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海獸

有150筆,第4頁

序號61狗母鮻
序號 61
詞目 狗母鮻
音讀 káu-bó-so
釋義 長體蛇鯔、狗母梭。魚名,合齒魚科,活動於沿岸沙泥海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因肉質粗且多刺,常用來炒製魚鬆。
序號62狗𩸶仔
序號 62
詞目 狗𩸶仔
音讀 káu-gām-á
釋義 蝦虎魚。魚類。屬鱸魚的一種,為淡水魚,活動於淺水岩石間,因體輕,魚腹有吸盤可吸附在石頭上,以避免被激流沖走。
序號63九孔
序號 63
詞目 九孔
音讀 káu-kháng
釋義 貝類。貝葉為橢圓形,上面有九個上下的吸水孔,喜歡棲息在數公尺深的岩礁地形中。有野生採集和人工養殖兩種來源,可以做為海鮮食材,是臺灣東北角、東部海岸及澎湖縣等岩岸地區的著名水產養殖貝類。
序號64溪哥仔
序號 64
詞目 溪哥仔
音讀 khe-ko-á/khue-ko-á
釋義 溪哥、粗首。魚名。屬鯉科,體型約十五公分長,成雄魚身上有約十條的淺藍色條紋。分佈於臺灣各溪流中下游及湖泊,是臺灣特有的溪魚。
序號65闊腹
序號 65
詞目 闊腹
音讀 khuah-pak
釋義 魚類。臺灣馬加鰆,鯖科,體延長,側扁,中央脊長而高。背鰭前半部為黑色,後面為白色有黑緣。本島各地皆有產,以西部沿岸較多,是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
序號66旗魚
序號 66
詞目 旗魚
音讀 kî-hî/kî-hû
釋義 魚類。體長可達一丈餘,呈紡錘狀。嘴尖而細長,無鱗,背鰭大而似旗,故名為旗魚。好游泳於海水上層,每年春季向北洄游,秋季則向南遷徙。肉多刺少,高油質,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序號67寄生仔
序號 67
詞目 寄生仔
音讀 kià-senn-á/kià-sinn-á
釋義 寄居蟹或寄生蟲的專稱。
序號68鹹鰱魚
序號 68
詞目 鹹鰱魚
音讀 kiâm-liân-hî/kiâm-liân-hû
釋義 用鹽醃漬的鮭魚。鮭魚又稱「紅鰱魚」(âng-liân-hî)。
序號69金魚
序號 69
詞目 金魚
音讀 kim-hî/kim-hû
釋義 魚類。由鯽魚經過不斷的人工選種、配種、淘汰而成。特徵為凸眼、體形略呈圓球形,顏色鮮豔,鱗片有金光,鰭大,尾部分三分或四分,多作為觀賞用。
序號70鮕鮘
序號 70
詞目 鮕鮘
音讀 koo-tai
釋義 臺灣鱧魚、七星鱧。魚名。性兇猛且好吃,為肉食性魚類,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淡水魚。
序號71龜
序號 71
詞目
音讀 ku
釋義 爬蟲類動物。身體呈橢圓而扁,腹、背皆有硬殼,四肢短,頭、尾和四肢都可縮入殼中。行動遲緩,壽命長達百年之上。其肉可食,殼可入藥。 製作成龜形的糕品。
序號72鱖
序號 72
詞目
音讀 kuè/kè
釋義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序號73鱖魚
序號 73
詞目 鱖魚
音讀 kuè-hî/kè-hû
釋義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序號74蜊仔
序號 74
詞目 蜊仔
音讀 lâ-á
釋義 蜆。貝類。生長於河中有雙殼的生物,體形比蛤蜊小,外殼呈心形,表面有輪狀紋,肉質鮮美,可煮湯,也可以用醬油、鹽、蒜頭醃漬。
序號75螺仔
序號 75
詞目 螺仔
音讀 lê-á
釋義 螺類的通稱。
序號76鯉魚
序號 76
詞目 鯉魚
音讀 lí-hî/lí-hû
釋義 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序號77鯰魚
序號 77
詞目 鯰魚
音讀 liâm-hî/liâm-hû
釋義 魚類。頭扁大,無鱗,皮膚多黏液,胸鰭上的棘刺有毒。生長於湖泊池沼中,白晝棲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專吃小魚、貝類、蛙類等。
序號78鰱
序號 78
詞目
音讀 liân
釋義 魚名。身體側扁而高,鱗細,色灰白者稱為「白鰱」。色較黑者稱為「黑鰱」,因頭較大,亦稱為「大頭鰱」。均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棲息在淡水河川或湖泊中。是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之一。
序號79鰱魚
序號 79
詞目 鰱魚
音讀 liân-hî/liân-hû
釋義 白鰱、黑鰱。魚類,身體側扁,鱗細,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為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魚頭適合用來做沙鍋魚頭。
序號80龍蝦
序號 80
詞目 龍蝦
音讀 lîng-hê
釋義 動物名。節肢動物,以甲殼類、貝類等為食,棲息於近海。身長七、八寸至一尺許,體赤褐色,眼一對,觸角兩對。是餐廳高級的食用蝦類。
有150筆,第4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61 狗母鮻 káu-bó-so 長體蛇鯔、狗母梭。魚名,合齒魚科,活動於沿岸沙泥海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因肉質粗且多刺,常用來炒製魚鬆。
62 狗𩸶仔 káu-gām-á 蝦虎魚。魚類。屬鱸魚的一種,為淡水魚,活動於淺水岩石間,因體輕,魚腹有吸盤可吸附在石頭上,以避免被激流沖走。
63 九孔 káu-kháng 貝類。貝葉為橢圓形,上面有九個上下的吸水孔,喜歡棲息在數公尺深的岩礁地形中。有野生採集和人工養殖兩種來源,可以做為海鮮食材,是臺灣東北角、東部海岸及澎湖縣等岩岸地區的著名水產養殖貝類。
64 溪哥仔 khe-ko-á/khue-ko-á 溪哥、粗首。魚名。屬鯉科,體型約十五公分長,成雄魚身上有約十條的淺藍色條紋。分佈於臺灣各溪流中下游及湖泊,是臺灣特有的溪魚。
65 闊腹 khuah-pak 魚類。臺灣馬加鰆,鯖科,體延長,側扁,中央脊長而高。背鰭前半部為黑色,後面為白色有黑緣。本島各地皆有產,以西部沿岸較多,是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
66 旗魚 kî-hî/kî-hû 魚類。體長可達一丈餘,呈紡錘狀。嘴尖而細長,無鱗,背鰭大而似旗,故名為旗魚。好游泳於海水上層,每年春季向北洄游,秋季則向南遷徙。肉多刺少,高油質,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67 寄生仔 kià-senn-á/kià-sinn-á 寄居蟹或寄生蟲的專稱。
68 鹹鰱魚 kiâm-liân-hî/kiâm-liân-hû 用鹽醃漬的鮭魚。鮭魚又稱「紅鰱魚」(âng-liân-hî)。
69 金魚 kim-hî/kim-hû 魚類。由鯽魚經過不斷的人工選種、配種、淘汰而成。特徵為凸眼、體形略呈圓球形,顏色鮮豔,鱗片有金光,鰭大,尾部分三分或四分,多作為觀賞用。
70 鮕鮘 koo-tai 臺灣鱧魚、七星鱧。魚名。性兇猛且好吃,為肉食性魚類,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淡水魚。
71 ku 爬蟲類動物。身體呈橢圓而扁,腹、背皆有硬殼,四肢短,頭、尾和四肢都可縮入殼中。行動遲緩,壽命長達百年之上。其肉可食,殼可入藥。 製作成龜形的糕品。
72 kuè/kè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73 鱖魚 kuè-hî/kè-hû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74 蜊仔 lâ-á 蜆。貝類。生長於河中有雙殼的生物,體形比蛤蜊小,外殼呈心形,表面有輪狀紋,肉質鮮美,可煮湯,也可以用醬油、鹽、蒜頭醃漬。
75 螺仔 lê-á 螺類的通稱。
76 鯉魚 lí-hî/lí-hû 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77 鯰魚 liâm-hî/liâm-hû 魚類。頭扁大,無鱗,皮膚多黏液,胸鰭上的棘刺有毒。生長於湖泊池沼中,白晝棲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專吃小魚、貝類、蛙類等。
78 liân 魚名。身體側扁而高,鱗細,色灰白者稱為「白鰱」。色較黑者稱為「黑鰱」,因頭較大,亦稱為「大頭鰱」。均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棲息在淡水河川或湖泊中。是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之一。
79 鰱魚 liân-hî/liân-hû 白鰱、黑鰱。魚類,身體側扁,鱗細,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為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魚頭適合用來做沙鍋魚頭。
80 龍蝦 lîng-hê 動物名。節肢動物,以甲殼類、貝類等為食,棲息於近海。身長七、八寸至一尺許,體赤褐色,眼一對,觸角兩對。是餐廳高級的食用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