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海獸

有150筆,第2頁

序號21海瓜子
序號 21
詞目 海瓜子
音讀 hái-kue-tsí
釋義 小眼花簾蛤。貝類。殼呈卵圓形,殼內為白色,外殼顏色變化多,有深灰色、黃褐色等。多棲息臺灣西部的淺海砂泥底。可加九層塔等香料熱炒,或加薑絲煮湯。
序號22海鱺仔
序號 22
詞目 海鱺仔
音讀 hái-lē-á
釋義 海鱺。魚類。分布於溫帶海域,喜棲息於河口、沙灘、深海、岩石海岸等地,主要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經濟價值高,肉質鮮美,適合各種烹調法。
序號23海綿
序號 23
詞目 海綿
音讀 hái-mî
釋義 動物名。為多細胞動物中最原始的一種,常見於淺海海域,呈褐色、紅色、綠色等。 一種以橡膠或塑料製成的多孔化學成品,吸水力強,彈性佳。
序號24海鰻
序號 24
詞目 海鰻
音讀 hái-muâ
釋義 魚類。無鱗,體形像蛇,具有大口和銳利的牙齒,以攝食其他魚類為生。
序號25海豹
序號 25
詞目 海豹
音讀 hái-pà
釋義 哺乳動物。生長在溫帶和寒帶的湖海中,毛皮蒼黑而有光,四肢短而扁平,趾間有蹼。
序號26海產
序號 26
詞目 海產
音讀 hái-sán
釋義 指從海中捕獲可供食用的生物。如魚、蝦、蟹或海草、海藻類等。
序號27海參
序號 27
詞目 海參
音讀 hái-sim
釋義 棘皮動物。長五、六寸,色黑,多肉刺,圓柱形,體柔軟,可食用,是名貴的菜餚原料。
序號28海獺
序號 28
詞目 海獺
音讀 hái-thuah
釋義 水獺。哺乳動物。身長大約有三尺多,頭形小,身體肥胖;有褐色柔密的皮毛,極貴重,產於北太平洋海岸。
序號29海豬
序號 29
詞目 海豬
音讀 hái-ti/hái-tu
釋義 海豚。哺乳類動物,身長約二公尺,頭小、嘴尖,鼻孔長在頭頂上,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前肢呈鰭狀,可用來保持平衡。牠能學習複雜的動作,並有很好的記憶力,是相當聰明的動物。
序號30海蛇
序號 30
詞目 海蛇
音讀 hái-tsuâ
釋義 海蛇科動物的統稱,生長在海中,體長大約有三、四尺。
序號31蚶
序號 31
詞目
音讀 ham
釋義 貝類。肉可以食用。生活在淺海泥沙中,可以人工養殖。 用來稱呼像貝扇形狀,並且可以開合的東西,尤其是指眼皮部分。
序號32蚶仔
序號 32
詞目 蚶仔
音讀 ham-á
釋義 蛤蜊、文蛤。雙殼貝類。殼外觀略呈三角形,殼表為彩色、褐色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可以人工養殖,為常見食材。
序號33魴魚
序號 33
詞目 魴魚
音讀 hang-hî/hang-hû
釋義 魟魚。魚類。身體扁平,略呈圓形或菱形,尾部細長呈鞭狀,有毒,被刺中會疼痛。喜歡棲息在泥砂底層的海域。澎湖諺語「一魴、二虎、三沙門、四板午……」(it hang, jī hóo, sann sua-mn̂g, sì pán-ngóo……),意思是凡是被這幾種魚刺到,都會令人吃不消,而排名第一的就是「魴魚」。
序號34鱟
序號 34
詞目
音讀 hāu
釋義 甲殼類動物。頭胸部的甲殼略呈馬蹄形,腹部的甲殼呈六角形,尾部呈劍狀,生活在海底。
序號35蝦
序號 35
詞目
音讀
釋義 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序號36蝦仔
序號 36
詞目 蝦仔
音讀 hê-á
釋義 蝦。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序號37蝦猴
序號 37
詞目 蝦猴
音讀 hê-kâu
釋義 蝦蛄。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目前臺灣只有鹿港地區有人專門抓來煮熟販售。一般都用鹽漬處理,所以味道十分鹹,鹿港地區就流行一句諺語:「一隻蝦猴配三碗糜。」(Tsi̍t tsiah hê-kâu phèr sann uánn bêr.)
序號38蝦蛄
序號 38
詞目 蝦蛄
音讀 hê-koo
釋義 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
序號39蝦蛄擗仔
序號 39
詞目 蝦蛄擗仔
音讀 hê-koo-phia̍k-á
釋義 九齒扇蝦、琵琶蝦。甲殼類。身體極扁平,頭胸甲具鰓脊,頸部缺刻深,眼窩位於頭胸甲前緣,身體呈淡黃褐色,體長最多可達十九公分,肉頗味美。臺灣沿岸均有產。
序號40魚
序號 40
詞目
音讀 hî/hû
釋義 水生脊椎動物的總稱。冷血、卵生,有鰭、鱗,用鰓呼吸。
有150筆,第2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21 海瓜子 hái-kue-tsí 小眼花簾蛤。貝類。殼呈卵圓形,殼內為白色,外殼顏色變化多,有深灰色、黃褐色等。多棲息臺灣西部的淺海砂泥底。可加九層塔等香料熱炒,或加薑絲煮湯。
22 海鱺仔 hái-lē-á 海鱺。魚類。分布於溫帶海域,喜棲息於河口、沙灘、深海、岩石海岸等地,主要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經濟價值高,肉質鮮美,適合各種烹調法。
23 海綿 hái-mî 動物名。為多細胞動物中最原始的一種,常見於淺海海域,呈褐色、紅色、綠色等。 一種以橡膠或塑料製成的多孔化學成品,吸水力強,彈性佳。
24 海鰻 hái-muâ 魚類。無鱗,體形像蛇,具有大口和銳利的牙齒,以攝食其他魚類為生。
25 海豹 hái-pà 哺乳動物。生長在溫帶和寒帶的湖海中,毛皮蒼黑而有光,四肢短而扁平,趾間有蹼。
26 海產 hái-sán 指從海中捕獲可供食用的生物。如魚、蝦、蟹或海草、海藻類等。
27 海參 hái-sim 棘皮動物。長五、六寸,色黑,多肉刺,圓柱形,體柔軟,可食用,是名貴的菜餚原料。
28 海獺 hái-thuah 水獺。哺乳動物。身長大約有三尺多,頭形小,身體肥胖;有褐色柔密的皮毛,極貴重,產於北太平洋海岸。
29 海豬 hái-ti/hái-tu 海豚。哺乳類動物,身長約二公尺,頭小、嘴尖,鼻孔長在頭頂上,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前肢呈鰭狀,可用來保持平衡。牠能學習複雜的動作,並有很好的記憶力,是相當聰明的動物。
30 海蛇 hái-tsuâ 海蛇科動物的統稱,生長在海中,體長大約有三、四尺。
31 ham 貝類。肉可以食用。生活在淺海泥沙中,可以人工養殖。 用來稱呼像貝扇形狀,並且可以開合的東西,尤其是指眼皮部分。
32 蚶仔 ham-á 蛤蜊、文蛤。雙殼貝類。殼外觀略呈三角形,殼表為彩色、褐色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可以人工養殖,為常見食材。
33 魴魚 hang-hî/hang-hû 魟魚。魚類。身體扁平,略呈圓形或菱形,尾部細長呈鞭狀,有毒,被刺中會疼痛。喜歡棲息在泥砂底層的海域。澎湖諺語「一魴、二虎、三沙門、四板午……」(it hang, jī hóo, sann sua-mn̂g, sì pán-ngóo……),意思是凡是被這幾種魚刺到,都會令人吃不消,而排名第一的就是「魴魚」。
34 hāu 甲殼類動物。頭胸部的甲殼略呈馬蹄形,腹部的甲殼呈六角形,尾部呈劍狀,生活在海底。
35 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36 蝦仔 hê-á 蝦。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37 蝦猴 hê-kâu 蝦蛄。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目前臺灣只有鹿港地區有人專門抓來煮熟販售。一般都用鹽漬處理,所以味道十分鹹,鹿港地區就流行一句諺語:「一隻蝦猴配三碗糜。」(Tsi̍t tsiah hê-kâu phèr sann uánn bêr.)
38 蝦蛄 hê-koo 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
39 蝦蛄擗仔 hê-koo-phia̍k-á 九齒扇蝦、琵琶蝦。甲殼類。身體極扁平,頭胸甲具鰓脊,頸部缺刻深,眼窩位於頭胸甲前緣,身體呈淡黃褐色,體長最多可達十九公分,肉頗味美。臺灣沿岸均有產。
40 hî/hû 水生脊椎動物的總稱。冷血、卵生,有鰭、鱗,用鰓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