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會、民眾
有112筆,第3頁
| 序號 | 41 | 
|---|---|
| 詞目 | 君王 | 
| 音讀 | kun-ông | 
| 釋義 | 封建世襲體制下的王國,對統治者的尊稱。 | 
| 序號 | 42 | 
|---|---|
| 詞目 | 鄰 | 
| 音讀 | lîn | 
| 釋義 | 在附近的、旁邊的。 行政劃分的最小單位。 | 
| 序號 | 43 | 
|---|---|
| 詞目 | 領袖 | 
| 音讀 | líng-siù | 
| 釋義 | 本義指衣服的領子和袖子。後來用指國家或團體的領導人。 | 
| 序號 | 44 | 
|---|---|
| 詞目 | 王 | 
| 音讀 | ông | 
| 釋義 | 一個國家最高統治的人。 在同類之中最強、最好的。 姓氏。 象棋中的將帥。 | 
| 序號 | 45 | 
|---|---|
| 詞目 | 百姓 | 
| 音讀 | peh-sènn/peh-sìnn | 
| 釋義 | 指一般平民大眾。 | 
| 序號 | 46 | 
|---|---|
| 詞目 | 部落 | 
| 音讀 | pōo-lo̍k | 
| 釋義 | 人民聚居所形成的單位。通常指具有特定語言與文化的小規模聚落。 | 
| 序號 | 47 | 
|---|---|
| 詞目 | 西洋 | 
| 音讀 | Se-iûnn | 
| 釋義 | 對歐美各國的泛稱。 | 
| 序號 | 48 | 
|---|---|
| 詞目 | 西門町 | 
| 音讀 | Se-mn̂g-ting | 
| 釋義 | 地名。位於今臺北市中華路與寶慶路、成都路交叉口及其以西一帶。原為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區之一,仿自東京淺草區的道路設計,主要規劃為娛樂性商業活動的據點。時至今日仍為臺北地區重要的娛樂商圈。源自日語「西門町(せいもんちょう)」。 | 
| 序號 | 49 | 
|---|---|
| 詞目 | 世俗 | 
| 音讀 | sè-sio̍k | 
| 釋義 | 社會上流傳的風俗習慣。 世間、俗世。 | 
| 序號 | 50 | 
|---|---|
| 詞目 | 施政 | 
| 音讀 | si-tsìng | 
| 釋義 | 施行政務。 | 
| 序號 | 51 | 
|---|---|
| 詞目 | 社會 | 
| 音讀 | siā-huē | 
| 釋義 | 由人所形成的集合體。 某一階級或某些範圍的人所形成的集合體。其組合分子具有一定關係,依此關係,彼此合作以達到一定的目的。 | 
| 序號 | 52 | 
|---|---|
| 詞目 | 社頭 | 
| 音讀 | siā-thâu | 
| 釋義 | 村落。鄉民居住聚集的地方。原指平埔族聚落,謂之「番社」(huan-siā),今臺灣各地有許多以社為名的地名,如「東社」(tang-siā)、「西社」(sai-siā)、「社頭」(siā-thâu)、「社口」(siā-kháu)等,均與番社有關。 地名。在彰化縣境內,當地以蕭為大姓,所以當地有句諺語「社頭蕭了了」(Siā-thâu Siau--liáu-liáu),表示社頭姓蕭的很多。 | 
| 序號 | 53 | 
|---|---|
| 詞目 | 城 | 
| 音讀 | 白 siânn | 
| 釋義 | 城牆。 都市。指範圍大、人口多,為文化、政治、經濟的都市。相對於「鄉」(hiong)。 城池。 | 
| 序號 | 54 | 
|---|---|
| 詞目 | 聖旨 | 
| 音讀 | sìng-tsí | 
| 釋義 | 古代帝王所頒布的命令。 | 
| 序號 | 55 | 
|---|---|
| 詞目 | 城 | 
| 音讀 | 文 sîng | 
| 釋義 | 釋義參見【城】siânn 條。 | 
| 序號 | 56 | 
|---|---|
| 詞目 | 首領 | 
| 音讀 | siú-líng | 
| 釋義 | 領袖。 | 
| 序號 | 57 | 
|---|---|
| 詞目 | 宋 | 
| 音讀 | Sòng | 
| 釋義 | 朝代名。 姓氏。 國名。周朝位於約今河南省的國家。 | 
| 序號 | 58 | 
|---|---|
| 詞目 | 所 | 
| 音讀 | sóo | 
| 釋義 | 處所、場地。 機關單位。 指示代名詞。 | 
| 序號 | 59 | 
|---|---|
| 詞目 | 宣言 | 
| 音讀 | suan-giân | 
| 釋義 | 政府、政黨、其他團體或個人,用文書宣示對某件事的主張,稱為「宣言」。 | 
| 序號 | 60 | 
|---|---|
| 詞目 | 逐家 | 
| 音讀 | ta̍k-ke | 
| 釋義 | 大家。眾人。 | 
| 序號 | 詞目 | 音讀 | 釋義 | 
|---|---|---|---|
| 41 | 君王 | kun-ông | 封建世襲體制下的王國,對統治者的尊稱。 | 
| 42 | 鄰 | lîn | 在附近的、旁邊的。 行政劃分的最小單位。 | 
| 43 | 領袖 | líng-siù | 本義指衣服的領子和袖子。後來用指國家或團體的領導人。 | 
| 44 | 王 | ông | 一個國家最高統治的人。 在同類之中最強、最好的。 姓氏。 象棋中的將帥。 | 
| 45 | 百姓 | peh-sènn/peh-sìnn | 指一般平民大眾。 | 
| 46 | 部落 | pōo-lo̍k | 人民聚居所形成的單位。通常指具有特定語言與文化的小規模聚落。 | 
| 47 | 西洋 | Se-iûnn | 對歐美各國的泛稱。 | 
| 48 | 西門町 | Se-mn̂g-ting | 地名。位於今臺北市中華路與寶慶路、成都路交叉口及其以西一帶。原為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區之一,仿自東京淺草區的道路設計,主要規劃為娛樂性商業活動的據點。時至今日仍為臺北地區重要的娛樂商圈。源自日語「西門町(せいもんちょう)」。 | 
| 49 | 世俗 | sè-sio̍k | 社會上流傳的風俗習慣。 世間、俗世。 | 
| 50 | 施政 | si-tsìng | 施行政務。 | 
| 51 | 社會 | siā-huē | 由人所形成的集合體。 某一階級或某些範圍的人所形成的集合體。其組合分子具有一定關係,依此關係,彼此合作以達到一定的目的。 | 
| 52 | 社頭 | siā-thâu | 村落。鄉民居住聚集的地方。原指平埔族聚落,謂之「番社」(huan-siā),今臺灣各地有許多以社為名的地名,如「東社」(tang-siā)、「西社」(sai-siā)、「社頭」(siā-thâu)、「社口」(siā-kháu)等,均與番社有關。 地名。在彰化縣境內,當地以蕭為大姓,所以當地有句諺語「社頭蕭了了」(Siā-thâu Siau--liáu-liáu),表示社頭姓蕭的很多。 | 
| 53 | 城 | 白 siânn | 城牆。 都市。指範圍大、人口多,為文化、政治、經濟的都市。相對於「鄉」(hiong)。 城池。 | 
| 54 | 聖旨 | sìng-tsí | 古代帝王所頒布的命令。 | 
| 55 | 城 | 文 sîng | 釋義參見【城】siânn 條。 | 
| 56 | 首領 | siú-líng | 領袖。 | 
| 57 | 宋 | Sòng | 朝代名。 姓氏。 國名。周朝位於約今河南省的國家。 | 
| 58 | 所 | sóo | 處所、場地。 機關單位。 指示代名詞。 | 
| 59 | 宣言 | suan-giân | 政府、政黨、其他團體或個人,用文書宣示對某件事的主張,稱為「宣言」。 | 
| 60 | 逐家 | ta̍k-ke | 大家。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