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器具、活動

有414筆,第3頁

序號101看風水
序號 101
詞目 看風水
音讀 khuànn-hong-suí
釋義 堪輿。藉由觀看房屋或墳地的方向以及周圍的地脈、山勢、水流等,來決定吉凶禍福的傳統見解。
序號102看日
序號 102
詞目 看日
音讀 khuànn-ji̍t/khuànn-li̍t
釋義 擇日。選擇吉日。
序號103開臊
序號 103
詞目 開臊
音讀 khui-tsho
釋義 開葷。吃素的人解除戒律,開始食用酒肉葷腥。 幼兒開始吃肉。 做醮前的禁屠期滿。
序號104祈禱
序號 104
詞目 祈禱
音讀 kî-tó
釋義 向神佛祈求福氣或平安。
序號105行春
序號 105
詞目 行春
音讀 kiânn-tshun
釋義 拜年。過年時到親友家拜訪。這是較古雅的說法,現在也用「拜年」(pài-nî)。 踏青。春天時到郊外散步遊玩。
序號106吉日
序號 106
詞目 吉日
音讀 kiat-ji̍t/kiat-li̍t
釋義 好日子。
序號107結拜
序號 107
詞目 結拜
音讀 kiat-pài
釋義 因感情好或有共同目的,相約成為異姓兄弟姊妹。
序號108金
序號 108
詞目
音讀 kim
釋義 礦物名。金屬元素之一,質地柔軟,延展性極大,可與銀、銅等合金製成貨幣或是裝飾品。由於色澤黃澄,俗稱為黃金。 金屬道具材料的通稱。 年節、廟會等祭祀活動時為了祭拜神佛所特地準備的一種貼有金箔的粗紙,燒之以奉獻給神祇。 形容物體的顏色澄黃或是閃閃發亮。 金黃色的。 形容眼睛明亮,或是視力好。 錢。 珍貴的。 姓。
序號109金香燭
序號 109
詞目 金香燭
音讀 kim-hiunn-tsik
釋義 指紙錢、香、蠟燭,是祭拜的必備物品。
序號110金爐
序號 110
詞目 金爐
音讀 kim-lôo
釋義 指外型較為龐大的燒金銀紙的爐。
序號111金鼎
序號 111
詞目 金鼎
音讀 kim-tiánn
釋義 用來焚化冥紙的鐵製容器。
序號112金紙
序號 112
詞目 金紙
音讀 kim-tsuá
釋義 燒給神明的紙錢稱「金紙」,燒給祖先或鬼魂的紙錢稱「銀紙」(gîn-tsuá)。金紙比銀紙大張,而金紙中間黏有方型小金箔,銀紙則黏錫箔。
序號113金紙店
序號 113
詞目 金紙店
音讀 kim-tsuá-tiàm
釋義 專門賣祭拜用的香或金紙、銀紙的店。
序號114禁忌
序號 114
詞目 禁忌
音讀 kìm-khī
釋義 忌諱、顧慮。因為顧慮後果而禁止某種行為或言語。
序號115禁屠
序號 115
詞目 禁屠
音讀 kìm-tôo
釋義 禁止屠殺牲畜。臺灣的市場在每星期一,農曆新年期間及重要民俗節日次日會禁止屠殺牲畜,所以休市一天。
序號116經
序號 116
詞目
音讀 king
釋義 存有真理、價值的書。 經文。 脈絡、經絡。 經手、經由。
序號117宮廟
序號 117
詞目 宮廟
音讀 king-biō
釋義 寺廟、廟宇的通稱。
序號118供
序號 118
詞目
音讀 kìng
釋義 供奉。擺上祭祀物品供奉神佛或祖先。
序號119求神問佛
序號 119
詞目 求神問佛
音讀 kiû-sîn-mn̄g-pu̍t
釋義 求神拜佛。向神佛祈求保祐。
序號120貫捾
序號 120
詞目 貫捾
音讀 kǹg-kuānn
釋義 以古代的銅錢、黃金或玉石鎖片、折成六角形的廟宇平安符等,用紅棉線穿過其孔,拿至廟宇之香爐過火,用以掛在身上求神明保佑。
序號121功課
序號 121
詞目 功課
音讀 kong-khò
釋義 指學生的回家作業。 指佛教徒的早、晚課,內容包括唱讚、誦經、持咒等。
序號122公媽
序號 122
詞目 公媽
音讀 kong-má
釋義 祖先。 祖先的神主牌。
序號123功德
序號 123
詞目 功德
音讀 kong-tik
釋義 功業與德行。 佛教稱行善所生的益處。 道士為喪者所作的法會。
序號124講古
序號 124
詞目 講古
音讀 kóng-kóo
釋義 說書、說故事。講述歷史故事或民間的傳說。
序號125孤棚
序號 125
詞目 孤棚
音讀 koo-pênn/koo-pînn
釋義 中元普渡時,搭在祭壇旁的棚架,用以擺設祭祀孤魂野鬼的祭品。
序號126舊曆
序號 126
詞目 舊曆
音讀 kū-li̍k
釋義 農曆。漢族傳統通行的曆法,屬「陰陽合曆」的一種。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一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三個月。
序號127卦
序號 127
詞目
音讀 kuà
釋義 古代卜筮所用的符號。相傳為伏羲氏所創,以陰爻、陽爻相配合,每卦三爻,形成八卦,八卦互相搭配,演為六十四卦。古人觀卦象以定吉凶。
序號128割香
序號 128
詞目 割香
音讀 kuah-hiunn
釋義 進香。帶著佛像上廟宇參拜,為佛像求得神靈。
序號129割金
序號 129
詞目 割金
音讀 kuah-kim
釋義 一般拜神用的金紙。分大割金、中割金兩種。
序號130關
序號 130
詞目
音讀 kuan
釋義 重要的出入口。引申為重要的時機或難以通過的事件。 動員鬼神、啟用巫術。 煽動、中傷。
序號131關落陰
序號 131
詞目 關落陰
音讀 kuan-lo̍h-im
釋義 觀靈術的一種。指被施法的人在經過施法後,以一種靈魂出竅的方式,去黃泉尋找過世的親人。
序號132關童
序號 132
詞目 關童
音讀 kuan-tâng
釋義 用咒語使神明附身在乩童身上,跳舞說話傳達神明的意旨。
序號133棺柴枋
序號 133
詞目 棺柴枋
音讀 kuann-tshâ-pang
釋義 棺材板。 棺材板。一種臺灣小吃,因形似棺材而得名,是源自臺南當地的特色食品。
序號134過火
序號 134
詞目 過火
音讀 kuè-hué/kè-hé
釋義 指在廟會祭典中,人們從燃燒中的炭火上走過的儀式,據說具有消災癒病的作用。 指烹調食物的時候,火候過大了些。
序號135過爐
序號 135
詞目 過爐
音讀 kuè-lôo/kè-lôo
釋義 信徒到廟裡祈求神符、香火時,將求得之物在香爐上繞一圈,以求得到靈氣。 新舊爐主換人。 神明出巡。
序號136過年
序號 136
詞目 過年
音讀 kuè-nî/kè-nî
釋義 指從舊的一年到新的一年。通常是指度過除夕。 特指在新年裡慶祝、作樂的活動。
序號137鬼門
序號 137
詞目 鬼門
音讀 kuí-mn̂g
釋義 一般民間信仰裡所指的地獄之門。
序號138鬼門關
序號 138
詞目 鬼門關
音讀 kuí-mn̂g-kuan
釋義 傳說中人鬼兩隔,陰陽交界的關口。
序號139挂紙
序號 139
詞目 挂紙
音讀 kuì-tsuá
釋義 掃墓祭拜後,放置紙錢於墓上。或稱「硩墓紙」(teh-bōng-tsuá)、「獻紙」(hiàn-tsuá)。 指掃墓。
序號140弄鐃
序號 140
詞目 弄鐃
音讀 lāng-lâu
釋義 僧道人士在儀式後所進行耍弄鐃鈸等的特技表演,多見於辦完喪事之後。
序號141弄龍
序號 141
詞目 弄龍
音讀 lāng-lîng
釋義 舞龍。一種民俗活動。由一群受過訓練的人舞弄用布、竹子做成的長龍,有時飛騰,有時翻躍,配合前頭手拿龍珠開道的人指揮前進。通常在年節慶典或迎神賽會時演出,可增添祥和熱鬧的氣氛。
序號142弄獅
序號 142
詞目 弄獅
音讀 lāng-sai
釋義 舞獅。一種民俗活動。相傳是為了驅逐邪惡鬼怪而來。由兩個人分別握住獅頭和獅尾,配合鑼鼓節奏而擺動,另有第三人扮大頭和尚在獅前逗弄,共同合作演出。常在節慶中表演,來增添歡喜熱鬧的氣氛。
序號143禮拜
序號 143
詞目 禮拜
音讀 lé-pài
釋義 星期。 特指星期天。 敬拜神。
序號144掠交替
序號 144
詞目 掠交替
音讀 lia̍h-kau-thè/lia̍h-kau-thuè
釋義 抓替死鬼。在民俗信仰上,相傳人意外身亡之後,魂魄會留在原地,只要有人在原地區以相同方式死亡,自己便能被取代而投胎轉世,故冤魂為了抓取他人魂魄,便害人致死。
序號145掠筋
序號 145
詞目 掠筋
音讀 lia̍h-kin/lia̍h-kun
釋義 按摩、推拿。經絡按摩法,以放鬆經絡,促進循環,消除疲勞或鬆弛組織黏連,來達到減輕神經酸痠痛的方法,是一種中國傳統的醫療方式。
序號146掠痧
序號 146
詞目 掠痧
音讀 lia̍h-sua
釋義 刮痧。一種傳統民俗醫療方式。用錢幣或小圓餅狀的東西蘸水或油刮擦患者的胸部、背部和頸部,使皮膚紅紫,局部充血,以減輕中暑現象和疼痛。其原理就是利用按摩人體的胸腺而增加血液循環及產生免疫力。
序號147念經
序號 147
詞目 念經
音讀 liām-king
釋義 誦讀經文。 譏笑人嘮叨不止。
序號148念咒
序號 148
詞目 念咒
音讀 liām-tsiù
釋義 口念咒語,用來祈福或降災。
序號149念珠
序號 149
詞目 念珠
音讀 liām-tsu
釋義 佛珠、數珠。持誦、念咒時用來集中心神和計算次數的珠串。
序號150蓮花金
序號 150
詞目 蓮花金
音讀 liân-hue-kim
釋義 刈金的一種,屬於小箔金,通常用來祭拜位階較低的神祇,或燒給往生的人。因表紙上只印蓮花,所以叫蓮花金。
有414筆,第3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01 看風水 khuànn-hong-suí 堪輿。藉由觀看房屋或墳地的方向以及周圍的地脈、山勢、水流等,來決定吉凶禍福的傳統見解。
102 看日 khuànn-ji̍t/khuànn-li̍t 擇日。選擇吉日。
103 開臊 khui-tsho 開葷。吃素的人解除戒律,開始食用酒肉葷腥。 幼兒開始吃肉。 做醮前的禁屠期滿。
104 祈禱 kî-tó 向神佛祈求福氣或平安。
105 行春 kiânn-tshun 拜年。過年時到親友家拜訪。這是較古雅的說法,現在也用「拜年」(pài-nî)。 踏青。春天時到郊外散步遊玩。
106 吉日 kiat-ji̍t/kiat-li̍t 好日子。
107 結拜 kiat-pài 因感情好或有共同目的,相約成為異姓兄弟姊妹。
108 kim 礦物名。金屬元素之一,質地柔軟,延展性極大,可與銀、銅等合金製成貨幣或是裝飾品。由於色澤黃澄,俗稱為黃金。 金屬道具材料的通稱。 年節、廟會等祭祀活動時為了祭拜神佛所特地準備的一種貼有金箔的粗紙,燒之以奉獻給神祇。 形容物體的顏色澄黃或是閃閃發亮。 金黃色的。 形容眼睛明亮,或是視力好。 錢。 珍貴的。 姓。
109 金香燭 kim-hiunn-tsik 指紙錢、香、蠟燭,是祭拜的必備物品。
110 金爐 kim-lôo 指外型較為龐大的燒金銀紙的爐。
111 金鼎 kim-tiánn 用來焚化冥紙的鐵製容器。
112 金紙 kim-tsuá 燒給神明的紙錢稱「金紙」,燒給祖先或鬼魂的紙錢稱「銀紙」(gîn-tsuá)。金紙比銀紙大張,而金紙中間黏有方型小金箔,銀紙則黏錫箔。
113 金紙店 kim-tsuá-tiàm 專門賣祭拜用的香或金紙、銀紙的店。
114 禁忌 kìm-khī 忌諱、顧慮。因為顧慮後果而禁止某種行為或言語。
115 禁屠 kìm-tôo 禁止屠殺牲畜。臺灣的市場在每星期一,農曆新年期間及重要民俗節日次日會禁止屠殺牲畜,所以休市一天。
116 king 存有真理、價值的書。 經文。 脈絡、經絡。 經手、經由。
117 宮廟 king-biō 寺廟、廟宇的通稱。
118 kìng 供奉。擺上祭祀物品供奉神佛或祖先。
119 求神問佛 kiû-sîn-mn̄g-pu̍t 求神拜佛。向神佛祈求保祐。
120 貫捾 kǹg-kuānn 以古代的銅錢、黃金或玉石鎖片、折成六角形的廟宇平安符等,用紅棉線穿過其孔,拿至廟宇之香爐過火,用以掛在身上求神明保佑。
121 功課 kong-khò 指學生的回家作業。 指佛教徒的早、晚課,內容包括唱讚、誦經、持咒等。
122 公媽 kong-má 祖先。 祖先的神主牌。
123 功德 kong-tik 功業與德行。 佛教稱行善所生的益處。 道士為喪者所作的法會。
124 講古 kóng-kóo 說書、說故事。講述歷史故事或民間的傳說。
125 孤棚 koo-pênn/koo-pînn 中元普渡時,搭在祭壇旁的棚架,用以擺設祭祀孤魂野鬼的祭品。
126 舊曆 kū-li̍k 農曆。漢族傳統通行的曆法,屬「陰陽合曆」的一種。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一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三個月。
127 kuà 古代卜筮所用的符號。相傳為伏羲氏所創,以陰爻、陽爻相配合,每卦三爻,形成八卦,八卦互相搭配,演為六十四卦。古人觀卦象以定吉凶。
128 割香 kuah-hiunn 進香。帶著佛像上廟宇參拜,為佛像求得神靈。
129 割金 kuah-kim 一般拜神用的金紙。分大割金、中割金兩種。
130 kuan 重要的出入口。引申為重要的時機或難以通過的事件。 動員鬼神、啟用巫術。 煽動、中傷。
131 關落陰 kuan-lo̍h-im 觀靈術的一種。指被施法的人在經過施法後,以一種靈魂出竅的方式,去黃泉尋找過世的親人。
132 關童 kuan-tâng 用咒語使神明附身在乩童身上,跳舞說話傳達神明的意旨。
133 棺柴枋 kuann-tshâ-pang 棺材板。 棺材板。一種臺灣小吃,因形似棺材而得名,是源自臺南當地的特色食品。
134 過火 kuè-hué/kè-hé 指在廟會祭典中,人們從燃燒中的炭火上走過的儀式,據說具有消災癒病的作用。 指烹調食物的時候,火候過大了些。
135 過爐 kuè-lôo/kè-lôo 信徒到廟裡祈求神符、香火時,將求得之物在香爐上繞一圈,以求得到靈氣。 新舊爐主換人。 神明出巡。
136 過年 kuè-nî/kè-nî 指從舊的一年到新的一年。通常是指度過除夕。 特指在新年裡慶祝、作樂的活動。
137 鬼門 kuí-mn̂g 一般民間信仰裡所指的地獄之門。
138 鬼門關 kuí-mn̂g-kuan 傳說中人鬼兩隔,陰陽交界的關口。
139 挂紙 kuì-tsuá 掃墓祭拜後,放置紙錢於墓上。或稱「硩墓紙」(teh-bōng-tsuá)、「獻紙」(hiàn-tsuá)。 指掃墓。
140 弄鐃 lāng-lâu 僧道人士在儀式後所進行耍弄鐃鈸等的特技表演,多見於辦完喪事之後。
141 弄龍 lāng-lîng 舞龍。一種民俗活動。由一群受過訓練的人舞弄用布、竹子做成的長龍,有時飛騰,有時翻躍,配合前頭手拿龍珠開道的人指揮前進。通常在年節慶典或迎神賽會時演出,可增添祥和熱鬧的氣氛。
142 弄獅 lāng-sai 舞獅。一種民俗活動。相傳是為了驅逐邪惡鬼怪而來。由兩個人分別握住獅頭和獅尾,配合鑼鼓節奏而擺動,另有第三人扮大頭和尚在獅前逗弄,共同合作演出。常在節慶中表演,來增添歡喜熱鬧的氣氛。
143 禮拜 lé-pài 星期。 特指星期天。 敬拜神。
144 掠交替 lia̍h-kau-thè/lia̍h-kau-thuè 抓替死鬼。在民俗信仰上,相傳人意外身亡之後,魂魄會留在原地,只要有人在原地區以相同方式死亡,自己便能被取代而投胎轉世,故冤魂為了抓取他人魂魄,便害人致死。
145 掠筋 lia̍h-kin/lia̍h-kun 按摩、推拿。經絡按摩法,以放鬆經絡,促進循環,消除疲勞或鬆弛組織黏連,來達到減輕神經酸痠痛的方法,是一種中國傳統的醫療方式。
146 掠痧 lia̍h-sua 刮痧。一種傳統民俗醫療方式。用錢幣或小圓餅狀的東西蘸水或油刮擦患者的胸部、背部和頸部,使皮膚紅紫,局部充血,以減輕中暑現象和疼痛。其原理就是利用按摩人體的胸腺而增加血液循環及產生免疫力。
147 念經 liām-king 誦讀經文。 譏笑人嘮叨不止。
148 念咒 liām-tsiù 口念咒語,用來祈福或降災。
149 念珠 liām-tsu 佛珠、數珠。持誦、念咒時用來集中心神和計算次數的珠串。
150 蓮花金 liân-hue-kim 刈金的一種,屬於小箔金,通常用來祭拜位階較低的神祇,或燒給往生的人。因表紙上只印蓮花,所以叫蓮花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