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音樂

有253筆,第7頁

序號121詩歌
序號 121
詞目 詩歌
音讀 si-kua
釋義 詩與歌曲的通稱。
序號122四句聯
序號 122
詞目 四句聯
音讀 sì-kù-liân
釋義 說唱或戲曲中,以四句為一組的韻文,常以多組串連成篇,成為如同詩歌一般有押韻的唸白。
序號123雙棚鬥
序號 123
詞目 雙棚鬥
音讀 siang-pênn-tàu/siang-pînn-tàu
釋義 唱對臺戲。指兩個戲團在同時同地比高下,引申為兩個團體或兩個人在互相角力。
序號124上尺工
序號 124
詞目 上尺工
音讀 siāng-tshe-kong
釋義 標示在工尺譜上的音階名。「上」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Do,「尺」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Re,「工」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Mi。
序號125簫
序號 125
詞目
音讀 siau
釋義 以竹管製成的一種樂器,豎吹,正面有五孔,背面一孔,吹口在頂端。
序號126新劇
序號 126
詞目 新劇
音讀 sin-kio̍k
釋義 話劇。指近代東亞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所產生的戲劇,舞台劇表現形式之一,比其他戲劇形式更接近真實生活。
序號127生
序號 127
詞目
音讀 sing
釋義 活著。 出現。 計算一輩子的單位。 稱呼具有某種身份或職位的人。 傳統戲劇中的男性角色。 有生命的。
序號128聲
序號 128
詞目
音讀 sing
釋義 音。 口頭上的。
序號129相褒歌
序號 129
詞目 相褒歌
音讀 sio-po-kua
釋義 以前臺灣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場合,互相酬唱應和的民間歌謠。歌詞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常逐句押韻,內容多表現男女之間相互歡愛的情緒。
序號130小生
序號 130
詞目 小生
音讀 sió-sing
釋義 戲劇裡,飾演年輕男子的角色,包括文生和武生。
序號131小旦
序號 131
詞目 小旦
音讀 sió-tuànn
釋義 戲劇裡,飾演年輕貌美的女子的角色。
序號132煞戲
序號 132
詞目 煞戲
音讀 suah-hì
釋義 劇終。戲劇終了。引申為一切事物的結束。
序號133煞鼓
序號 133
詞目 煞鼓
音讀 suah-kóo
釋義 劇終。戲劇終了。用以引申事情或活動結束。
序號134陳三五娘
序號 134
詞目 陳三五娘
音讀 Tân-sann-Gōo-niû
釋義 民間傳說,也是歌仔戲著名戲目。泉州陳三在燈會中邂逅潮州黃五娘,一見鍾情,五娘以荔枝為信,陳三假扮磨鏡師,故意弄破寶鏡賣身黃家,但五娘已許婚給紈絝子弟林大,卻在丫鬟益春的協助下私奔,經過一番波折,二人終成眷屬。又名「荔鏡記」。
序號135替身
序號 135
詞目 替身
音讀 thè-sin/thuè-sin
釋義 代替別人的人。 一種迷信用品。把紙片剪成人形,在巫術中使用。 由竹片或紙做成的陪葬物。
序號136跳針
序號 136
詞目 跳針
音讀 thiàu-tsiam
釋義 唱片因受外力震動或唱盤本身故障,使唱針跳到另外一個音軌,而造成音樂重覆播放或出現間斷現象,稱為「跳針」。也比喻為說話語音不連貫,或前言不對後語。
序號137丑仔
序號 137
詞目 丑仔
音讀 thiú-á
釋義 滑稽的腳色。
序號138通鼓
序號 138
詞目 通鼓
音讀 thong-kóo
釋義 堂鼓。樂器名。長筒形,雙面皆有皮革,戲曲表演中常做為表現公堂或戰場的音效,帶有嚴肅、威重的氣氛。
序號139電影
序號 139
詞目 電影
音讀 tiān-iánn
釋義 把人物的動作、言語攝製成影片,利用強光映射在銀幕上,以供人觀賞的影戲。
序號140吊鬼仔
序號 140
詞目 吊鬼仔
音讀 tiàu-kuí-á
釋義 京胡。一種樂器。形狀像二胡而較小的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琴筒用竹做成,音色高昂、尖銳,主要用於京劇伴奏。
有253筆,第7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21 詩歌 si-kua 詩與歌曲的通稱。
122 四句聯 sì-kù-liân 說唱或戲曲中,以四句為一組的韻文,常以多組串連成篇,成為如同詩歌一般有押韻的唸白。
123 雙棚鬥 siang-pênn-tàu/siang-pînn-tàu 唱對臺戲。指兩個戲團在同時同地比高下,引申為兩個團體或兩個人在互相角力。
124 上尺工 siāng-tshe-kong 標示在工尺譜上的音階名。「上」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Do,「尺」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Re,「工」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Mi。
125 siau 以竹管製成的一種樂器,豎吹,正面有五孔,背面一孔,吹口在頂端。
126 新劇 sin-kio̍k 話劇。指近代東亞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所產生的戲劇,舞台劇表現形式之一,比其他戲劇形式更接近真實生活。
127 sing 活著。 出現。 計算一輩子的單位。 稱呼具有某種身份或職位的人。 傳統戲劇中的男性角色。 有生命的。
128 sing 音。 口頭上的。
129 相褒歌 sio-po-kua 以前臺灣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場合,互相酬唱應和的民間歌謠。歌詞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常逐句押韻,內容多表現男女之間相互歡愛的情緒。
130 小生 sió-sing 戲劇裡,飾演年輕男子的角色,包括文生和武生。
131 小旦 sió-tuànn 戲劇裡,飾演年輕貌美的女子的角色。
132 煞戲 suah-hì 劇終。戲劇終了。引申為一切事物的結束。
133 煞鼓 suah-kóo 劇終。戲劇終了。用以引申事情或活動結束。
134 陳三五娘 Tân-sann-Gōo-niû 民間傳說,也是歌仔戲著名戲目。泉州陳三在燈會中邂逅潮州黃五娘,一見鍾情,五娘以荔枝為信,陳三假扮磨鏡師,故意弄破寶鏡賣身黃家,但五娘已許婚給紈絝子弟林大,卻在丫鬟益春的協助下私奔,經過一番波折,二人終成眷屬。又名「荔鏡記」。
135 替身 thè-sin/thuè-sin 代替別人的人。 一種迷信用品。把紙片剪成人形,在巫術中使用。 由竹片或紙做成的陪葬物。
136 跳針 thiàu-tsiam 唱片因受外力震動或唱盤本身故障,使唱針跳到另外一個音軌,而造成音樂重覆播放或出現間斷現象,稱為「跳針」。也比喻為說話語音不連貫,或前言不對後語。
137 丑仔 thiú-á 滑稽的腳色。
138 通鼓 thong-kóo 堂鼓。樂器名。長筒形,雙面皆有皮革,戲曲表演中常做為表現公堂或戰場的音效,帶有嚴肅、威重的氣氛。
139 電影 tiān-iánn 把人物的動作、言語攝製成影片,利用強光映射在銀幕上,以供人觀賞的影戲。
140 吊鬼仔 tiàu-kuí-á 京胡。一種樂器。形狀像二胡而較小的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琴筒用竹做成,音色高昂、尖銳,主要用於京劇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