸魚,有助於傷口的癒合,是手術後病人極佳的補品。
83 鱸鰻 lôo-muâ 鰻魚。魚類。體為圓柱狀而細長,頭尖。皮厚,富黏液。鱗片柔細。背面黑,腹側白。背鰭、臀鰭和尾鰭連在一起,沒有腹鰭。生活在淡水中,游至海裡產卵。 流氓。破壞社會秩序或組織幫派的不法分子。
84 毛蟹 môo-hē 淡水螃蟹的一種。甲殼類動物。全身布滿甲殼,螯及腳上覆短毛。有五對腳,第一對為螯,是用來捕捉食物或攻擊敵人。可供食用。
85 muâ 魚類。身體為細長圓柱狀,頭尖,皮厚,富黏液,滑溜難抓。背面黑,腹側白,無腹鰭;背鰭、臀鰭和尾鰭連在一起。生活在淡水中,游至海中產卵。
86 鰻仔栽 muâ-á-tsai 鰻魚苗,鰻苗。
87 麻虱目 muâ-sat-ba̍k 虱目魚。魚類。體呈紡錘形,側扁,為臺灣淡鹹水養殖魚中的名種。
88 黃魚 n̂g-hî/n̂g-hû 魚名。多分佈在中國大陸東南海域,體側及背部灰黃色,腹部金黃色,肉質鮮美,各種烹調皆適宜,臺灣沿海較少見,馬祖海域較常捕獲。目前市面上販售者大多為養殖的黃魚。
89 𩵱 ngóo 馬鱍魚。魚類。喜歡棲息在沙泥底質地形中,在臺灣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域中可以看到蹤跡。每年秋末到來年初春是主要的漁期,是高經濟價值魚種。
90 𩵱仔 ngóo-á 馬鱍魚。魚類。喜歡棲息在沙泥底質地形中,在臺灣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域中可以看到蹤跡。每年秋末到來年初春是主要的漁期,是高經濟價值魚種。
91 軟絲仔 nńg-si-á 萊氏擬烏賊的俗稱。軟體動物。身體兩側有兩片寬大的肉鰭,兩鰭在尾部相接,體內有寬大的透明角質內殼,棲息於淺海礁岩區,為臺灣東北角著名的頭足類海鮮。
92 ô 牡蠣。軟體動物。右殼小而且薄,左殼大而且凸,生長於淺海泥沙之中。肉質細嫩鮮美。
93 蚵仔 ô-á 牡蠣、蠔。軟體動物。具雙殼,右殼小而薄,左殼大而凸,產於淺海泥沙中,肉味美,營養豐富。
94 烏甕串 oo-àng-tshǹg 北方黑鮪、黑鮪。魚類。體型最長約可至三公尺,胸鰭特短,腹白,眼眶小,體側有十數條淡色橫紋帶,在北太平洋海域洄游。因背部黑如墨,體大如甕,故稱為「烏甕串」。為世界上最大的鮪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肚肉更是生魚片中極品。是屏東東港地區的三寶之一。
95 烏魚 oo-hî/oo-hû 鯔魚、鱧魚。魚類。體形圓長,頭部和背部扁平,眼皮厚,體長約三十到八十公分,多生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也可以人工養殖。每年冬季洄游到臺灣南部西岸產卵,漁民捕獲烏魚,取出魚卵曬成烏魚子,是昂貴的食材,也是漁民重要收入。
96 烏耳鰻 oo-hīnn-muâ/oo-hī-muâ 魚類。俗名又叫「紅土龍」。體長且粗壯呈棍棒狀,形狀像蛇,尾部側扁,體表光滑,多黏液,身體有細長小鱗,埋於皮下,胸鰭長橢圓形,無腹鰭。
97 烏格仔 oo-keh-á 黑鯛。魚類。體長可達五十公分,體側扁,有若干黑色縱帶。幼魚時全為雄性,長到三、四年後才變為雌性。屬溫、熱帶沿岸雜食性底棲魚類,以貝類、蝦類、海藻類等為食。是高級海產魚類。
98 烏毛 oo-moo 瓜子鱲、黑毛。魚類。頭小、嘴脣圓鈍,體長可達六十五公分,呈黑紫色,棲息於岩礁區。屬於雜食性,冬天以藻類為主,夏天捕食各種小型生物。
99 烏鯧 oo-tshiunn 黑鯧魚。魚類。身體的形狀像白鯧魚一樣呈現菱形,顏色為灰黑色。是立夏時節的重要漁獲品,主要的捕獲地點是在彰化附近的海域。
100 巴郎 pa-lang 竹筴魚、四破。魚類。為「真鰺」(竹筴魚)和「藍圓鰺」(四破)的混稱,成魚長度大約為三十公分,以小型蝦蟹類為食,棲息在海底礁石上方的水面海域,一般以外銷日本鮮售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