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海瓜子
|
hái-kue-tsí
|
小眼花簾蛤。貝類。殼呈卵圓形,殼內為白色,外殼顏色變化多,有深灰色、黃褐色等。多棲息臺灣西部的淺海砂泥底。可加九層塔等香料熱炒,或加薑絲煮湯。
|
|
22
|
海鱺仔
|
hái-lē-á
|
海鱺。魚類。分布於溫帶海域,喜棲息於河口、沙灘、深海、岩石海岸等地,主要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經濟價值高,肉質鮮美,適合各種烹調法。
|
|
23
|
海綿
|
hái-mî
|
動物名。為多細胞動物中最原始的一種,常見於淺海海域,呈褐色、紅色、綠色等。
一種以橡膠或塑料製成的多孔化學成品,吸水力強,彈性佳。
|
|
24
|
海鰻
|
hái-muâ
|
魚類。無鱗,體形像蛇,具有大口和銳利的牙齒,以攝食其他魚類為生。
|
|
25
|
海豹
|
hái-pà
|
哺乳動物。生長在溫帶和寒帶的湖海中,毛皮蒼黑而有光,四肢短而扁平,趾間有蹼。
|
|
26
|
海產
|
hái-sán
|
指從海中捕獲可供食用的生物。如魚、蝦、蟹或海草、海藻類等。
|
|
27
|
海參
|
hái-sim
|
棘皮動物。長五、六寸,色黑,多肉刺,圓柱形,體柔軟,可食用,是名貴的菜餚原料。
|
|
28
|
海獺
|
hái-thuah
|
哺乳動物。身長大約有三尺多,頭形小,身體肥胖;有褐色柔密的皮毛,極貴重,產於北太平洋海岸。
|
|
29
|
海豬
|
hái-ti/hái-tu
|
海豚。哺乳類動物,身長約二公尺,頭小、嘴尖,鼻孔長在頭頂上,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前肢呈鰭狀,可用來保持平衡。牠能學習複雜的動作,並有很好的記憶力,是相當聰明的動物。
|
|
30
|
海蛇
|
hái-tsuâ
|
海蛇科動物的統稱,生長在海中,體長大約有三、四尺。
|
|
31
|
蚶
|
ham
|
貝類。肉可以食用。生活在淺海泥沙中,可以人工養殖。
用來稱呼像貝扇形狀,並且可以開合的東西,尤其是指眼皮部分。
|
|
32
|
蚶仔
|
ham-á
|
蛤蜊、文蛤。雙殼貝類。殼外觀略呈三角形,殼表為彩色、褐色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可以人工養殖,為常見食材。
|
|
33
|
魟魚
|
hang-hî/hang-hû
|
魟魚。魚類。身體扁平,略呈圓形或菱形,尾部細長呈鞭狀,有毒,被刺中會疼痛。喜歡棲息在泥砂底層的海域。澎湖諺語「一魟、二虎、三沙門、四板午……」(it hang, jī hóo, sann sua-mn̂g, sì pán-ngóo……),意思是凡是被這幾種魚刺到,都會令人吃不消,而排名第一的就是「魟魚」。
|
|
34
|
鱟
|
hāu
|
甲殼類動物。頭胸部的甲殼略呈馬蹄形,腹部的甲殼呈六角形,尾部呈劍狀,生活在海底。
|
|
35
|
蝦
|
hê
|
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
|
36
|
蝦仔
|
hê-á
|
蝦。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
|
37
|
蝦猴
|
hê-kâu
|
蝦蛄。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目前臺灣只有鹿港地區有人專門抓來煮熟販售。一般都用鹽漬處理,所以味道十分鹹,鹿港地區就流行一句諺語:「一隻蝦猴配三碗糜。」(Tsi̍t tsiah hê-kâu phèr sann uánn bêr.)
|
|
38
|
蝦蛄
|
hê-koo
|
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
|
|
39
|
蝦蛄擗仔
|
hê-koo-phia̍k-á
|
九齒扇蝦、琵琶蝦。甲殼類。身體極扁平,頭胸甲具鰓脊,頸部缺刻深,眼窩位於頭胸甲前緣,身體呈淡黃褐色,體長最多可達十九公分,肉頗味美。臺灣沿岸均有產。
|
|
40
|
魚
|
白
hî/hû
|
水生脊椎動物的總稱。冷血、卵生,有鰭、鱗,用鰓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