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海獸

有150筆,第2頁

序號101斑節蝦
序號 101
詞目 斑節蝦
音讀 pan-tsat-hê
釋義 甲殼類動物。蝦子的一種。身體上有黑褐色和白色斑點,尾鰭上有藍色和黃色條紋,肉質鮮美,蛋白質豐富。
序號102八卦
序號 102
詞目 八卦
音讀 pat-kuà
釋義 術數用語。易經中八個基本卦名的合稱。相傳為伏羲氏所作,由陽爻和陰爻組成。後來也用來指稱八角形物品。 椰子蟹。甲殼類動物。可以爬上椰子樹,用兩隻螯剝食椰肉,故命名為「椰子蟹」。又因為體型碩大,個性凶蠻,頭胸部如八卦圖紋,俗稱「八卦」。
序號103鮑魚
序號 103
詞目 鮑魚
音讀 pau-hî/pau-hû
釋義 黑鮑、石決明。軟體動物。外殼為橢圓形,肉為扁平形狀像耳朵,生活在淺海岩礁底,肉可食,外殼可入藥。
序號104白腹仔
序號 104
詞目 白腹仔
音讀 pe̍h-pak-á
釋義 臺灣馬加鰆。魚類。體型長而扁,魚腹部位呈銀白色,魚身長大約三十至四十公分左右,是一種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
序號105白鯧
序號 105
詞目 白鯧
音讀 pe̍h-tshiunn
釋義 白鯧魚。魚類。體為側扁橢圓形,上下頜有細齒,主鰓蓋骨有鋸齒緣,或光滑。有背鰭一枚,尾鰭深分叉。非純白色,背部為淡淡的青黑色,腹部色較淡。
序號106白帶魚
序號 106
詞目 白帶魚
音讀 pe̍h-tuà-hî/pe̍h-tuà-hû
釋義 魚類。體特長,兩側扁平,如同帶子,色銀白,無腹鰭。
序號107冇蟳
序號 107
詞目 冇蟳
音讀 phànn-tsîm
釋義 沒有蟹黃的蟳。
序號108反肚
序號 108
詞目 反肚
音讀 píng-tōo
釋義 肚皮朝天。魚死時都會翻白肚,所以多用來指魚死了。
序號109扁魚
序號 109
詞目 扁魚
音讀 pínn-hî/pínn-hû
釋義 比目魚、鰜鰈魚。魚名。體形側扁、不對稱像盤子。兩隻眼睛長在同一側,有眼的一側呈深褐色,無眼的一側為淡色,平臥在海底。口大,牙尖銳,背鰭前部有棘。分布於中國南海、東海南部以及紅海、印度洋等區域。 小魚乾。曬乾的小魚,魚片。
序號110斧頭櫼仔
序號 110
詞目 斧頭櫼仔
音讀 póo-thâu-tsinn-á
釋義 嵌進斧頭鐵框內的鐵楔子,將鐵塊與木柄套緊,使得斧頭牢靠不脫落。 一種海中的貝類。
序號111魬魚
序號 111
詞目 魬魚
音讀 puánn-hî/puánn-hû
釋義 魬鯛。體側扁呈卵圓形,腹部為銀色,背鰭上有三、四個延長成絲狀的棘,生活在大陸棚海域。為高經濟性食用魚,多以拖網捕獲。
序號112飛烏
序號 112
詞目 飛烏
音讀 pue-oo
釋義 飛魚、文鰩魚。魚類。身體長,呈現紡錘狀,背部為蒼黑色,腹部為白色。胸鰭很大,張開的時候看起來就像燕子的翅膀,能飛離水面數尺,蘭嶼為著名的產地。
序號113西刀舌
序號 113
詞目 西刀舌
音讀 sai-to-tsi̍h
釋義 紫貝、西施舌。貝類。狀似蛤蜊而較長,足突出,如人舌,肉鮮美可口。產於海岸沙中。
序號114三文魚
序號 114
詞目 三文魚
音讀 sam-bûn-hî/sam-bûn-hû
釋義 指鮭魚。過去常用來製成罐頭。借自英語salmon。
序號115三界娘仔
序號 115
詞目 三界娘仔
音讀 sam-kài-niû-á
釋義 將魚、食蚊魚。魚名。是臺灣瀕臨絕種魚類之一,類似大肚魚,大多生長在清水溝及稻田內,可以食用。
序號116虱目魚
序號 116
詞目 虱目魚
音讀 sat-ba̍k-hî/sat-ba̍k-hû
釋義 魚類。呈紡錘形,長約二十到三十公分,口小,尾鰭分叉,細刺多,善於跳躍。臺灣西南部較多,屏東地區叫「海草魚」(hái-tsháu-hî),是臺灣地區重要的食用魚,在街市上到處有賣虱目魚作為食材的各式食品,像虱目魚粥、虱目魚湯。
序號117四破
序號 117
詞目 四破
音讀 sì-phuà
釋義 藍圓鰺。魚類。屬鰺科,為臺灣常見海中迴游魚類,兩側尾端有明顯的硬鱗片,是很普遍的食用魚。
序號118鱔魚
序號 118
詞目 鱔魚
音讀 siān-hî/siān-hû
釋義 魚類。身體呈蛇形、圓柱狀,顏色褐黃,有深色斑點,表皮黏滑,沒有鱗片。鰭與鰓器官都已經退化,體內無鰾,是一種退化的魚。多分布在印度半島、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臺灣等地區,屬於淡水魚。
序號119小管仔
序號 119
詞目 小管仔
音讀 sió-kńg-á
釋義 軟體動物名。胴部呈圓錐形或長筒形,鰭較大,多位於後端。腕有十隻,有兩隻較長的觸腕,內有吸盤二行,觸腕穗吸盤四行。
序號120鯊魚
序號 120
詞目 鯊魚
音讀 sua-hî/sua-hû
釋義 魚類。身體為紡錘形,稍扁,胸、腹鰭大,尾鰭發達。生活在深海中,性凶猛,行動敏捷,經濟價值高。
序號121珊瑚
序號 121
詞目 珊瑚
音讀 suan-ôo
釋義 刺絲胞動物(腔腸動物)。生活在暖海中,由許多珊瑚蟲集結而成,呈樹枝狀,有白、紅、粉紅等色。經過加工後,可做成各類飾品。
序號122鱈魚
序號 122
詞目 鱈魚
音讀 suat-hî/suat-hû
釋義 常見食用魚。產於寒冷的深海,肉為雪白色,質細而嫩。清蒸、煎炸皆宜。
序號123𩸙
序號 123
詞目 𩸙
音讀 tāi
釋義 鯉魚。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序號124𩸙仔
序號 124
詞目 𩸙仔
音讀 tāi-á
釋義 鯉魚。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序號125豆腐鯊
序號 125
詞目 豆腐鯊
音讀 tāu-hū-sua
釋義 魚類。鯨鯊,體長在八到十五公尺之間,有時可達十八公尺,是現存最大型的海洋魚類。因肉質白而細嫩如豆腐,在臺灣稱之為「豆腐鯊」。
序號126蟶
序號 126
詞目
音讀 than
釋義 貝類。外殼窄長呈剃刀狀,斧足大而活躍,能在洞穴中迅速上下移動,生長於潮間帶的泥沙中。肉質與牡蠣相似,味美可食。
序號127䖳
序號 127
詞目
音讀 thē
釋義 水母。刺絲胞動物(腔腸動物)。身體呈現透明,上有如傘的頭蓋,其下有多隻觸角,品種繁多,常有劇毒,亦有可食者。可食者曬乾後製成「海蜇皮」,為口感爽脆富彈性的涼拌菜。
序號128塗龍
序號 128
詞目 塗龍
音讀 thôo-liông
釋義 土龍、蛇鰻。魚類。蛇鰻科,外觀如同鱸鰻,頭部較為方正,被認為是舒筋活骨的燉補食材,價格十分昂貴。
序號129塗虱
序號 129
詞目 塗虱
音讀 thôo-sat
釋義 小鯰魚。魚類。背鰭大且長,為溫水性魚類。因雌魚成長速度較雄魚快,體型也較大,肉質鮮美,所以具有養殖價值。
序號130塗魠
序號 130
詞目 塗魠
音讀 thôo-thoh
釋義 土托魚。魚類。身體扁長,牙齒銳利,為外洋或沿海性的大型掠食魚類。主產地為臺灣西南沿海。北部稱「疏齒」(se-khí)。著名的「塗魠魚羹」(thôo-thoh-hî kenn)就是以炸土托魚塊為主要材料,勾芡烹煮而成。
序號131竹蟶
序號 131
詞目 竹蟶
音讀 tik-than
釋義 貝類。蟶的一種。外型細長有如竹筒,所以稱為竹蟶。
序號132菜蟳
序號 132
詞目 菜蟳
音讀 tshài-tsîm
釋義 甲殼類動物。蟳類的一種,多肉。
序號133草蝦
序號 133
詞目 草蝦
音讀 tsháu-hê
釋義 草對蝦。甲殼類節肢動物。全身覆蓋土色及黑褐色條紋,尾扇為紅色,可食用。現多為人工養殖,是臺灣重要水產養殖對象之一。
序號134草魚
序號 134
詞目 草魚
音讀 tsháu-hî/tsháu-hû
釋義 魚名。一種可食用的淡水魚,身體近似圓筒形,青黃色,有側腺,吃水草維生。
序號135刺䲅
序號 135
詞目 刺䲅
音讀 tshì-kui
釋義 六斑刺河豚。魚類。全身除吻端和尾鰭外,密佈長棘,頭部的棘較身體上之棘為長,無毒,味道鮮美,是饕客喜歡品嚐的一種海鮮。
序號136赤鯮
序號 136
詞目 赤鯮
音讀 tshiah-tsang
釋義 魚類。腹部呈白色,體側扁而鮮紅,身體多處部位有黃色斑點或斑紋。身長約二十到二十五公分,遍布臺灣四周的海域,以小魚、小蝦及透抽等為食。是屬於較高級的魚類。
序號137蠘仔
序號 137
詞目 蠘仔
音讀 tshi̍h-á
釋義 梭子蟹。甲殼類動物。殼兩端尖,狀如梭子,螯較為細長,有鋸齒。棲息於海底,可食用,肉質鮮美。
序號138串仔
序號 138
詞目 串仔
音讀 tshǹg-á
釋義 鮪魚。魚名。一種常見的食用魚,屬於迴游性魚類,肉質鮮美,可製生魚片或魚罐頭。
序號139蟳
序號 139
詞目
音讀 tsîm
釋義 甲殼類動物。海水蟹的一種,螯較為細長,比起螃蟹更為珍貴。
序號140蟳仔
序號 140
詞目 蟳仔
音讀 tsîm-á
釋義 螃蟹。甲殼類動物,分成頭、胸、腹等三部位,有兩隻強而有力的大螯腳,腹面密被著軟毛,棲息於水草、泥沙的淺海海底或潛伏在石頭下。
序號141錢鰻
序號 141
詞目 錢鰻
音讀 tsînn-muâ
釋義 魚類。體形和一般鰻魚相似,色澤黑褐,體表佈滿類似古錢的小圓圈,因此稱為「錢鰻」。生長於海底礁石中,頭尖細,尾扁平,眼小口大,門牙微露,全身光滑,生性凶猛,以海中小生物為食。
序號142鯽
序號 142
詞目
音讀 tsit
釋義 魚類。身體側扁,頭部呈尖狀,背部隆起。產於淡水中,為常見的食用魚。
序號143鯽仔魚
序號 143
詞目 鯽仔魚
音讀 tsit-á-hî/tsit-á-hû
釋義 魚類。身體側扁,頭部呈尖狀,背部隆起。產於淡水中,為常見的食用魚。
序號144水母
序號 144
詞目 水母
音讀 tsuí-bó
釋義 刺絲胞動物(腔腸動物)。體色為膠質透明,形狀像傘蓋,浮游在海上,夜間能放出燐光。大型水母又叫做「海䖳」(hái-thē),可經人工脫水、處理後成為食材。
序號145鰮仔魚
序號 145
詞目 鰮仔魚
音讀 un-á-hî/un-á-hû
釋義 沙丁魚。魚名。下顎較上顎略長,背蒼腹白,肉質鮮美,多製為罐頭食品。
序號146蜊
序號 146
詞目
音讀
釋義 (單字不成詞者 ,無義項)
序號147海馬
序號 147
詞目 海馬
音讀 hái-bé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48魚群
序號 148
詞目 魚群
音讀 hî-kûn/hû-kûn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49魚類
序號 149
詞目 魚類
音讀 hî-luī/hû-luī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序號150吳郭魚
序號 150
詞目 吳郭魚
音讀 ngôo-kueh-hî/ngôo-kueh-hû
釋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有150筆,第2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01 斑節蝦 pan-tsat-hê 甲殼類動物。蝦子的一種。身體上有黑褐色和白色斑點,尾鰭上有藍色和黃色條紋,肉質鮮美,蛋白質豐富。
102 八卦 pat-kuà 術數用語。易經中八個基本卦名的合稱。相傳為伏羲氏所作,由陽爻和陰爻組成。後來也用來指稱八角形物品。 椰子蟹。甲殼類動物。可以爬上椰子樹,用兩隻螯剝食椰肉,故命名為「椰子蟹」。又因為體型碩大,個性凶蠻,頭胸部如八卦圖紋,俗稱「八卦」。
103 鮑魚 pau-hî/pau-hû 黑鮑、石決明。軟體動物。外殼為橢圓形,肉為扁平形狀像耳朵,生活在淺海岩礁底,肉可食,外殼可入藥。
104 白腹仔 pe̍h-pak-á 臺灣馬加鰆。魚類。體型長而扁,魚腹部位呈銀白色,魚身長大約三十至四十公分左右,是一種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
105 白鯧 pe̍h-tshiunn 白鯧魚。魚類。體為側扁橢圓形,上下頜有細齒,主鰓蓋骨有鋸齒緣,或光滑。有背鰭一枚,尾鰭深分叉。非純白色,背部為淡淡的青黑色,腹部色較淡。
106 白帶魚 pe̍h-tuà-hî/pe̍h-tuà-hû 魚類。體特長,兩側扁平,如同帶子,色銀白,無腹鰭。
107 冇蟳 phànn-tsîm 沒有蟹黃的蟳。
108 反肚 píng-tōo 肚皮朝天。魚死時都會翻白肚,所以多用來指魚死了。
109 扁魚 pínn-hî/pínn-hû 比目魚、鰜鰈魚。魚名。體形側扁、不對稱像盤子。兩隻眼睛長在同一側,有眼的一側呈深褐色,無眼的一側為淡色,平臥在海底。口大,牙尖銳,背鰭前部有棘。分布於中國南海、東海南部以及紅海、印度洋等區域。 小魚乾。曬乾的小魚,魚片。
110 斧頭櫼仔 póo-thâu-tsinn-á 嵌進斧頭鐵框內的鐵楔子,將鐵塊與木柄套緊,使得斧頭牢靠不脫落。 一種海中的貝類。
111 魬魚 puánn-hî/puánn-hû 魬鯛。體側扁呈卵圓形,腹部為銀色,背鰭上有三、四個延長成絲狀的棘,生活在大陸棚海域。為高經濟性食用魚,多以拖網捕獲。
112 飛烏 pue-oo 飛魚、文鰩魚。魚類。身體長,呈現紡錘狀,背部為蒼黑色,腹部為白色。胸鰭很大,張開的時候看起來就像燕子的翅膀,能飛離水面數尺,蘭嶼為著名的產地。
113 西刀舌 sai-to-tsi̍h 紫貝、西施舌。貝類。狀似蛤蜊而較長,足突出,如人舌,肉鮮美可口。產於海岸沙中。
114 三文魚 sam-bûn-hî/sam-bûn-hû 指鮭魚。過去常用來製成罐頭。借自英語salmon。
115 三界娘仔 sam-kài-niû-á 將魚、食蚊魚。魚名。是臺灣瀕臨絕種魚類之一,類似大肚魚,大多生長在清水溝及稻田內,可以食用。
116 虱目魚 sat-ba̍k-hî/sat-ba̍k-hû 魚類。呈紡錘形,長約二十到三十公分,口小,尾鰭分叉,細刺多,善於跳躍。臺灣西南部較多,屏東地區叫「海草魚」(hái-tsháu-hî),是臺灣地區重要的食用魚,在街市上到處有賣虱目魚作為食材的各式食品,像虱目魚粥、虱目魚湯。
117 四破 sì-phuà 藍圓鰺。魚類。屬鰺科,為臺灣常見海中迴游魚類,兩側尾端有明顯的硬鱗片,是很普遍的食用魚。
118 鱔魚 siān-hî/siān-hû 魚類。身體呈蛇形、圓柱狀,顏色褐黃,有深色斑點,表皮黏滑,沒有鱗片。鰭與鰓器官都已經退化,體內無鰾,是一種退化的魚。多分布在印度半島、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臺灣等地區,屬於淡水魚。
119 小管仔 sió-kńg-á 軟體動物名。胴部呈圓錐形或長筒形,鰭較大,多位於後端。腕有十隻,有兩隻較長的觸腕,內有吸盤二行,觸腕穗吸盤四行。
120 鯊魚 sua-hî/sua-hû 魚類。身體為紡錘形,稍扁,胸、腹鰭大,尾鰭發達。生活在深海中,性凶猛,行動敏捷,經濟價值高。
121 珊瑚 suan-ôo 刺絲胞動物(腔腸動物)。生活在暖海中,由許多珊瑚蟲集結而成,呈樹枝狀,有白、紅、粉紅等色。經過加工後,可做成各類飾品。
122 鱈魚 suat-hî/suat-hû 常見食用魚。產於寒冷的深海,肉為雪白色,質細而嫩。清蒸、煎炸皆宜。
123 𩸙 tāi 鯉魚。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124 𩸙仔 tāi-á 鯉魚。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125 豆腐鯊 tāu-hū-sua 魚類。鯨鯊,體長在八到十五公尺之間,有時可達十八公尺,是現存最大型的海洋魚類。因肉質白而細嫩如豆腐,在臺灣稱之為「豆腐鯊」。
126 than 貝類。外殼窄長呈剃刀狀,斧足大而活躍,能在洞穴中迅速上下移動,生長於潮間帶的泥沙中。肉質與牡蠣相似,味美可食。
127 thē 水母。刺絲胞動物(腔腸動物)。身體呈現透明,上有如傘的頭蓋,其下有多隻觸角,品種繁多,常有劇毒,亦有可食者。可食者曬乾後製成「海蜇皮」,為口感爽脆富彈性的涼拌菜。
128 塗龍 thôo-liông 土龍、蛇鰻。魚類。蛇鰻科,外觀如同鱸鰻,頭部較為方正,被認為是舒筋活骨的燉補食材,價格十分昂貴。
129 塗虱 thôo-sat 小鯰魚。魚類。背鰭大且長,為溫水性魚類。因雌魚成長速度較雄魚快,體型也較大,肉質鮮美,所以具有養殖價值。
130 塗魠 thôo-thoh 土托魚。魚類。身體扁長,牙齒銳利,為外洋或沿海性的大型掠食魚類。主產地為臺灣西南沿海。北部稱「疏齒」(se-khí)。著名的「塗魠魚羹」(thôo-thoh-hî kenn)就是以炸土托魚塊為主要材料,勾芡烹煮而成。
131 竹蟶 tik-than 貝類。蟶的一種。外型細長有如竹筒,所以稱為竹蟶。
132 菜蟳 tshài-tsîm 甲殼類動物。蟳類的一種,多肉。
133 草蝦 tsháu-hê 草對蝦。甲殼類節肢動物。全身覆蓋土色及黑褐色條紋,尾扇為紅色,可食用。現多為人工養殖,是臺灣重要水產養殖對象之一。
134 草魚 tsháu-hî/tsháu-hû 魚名。一種可食用的淡水魚,身體近似圓筒形,青黃色,有側腺,吃水草維生。
135 刺䲅 tshì-kui 六斑刺河豚。魚類。全身除吻端和尾鰭外,密佈長棘,頭部的棘較身體上之棘為長,無毒,味道鮮美,是饕客喜歡品嚐的一種海鮮。
136 赤鯮 tshiah-tsang 魚類。腹部呈白色,體側扁而鮮紅,身體多處部位有黃色斑點或斑紋。身長約二十到二十五公分,遍布臺灣四周的海域,以小魚、小蝦及透抽等為食。是屬於較高級的魚類。
137 蠘仔 tshi̍h-á 梭子蟹。甲殼類動物。殼兩端尖,狀如梭子,螯較為細長,有鋸齒。棲息於海底,可食用,肉質鮮美。
138 串仔 tshǹg-á 鮪魚。魚名。一種常見的食用魚,屬於迴游性魚類,肉質鮮美,可製生魚片或魚罐頭。
139 tsîm 甲殼類動物。海水蟹的一種,螯較為細長,比起螃蟹更為珍貴。
140 蟳仔 tsîm-á 螃蟹。甲殼類動物,分成頭、胸、腹等三部位,有兩隻強而有力的大螯腳,腹面密被著軟毛,棲息於水草、泥沙的淺海海底或潛伏在石頭下。
141 錢鰻 tsînn-muâ 魚類。體形和一般鰻魚相似,色澤黑褐,體表佈滿類似古錢的小圓圈,因此稱為「錢鰻」。生長於海底礁石中,頭尖細,尾扁平,眼小口大,門牙微露,全身光滑,生性凶猛,以海中小生物為食。
142 tsit 魚類。身體側扁,頭部呈尖狀,背部隆起。產於淡水中,為常見的食用魚。
143 鯽仔魚 tsit-á-hî/tsit-á-hû 魚類。身體側扁,頭部呈尖狀,背部隆起。產於淡水中,為常見的食用魚。
144 水母 tsuí-bó 刺絲胞動物(腔腸動物)。體色為膠質透明,形狀像傘蓋,浮游在海上,夜間能放出燐光。大型水母又叫做「海䖳」(hái-thē),可經人工脫水、處理後成為食材。
145 鰮仔魚 un-á-hî/un-á-hû 沙丁魚。魚名。下顎較上顎略長,背蒼腹白,肉質鮮美,多製為罐頭食品。
146 (單字不成詞者 ,無義項)
147 海馬 hái-bé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48 魚群 hî-kûn/hû-kûn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49 魚類 hî-luī/hû-luī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150 吳郭魚 ngôo-kueh-hî/ngôo-kueh-hû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