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肉粽
|
bah-tsàng
|
用竹葉或月桃葉等包裹糯米、肉、香菇等食料,然後蒸煮製成的食品,是端午節的節慶食品。
|
52
|
肉鯽仔
|
bah-tsit-á
|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
53
|
肉圓
|
bah-uân
|
一種臺灣地方小吃。以番薯粉做皮,內包肉或蝦、筍等餡料的食品,常見有蒸及炸兩種不同煮食方式。而「肉丸仔」(bah-uân-á) 是指用肉漿做的丸子。
|
54
|
肉丸仔
|
bah-uân-á
|
泛指所有用獸肉做成的丸子。
|
55
|
墨賊仔
|
ba̍k-tsa̍t-á
|
烏賊。
|
56
|
饅頭
|
bán-thô
|
一種用麵粉發酵蒸發的食品。此音讀疑似臺灣人學外省人叫賣時的聲調,不標準的結果。
|
57
|
馬鮫
|
bé-ka
|
土托魚、鰆魚。魚名。體長側扁,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身體側面約有五十至六十條褐色橫帶。分布很廣,臺灣盛產於西南沿海,尤其以臺南、高雄沿海及澎湖近海最多。是高級的食用魚類之一。
|
58
|
馬齒豆
|
bé-khí-tāu
|
蠶豆。豆類,莖粗大,偶數羽狀複葉,互生。春天開蝶形花,莢果為狹長橢圓形、稍扁平、肥厚、被細毛。種子橢圓形,可食用及入藥,莖葉可作綠肥。
|
59
|
馬頭
|
bé-thâu
|
魚名。身體呈現長紡錘狀,頭部下側截平,上面則是呈現圓錐形,因為形狀很像馬的頭,所以才稱為「馬頭魚」。
|
60
|
馬薺
|
bé-tsî
|
荸薺。根莖類。生於溼地或沼澤,地下莖呈球形,皮黑而厚,肉白,可供食用。
|
61
|
麥
|
be̍h
|
穀類。為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夏月開花結實,種子可以用來磨麵粉,製糖或者釀酒。
|
62
|
麥仔
|
be̍h-á
|
麥子。穀類。遍植於中國大陸北方,可分為大麥、小麥,夏季開花結穗。它可用來磨成麵粉,也可製糖和釀酒。
|
63
|
麥仔茶
|
be̍h-á-tê
|
麥茶。
|
64
|
麥仔酒
|
be̍h-á-tsiú
|
啤酒。以大麥為主要原料所釀製的酒,味道微苦,有泡沫和特殊的香味,是酒精含量較低的一種酒。
|
65
|
麥芽膏
|
be̍h-gê-ko
|
麥芽糖。由含澱粉酶的麥芽使澱粉水解而成,是一種金黃色,有黏性的糖品。
|
66
|
麥芽糖
|
be̍h-gê-thn̂g
|
由含澱粉酶的麥芽使澱粉水解而成的糖。
|
67
|
麥片
|
be̍h-phìnn
|
用燕麥或大麥製成的一種速食食品。
|
68
|
米
|
bí
|
去殼的稻穀。
細小成粒似米的東西。
指狀如米粒的果實、果肉。
計算長度的單位。
|
69
|
米仔麩
|
bí-á-hu
|
米麩、米麩粉。將米穀炒熟以後研磨成粉,可以加水調和食用,是常見的傳統食品。
|
70
|
米粉
|
bí-hún
|
一種食品。米加水磨成漿,再製成細條狀,曬乾後可以或炒或煮而食。
|
71
|
米粉炒
|
bí-hún-tshá
|
一種有名的臺式料理。把食材和調味料連同米粉,用油炒熟後做成。
|
72
|
米糠
|
bí-khng
|
米穀的表皮,分內外兩層,外殼為粗糠,內皮為米糠。
|
73
|
米糕
|
bí-ko
|
一種食品。由糯米加酒加料隔水煮成的飯。
|
74
|
米糕糜
|
bí-ko-muê/bí-ko-bê
|
糯米粥。是將糯米和桂圓、砂糖、紅棗等佐料一同蒸煮、炊燉後的粥品。具有補氣的效果,有時也作為立冬或冬至等節日的祭拜食品。
|
75
|
米粩
|
bí-láu
|
一種食品。先將芋頭粉加糯米粉蒸熟製作粿糕,再切條風乾,經油炸後塗上糖漿,外面再滾一層炒米花,便是外層香甜、裡面鬆脆的點心。
|
76
|
米奶
|
bí-ling/bí-ni
|
米漿。將炒熟的在來米和花生磨碎加水,調煮成飲品。
|
77
|
米糧
|
bí-niû
|
糧食、食糧。泛指一切的五穀雜糧。
|
78
|
米芳
|
bí-phang
|
爆米花。一種將米乾燒,使其膨大鬆散,然後加入糖漿使其黏合,再切成塊狀食用的傳統食品。
將生米蒸煮後脫水,再用油炸,然後搭配花生、芝麻、南瓜籽、海苔等食材,淋上熱糖漿製成。可用不同模具做成不同形狀。
|
79
|
米篩目
|
bí-thai-ba̍k
|
米苔目。一種臺灣傳統的米食,用等量的在來米和太白粉做成米胚,然後用壓、搓的方式做成條狀的食物,在一般的麵食攤上,經常可以看到。華語的說法是按閩南話音譯的方式來表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語叫「老鼠粉」。
|
80
|
米粟
|
bí-tshik
|
穀物。穀類作物的通稱。
|
81
|
米酒
|
bí-tsiú
|
用糯米或者是其他米釀製而成的酒。
|
82
|
米酒頭仔
|
bí-tsiú-thâu-á
|
米酒頭。用米類所釀造的酒,酒精濃度為百分之三十五,一般比米酒高,可以用來飲用或入藥。
|
83
|
米漿
|
bí-tsiunn
|
米加水磨成的漿液。
|
84
|
味素
|
bī-sòo
|
味精。用豆、麥等物做成的白色結晶狀的調味品。
|
85
|
味素粉
|
bī-sòo-hún
|
味精。
|
86
|
鮸魚
|
bián-hî/bián-hû
|
魚類。體延長側扁,頭中大,較尖突。冬春之際產量較高。肉質含脂量高,味鮮美,是相當受歡迎的食用魚。常可大量捕獲,是重要的經濟魚種。
|
87
|
敏豆
|
bín-tāu
|
四季豆。豆類。莖細長,纏繞於其他物體上,葉互生,夏開白色或粉紅色蝶形花。果實呈橢圓形,藏於肉質長筴中,有白色、褐色或黑色等不同顏色,豆莢及果實可供食用。
|
88
|
名產
|
bîng-sán
|
土產。某一地方具有代表性,能代表當地文化、物產的東西。
|
89
|
蜜
|
bi̍t
|
蜂蜜、花蜜、糖膏或是像蜂蜜一樣甜的東西。
像蜜汁一樣甘甜的、美好的。
用糖、蜜醃漬。
|
90
|
木瓜
|
bo̍k-kue
|
番木瓜。植物名,也稱為「木瓜」。番瓜木科番木瓜屬,草質小喬木。葉具長柄,掌狀分裂。全株有乳汁,雌雄異株,果實卵圓形或橢圓形,成熟後為黃色。供生食或製果汁,可入藥。
薔薇科木瓜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橢圓,花分紅白,梨果也稱為「木瓜」,橢圓形。原產於中國大陸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可食亦可供藥用。
|
91
|
木耳
|
bo̍k-ní
|
蕈菇類。生長在朽腐的樹幹上,成片狀,一邊黏在腐木上,表面向上突出,菌絲體生長後,生子實體,形狀長得像人的耳朵,徑大約一公寸,內面平滑,呈現暗褐色,外面有柔軟的短毛,呈淡褐色。可以供食用。
|
92
|
尾脽
|
bué-tsui/bé-tsui
|
禽鳥類的屁股。因位於脊椎骨的尾部而得名。
|
93
|
文旦
|
bûn-tàn
|
瓜果類。果實呈上小下大的洋梨形,果皮粗,呈淺綠色,果肉呈淡黃白色,白底透紅,紅色稍紅等幾種,柔軟多汁,氣味芳香。臺灣地區以麻豆文旦為最有名。
|
94
|
魩仔魚
|
but-á-hî/but-á-hû
|
可供食用的多種海中魚類的魚苗。
|
95
|
癮仙哥
|
giàn-sian-ko
|
指菸癮、酒癮或其他癮頭發作。
|
96
|
鵝
|
白
gô/giâ
|
常見家禽的一種。善划水,飛行能力差,肉可食,味美,亦可供觀賞。
|
97
|
牛
|
白
gû
|
哺乳動物。體形碩大,性情溫馴而力氣大,尾巴尖端有長毛,為草食性反芻類家畜。能供拉車、耕田,肉與乳皆可食用,而骨、皮、角等可做器具使用。臺灣有「水牛」(tsuí-gû)、「赤牛」(tshiah-gû)、「奶牛」(ling-gû)等品種。十二生肖排序第二的生肖。
姓氏。
|
98
|
牛角
|
gû-kak
|
牛的頭角。
|
99
|
牛腩
|
gû-lám
|
牛腹部近肋骨處的鬆軟肌肉。
|
100
|
牛𡳞脬檨
|
gû-lān-pha-suāinn
|
瓜果類。芒果的一種品名,大小及外形像牛的陰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