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飲料、煙酒
有910筆,第3頁
序號 | 41 |
---|---|
詞目 | 肉包 |
音讀 | bah-pau |
釋義 | 內包肉餡的包子。 |
序號 | 42 |
---|---|
詞目 | 肉皮 |
音讀 | bah-phuê/bah-phê |
釋義 | 特指豬皮。 |
序號 | 43 |
---|---|
詞目 | 肉餅 |
音讀 | bah-piánn |
釋義 | 包肉餡的餅。 |
序號 | 44 |
---|---|
詞目 | 肉脯 |
音讀 | bah-póo |
釋義 | 肉干。用肉類焙乾製造而成的片狀食品。 |
序號 | 45 |
---|---|
詞目 | 肉絲 |
音讀 | bah-si |
釋義 | 細絲狀的肉。 |
序號 | 46 |
---|---|
詞目 | 肉豉仔 |
音讀 | bah-sīnn-á |
釋義 | 絞肉、碎肉、肉醬。 |
序號 | 47 |
---|---|
詞目 | 肉燥 |
音讀 | bah-sò |
釋義 | 將五花肉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加入醬油熬煮,大都用來拌入麵或飯的食物。 |
序號 | 48 |
---|---|
詞目 | 肉燥飯 |
音讀 | bah-sò-pn̄g |
釋義 | 一種常見的小吃。將五花肉切成碎肉或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再倒入米酒、冰糖、醬油等佐料熬煮成淋料,將其淋在白飯上即是臺灣南部之「肉燥飯」。惟此小吃在臺灣中北部則慣稱為「滷肉飯」。 |
序號 | 49 |
---|---|
詞目 | 肉酥 |
音讀 | bah-soo |
釋義 | 肉鬆。用肉類焙乾製成的碎末狀乾而鬆的食品。 |
序號 | 50 |
---|---|
詞目 | 肉豆 |
音讀 | bah-tāu |
釋義 | 扁豆、沿籬豆、蛾眉豆。豆類。莢果扁平略弓曲,有紅、白兩種花系,可供食用。 |
序號 | 51 |
---|---|
詞目 | 肉粽 |
音讀 | bah-tsàng |
釋義 | 用竹葉或月桃葉等包裹糯米、肉、香菇等食料,然後蒸煮製成的食品,是端午節的節慶食品。 |
序號 | 52 |
---|---|
詞目 | 肉鯽仔 |
音讀 | bah-tsit-á |
釋義 |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
序號 | 53 |
---|---|
詞目 | 肉圓 |
音讀 | bah-uân |
釋義 | 一種臺灣地方小吃。以番薯粉做皮,內包肉或蝦、筍等餡料的食品,常見有蒸及炸兩種不同煮食方式。而「肉丸仔」(bah-uân-á) 是指用肉漿做的丸子。 |
序號 | 54 |
---|---|
詞目 | 肉丸仔 |
音讀 | bah-uân-á |
釋義 | 泛指所有用獸肉做成的丸子。 |
序號 | 55 |
---|---|
詞目 | 墨賊仔 |
音讀 | ba̍k-tsa̍t-á |
釋義 | 烏賊。 |
序號 | 56 |
---|---|
詞目 | 饅頭 |
音讀 | bán-thô |
釋義 | 一種用麵粉發酵蒸發的食品。此音讀疑似臺灣人學外省人叫賣時的聲調,不標準的結果。 |
序號 | 57 |
---|---|
詞目 | 馬鮫 |
音讀 | bé-ka |
釋義 | 土托魚、鰆魚。魚名。體長側扁,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身體側面約有五十至六十條褐色橫帶。分布很廣,臺灣盛產於西南沿海,尤其以臺南、高雄沿海及澎湖近海最多。是高級的食用魚類之一。 |
序號 | 58 |
---|---|
詞目 | 馬齒豆 |
音讀 | bé-khí-tāu |
釋義 | 蠶豆。豆類,莖粗大,偶數羽狀複葉,互生。春天開蝶形花,莢果為狹長橢圓形、稍扁平、肥厚、被細毛。種子橢圓形,可食用及入藥,莖葉可作綠肥。 |
序號 | 59 |
---|---|
詞目 | 馬頭 |
音讀 | bé-thâu |
釋義 | 魚名。身體呈現長紡錘狀,頭部下側截平,上面則是呈現圓錐形,因為形狀很像馬的頭,所以才稱為「馬頭魚」。 |
序號 | 60 |
---|---|
詞目 | 馬薺 |
音讀 | bé-tsî |
釋義 | 荸薺。根莖類。生於溼地或沼澤,地下莖呈球形,皮黑而厚,肉白,可供食用。 |
序號 | 詞目 | 音讀 | 釋義 |
---|---|---|---|
41 | 肉包 | bah-pau | 內包肉餡的包子。 |
42 | 肉皮 | bah-phuê/bah-phê | 特指豬皮。 |
43 | 肉餅 | bah-piánn | 包肉餡的餅。 |
44 | 肉脯 | bah-póo | 肉干。用肉類焙乾製造而成的片狀食品。 |
45 | 肉絲 | bah-si | 細絲狀的肉。 |
46 | 肉豉仔 | bah-sīnn-á | 絞肉、碎肉、肉醬。 |
47 | 肉燥 | bah-sò | 將五花肉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加入醬油熬煮,大都用來拌入麵或飯的食物。 |
48 | 肉燥飯 | bah-sò-pn̄g | 一種常見的小吃。將五花肉切成碎肉或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再倒入米酒、冰糖、醬油等佐料熬煮成淋料,將其淋在白飯上即是臺灣南部之「肉燥飯」。惟此小吃在臺灣中北部則慣稱為「滷肉飯」。 |
49 | 肉酥 | bah-soo | 肉鬆。用肉類焙乾製成的碎末狀乾而鬆的食品。 |
50 | 肉豆 | bah-tāu | 扁豆、沿籬豆、蛾眉豆。豆類。莢果扁平略弓曲,有紅、白兩種花系,可供食用。 |
51 | 肉粽 | bah-tsàng | 用竹葉或月桃葉等包裹糯米、肉、香菇等食料,然後蒸煮製成的食品,是端午節的節慶食品。 |
52 | 肉鯽仔 | bah-tsit-á |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
53 | 肉圓 | bah-uân | 一種臺灣地方小吃。以番薯粉做皮,內包肉或蝦、筍等餡料的食品,常見有蒸及炸兩種不同煮食方式。而「肉丸仔」(bah-uân-á) 是指用肉漿做的丸子。 |
54 | 肉丸仔 | bah-uân-á | 泛指所有用獸肉做成的丸子。 |
55 | 墨賊仔 | ba̍k-tsa̍t-á | 烏賊。 |
56 | 饅頭 | bán-thô | 一種用麵粉發酵蒸發的食品。此音讀疑似臺灣人學外省人叫賣時的聲調,不標準的結果。 |
57 | 馬鮫 | bé-ka | 土托魚、鰆魚。魚名。體長側扁,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身體側面約有五十至六十條褐色橫帶。分布很廣,臺灣盛產於西南沿海,尤其以臺南、高雄沿海及澎湖近海最多。是高級的食用魚類之一。 |
58 | 馬齒豆 | bé-khí-tāu | 蠶豆。豆類,莖粗大,偶數羽狀複葉,互生。春天開蝶形花,莢果為狹長橢圓形、稍扁平、肥厚、被細毛。種子橢圓形,可食用及入藥,莖葉可作綠肥。 |
59 | 馬頭 | bé-thâu | 魚名。身體呈現長紡錘狀,頭部下側截平,上面則是呈現圓錐形,因為形狀很像馬的頭,所以才稱為「馬頭魚」。 |
60 | 馬薺 | bé-tsî | 荸薺。根莖類。生於溼地或沼澤,地下莖呈球形,皮黑而厚,肉白,可供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