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海獸

有150筆,第1頁

序號1紅目鰱
序號 1
詞目 紅目鰱
音讀 âng-ba̍k-liân
釋義 大眼鯛。魚類。魚身呈卵圓形,紅色,體側扁、眼大。腹鰭特大,背鰭、臀鰭後端尖突。多棲息在一百至四百公尺深水域的海底,以小蝦、魚等為食,為臺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在烹調前,通常會把皮剝掉,所以又叫「剝皮魚」。
序號2紅尾冬
序號 2
詞目 紅尾冬
音讀 âng-bué-tang/âng-bé-tang
釋義 烏面赤尾冬。魚類。體長側扁,呈橢圓形,全身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頭端尖細,眼大。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域。
序號3紅魽
序號 3
詞目 紅魽
音讀 âng-kam
釋義 魚類。為新興養殖魚種,體長可達一百五十公分,肉質堅實鮮美,極富油脂,為各類生魚片中之極品,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序號4紅鰱魚
序號 4
詞目 紅鰱魚
音讀 âng-liân-hî/âng-liân-hû
釋義 鮭魚。魚類。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成熟時會自海洋返回淡水河川生殖,幼魚孵化後,再進入海洋,是著名的洄游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也常用來醃製成「鹹鰱魚」。
序號5紅蟳
序號 5
詞目 紅蟳
音讀 âng-tsîm
釋義 甲殼類動物。指青蟹中有卵的母蟳,經過烹調之後,顏色會變成紅色,所以稱為紅蟳,一般民間多視為補品。
序號6肉魚仔
序號 6
詞目 肉魚仔
音讀 bah-hî-á/bah-hû-á
釋義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序號7肉鯽仔
序號 7
詞目 肉鯽仔
音讀 bah-tsit-á
釋義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序號8墨斗
序號 8
詞目 墨斗
音讀 ba̍k-táu
釋義 木匠用來打直線的器具。從墨斗中拉出墨線,放在木材上,兩頭固定繃緊,提起墨繩趁著彈力就打上了黑線。 有的地區用來指稱一種海中生物,也就是「墨魚」。
序號9墨賊仔
序號 9
詞目 墨賊仔
音讀 ba̍k-tsa̍t-á
釋義 烏賊。
序號10馬鮫
序號 10
詞目 馬鮫
音讀 bé-ka
釋義 土托魚、鰆魚。魚名。體長側扁,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身體側面約有五十至六十條褐色橫帶。分布很廣,臺灣盛產於西南沿海,尤其以臺南、高雄沿海及澎湖近海最多。是高級的食用魚類之一。
序號11馬頭
序號 11
詞目 馬頭
音讀 bé-thâu
釋義 魚名。身體呈現長紡錘狀,頭部下側截平,上面則是呈現圓錐形,因為形狀很像馬的頭,所以才稱為「馬頭魚」。
序號12鮸魚
序號 12
詞目 鮸魚
音讀 bián-hî/bián-hû
釋義 魚類。體延長側扁,頭中大,較尖突。冬春之際產量較高。肉質含脂量高,味鮮美,是相當受歡迎的食用魚。常可大量捕獲,是重要的經濟魚種。
序號13魩仔魚
序號 13
詞目 魩仔魚
音讀 but-á-hî/but-á-hû
釋義 可供食用的多種海中魚類的魚苗。
序號14蟯
序號 14
詞目
音讀 giô
釋義 文蛤。貝類。殼略呈三角形,大的長二、三寸,殼表彩色或暗褐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肉味鮮美,極富營養。 借指女性生殖器。
序號15蟯仔
序號 15
詞目 蟯仔
音讀 giô-á
釋義 文蛤。甲殼類動物。殼略呈三角形,有暗褐、灰白或彩色。生活在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
序號16蟯桮
序號 16
詞目 蟯桮
音讀 giô-pue
釋義 大的蚌殼。也用來比喻女性的生殖器官。
序號17海翁
序號 17
詞目 海翁
音讀 hái-ang
釋義 鯨魚。哺乳類動物,外形像魚,但用肺呼吸,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生活在海洋,胎生,鼻孔在頭頂上,所以常露出水面呼吸。
序號18海和尚
序號 18
詞目 海和尚
音讀 hái-huê-siūnn
釋義 短趾和尚蟹,又名兵蟹、海珍珠。其頭胸為圓形,像剃光的和尚頭,所以又稱「海和尚」。牠們大批棲息於灘地,退潮時會成群至水邊覓食,如行軍一般,故又有「兵蟹」之稱。
序號19海虼蚻
序號 19
詞目 海虼蚻
音讀 hái-ka-tsua̍h
釋義 甲殼類動物。身體上下扁平,長約二到四公分,有七對附肢,屬甲殼動物等腳目,大多成群在海邊的礫石縫隙間活動,也可爬入水中避敵,以吃食各種藻類碎片和有機垃圾為生。 指專門對法拍屋進行非法圍標的投機份子。 從事海上走私犯罪活動的人。
序號20海狗
序號 20
詞目 海狗
音讀 hái-káu
釋義 哺乳動物。生活在海洋中,能在陸地上爬行。脣薄有鬚,眼大耳小,軀體圓長,四肢為鰭狀,有蹼,背黑褐色,腹白。
序號21海瓜子
序號 21
詞目 海瓜子
音讀 hái-kue-tsí
釋義 小眼花簾蛤。貝類。殼呈卵圓形,殼內為白色,外殼顏色變化多,有深灰色、黃褐色等。多棲息臺灣西部的淺海砂泥底。可加九層塔等香料熱炒,或加薑絲煮湯。
序號22海鱺仔
序號 22
詞目 海鱺仔
音讀 hái-lē-á
釋義 海鱺。魚類。分布於溫帶海域,喜棲息於河口、沙灘、深海、岩石海岸等地,主要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經濟價值高,肉質鮮美,適合各種烹調法。
序號23海綿
序號 23
詞目 海綿
音讀 hái-mî
釋義 動物名。為多細胞動物中最原始的一種,常見於淺海海域,呈褐色、紅色、綠色等。 一種以橡膠或塑料製成的多孔化學成品,吸水力強,彈性佳。
序號24海鰻
序號 24
詞目 海鰻
音讀 hái-muâ
釋義 魚類。無鱗,體形像蛇,具有大口和銳利的牙齒,以攝食其他魚類為生。
序號25海豹
序號 25
詞目 海豹
音讀 hái-pà
釋義 哺乳動物。生長在溫帶和寒帶的湖海中,毛皮蒼黑而有光,四肢短而扁平,趾間有蹼。
序號26海產
序號 26
詞目 海產
音讀 hái-sán
釋義 指從海中捕獲可供食用的生物。如魚、蝦、蟹或海草、海藻類等。
序號27海參
序號 27
詞目 海參
音讀 hái-sim
釋義 棘皮動物。長五、六寸,色黑,多肉刺,圓柱形,體柔軟,可食用,是名貴的菜餚原料。
序號28海獺
序號 28
詞目 海獺
音讀 hái-thuah
釋義 哺乳動物。身長大約有三尺多,頭形小,身體肥胖;有褐色柔密的皮毛,極貴重,產於北太平洋海岸。
序號29海豬
序號 29
詞目 海豬
音讀 hái-ti/hái-tu
釋義 海豚。哺乳類動物,身長約二公尺,頭小、嘴尖,鼻孔長在頭頂上,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前肢呈鰭狀,可用來保持平衡。牠能學習複雜的動作,並有很好的記憶力,是相當聰明的動物。
序號30海蛇
序號 30
詞目 海蛇
音讀 hái-tsuâ
釋義 海蛇科動物的統稱,生長在海中,體長大約有三、四尺。
序號31蚶
序號 31
詞目
音讀 ham
釋義 貝類。肉可以食用。生活在淺海泥沙中,可以人工養殖。 用來稱呼像貝扇形狀,並且可以開合的東西,尤其是指眼皮部分。
序號32蚶仔
序號 32
詞目 蚶仔
音讀 ham-á
釋義 蛤蜊、文蛤。雙殼貝類。殼外觀略呈三角形,殼表為彩色、褐色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可以人工養殖,為常見食材。
序號33魴魚
序號 33
詞目 魴魚
音讀 hang-hî/hang-hû
釋義 魟魚。魚類。身體扁平,略呈圓形或菱形,尾部細長呈鞭狀,有毒,被刺中會疼痛。喜歡棲息在泥砂底層的海域。澎湖諺語「一魴、二虎、三沙門、四板午……」(it hang, jī hóo, sann sua-mn̂g, sì pán-ngóo……),意思是凡是被這幾種魚刺到,都會令人吃不消,而排名第一的就是「魴魚」。
序號34鱟
序號 34
詞目
音讀 hāu
釋義 甲殼類動物。頭胸部的甲殼略呈馬蹄形,腹部的甲殼呈六角形,尾部呈劍狀,生活在海底。
序號35蝦
序號 35
詞目
音讀
釋義 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序號36蝦仔
序號 36
詞目 蝦仔
音讀 hê-á
釋義 蝦。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序號37蝦猴
序號 37
詞目 蝦猴
音讀 hê-kâu
釋義 蝦蛄。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目前臺灣只有鹿港地區有人專門抓來煮熟販售。一般都用鹽漬處理,所以味道十分鹹,鹿港地區就流行一句諺語:「一隻蝦猴配三碗糜。」(Tsi̍t tsiah hê-kâu phèr sann uánn bêr.)
序號38蝦蛄
序號 38
詞目 蝦蛄
音讀 hê-koo
釋義 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
序號39蝦蛄擗仔
序號 39
詞目 蝦蛄擗仔
音讀 hê-koo-phia̍k-á
釋義 九齒扇蝦、琵琶蝦。甲殼類。身體極扁平,頭胸甲具鰓脊,頸部缺刻深,眼窩位於頭胸甲前緣,身體呈淡黃褐色,體長最多可達十九公分,肉頗味美。臺灣沿岸均有產。
序號40魚
序號 40
詞目
音讀 hî/hû
釋義 水生脊椎動物的總稱。冷血、卵生,有鰭、鱗,用鰓呼吸。
序號41魚栽
序號 41
詞目 魚栽
音讀 hî-tsai/hû-tsai
釋義 魚苗。剛由魚卵孵化成的雛魚。
序號42魚鮮
序號 42
詞目 魚鮮
音讀 hî-tshinn/hû-tshinn
釋義 魚貨的總稱。
序號43魚臊
序號 43
詞目 魚臊
音讀 hî-tsho/hû-tsho
釋義 魚蝦等水產食物的總稱。
序號44魚子
序號 44
詞目 魚子
音讀 hî-tsí/hû-tsí
釋義 魚卵。特別用來指稱烏魚的卵。
序號45鰗鰡
序號 45
詞目 鰗鰡
音讀 hôo-liu
釋義 泥鰍。溫帶淡水魚類。體形圓長,腹部扁平,背部蒼黑色,腹部淡褐色或灰黃色,用腸管吸氣,肛門排氣。全身無鱗片,黏滑難捉。
序號46花枝
序號 46
詞目 花枝
音讀 hue-ki
釋義 花的梗柄。 墨魚、烏賊。軟體動物,十隻腳,具有墨囊,在遇到敵人時,會噴出墨汁而逃跑。以貝類、甲殼類為食,是重要的經濟海產物。
序號47花身仔
序號 47
詞目 花身仔
音讀 hue-sin-á
釋義 花身雞魚、斑午魚。魚類。外型特徵為背鰭硬棘及軟條間有深刻,背鰭棘部有一大型黑斑,尾鰭上下有斜走之黑色條紋,體側有三條成弓狀之黑色縱帶,為本省沿岸漁業中重要經濟魚種之一。
序號48花鮡
序號 48
詞目 花鮡
音讀 hue-thiâu
釋義 魚名。彈塗魚的一種,身體長而且側扁,全身暗褐色,有黑色小點。生活在淺海和河口附近,常藉著胸鰭和身體的彈力跳躍和爬行。
序號49血蚶
序號 49
詞目 血蚶
音讀 hueh-ham/huih-ham
釋義 貝類。為臺灣重要高價食用貝類之一。蚶血鮮紅,肉味可口,自古即被視為滋補佳品。
序號50粉蟯
序號 50
詞目 粉蟯
音讀 hún-giô
釋義 文蛤。一種雙殼貝類,殼略呈三角形,大的長二、三寸,殼表彩色或暗褐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肉味鮮美,極富營養。其殼可以研磨為蛤粉,也可入藥。有的地區會把「粉蟯」當成「女性生殖器」的替代語。
有150筆,第1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 紅目鰱 âng-ba̍k-liân 大眼鯛。魚類。魚身呈卵圓形,紅色,體側扁、眼大。腹鰭特大,背鰭、臀鰭後端尖突。多棲息在一百至四百公尺深水域的海底,以小蝦、魚等為食,為臺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在烹調前,通常會把皮剝掉,所以又叫「剝皮魚」。
2 紅尾冬 âng-bué-tang/âng-bé-tang 烏面赤尾冬。魚類。體長側扁,呈橢圓形,全身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頭端尖細,眼大。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域。
3 紅魽 âng-kam 魚類。為新興養殖魚種,體長可達一百五十公分,肉質堅實鮮美,極富油脂,為各類生魚片中之極品,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4 紅鰱魚 âng-liân-hî/âng-liân-hû 鮭魚。魚類。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成熟時會自海洋返回淡水河川生殖,幼魚孵化後,再進入海洋,是著名的洄游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也常用來醃製成「鹹鰱魚」。
5 紅蟳 âng-tsîm 甲殼類動物。指青蟹中有卵的母蟳,經過烹調之後,顏色會變成紅色,所以稱為紅蟳,一般民間多視為補品。
6 肉魚仔 bah-hî-á/bah-hû-á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7 肉鯽仔 bah-tsit-á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8 墨斗 ba̍k-táu 木匠用來打直線的器具。從墨斗中拉出墨線,放在木材上,兩頭固定繃緊,提起墨繩趁著彈力就打上了黑線。 有的地區用來指稱一種海中生物,也就是「墨魚」。
9 墨賊仔 ba̍k-tsa̍t-á 烏賊。
10 馬鮫 bé-ka 土托魚、鰆魚。魚名。體長側扁,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身體側面約有五十至六十條褐色橫帶。分布很廣,臺灣盛產於西南沿海,尤其以臺南、高雄沿海及澎湖近海最多。是高級的食用魚類之一。
11 馬頭 bé-thâu 魚名。身體呈現長紡錘狀,頭部下側截平,上面則是呈現圓錐形,因為形狀很像馬的頭,所以才稱為「馬頭魚」。
12 鮸魚 bián-hî/bián-hû 魚類。體延長側扁,頭中大,較尖突。冬春之際產量較高。肉質含脂量高,味鮮美,是相當受歡迎的食用魚。常可大量捕獲,是重要的經濟魚種。
13 魩仔魚 but-á-hî/but-á-hû 可供食用的多種海中魚類的魚苗。
14 giô 文蛤。貝類。殼略呈三角形,大的長二、三寸,殼表彩色或暗褐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肉味鮮美,極富營養。 借指女性生殖器。
15 蟯仔 giô-á 文蛤。甲殼類動物。殼略呈三角形,有暗褐、灰白或彩色。生活在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
16 蟯桮 giô-pue 大的蚌殼。也用來比喻女性的生殖器官。
17 海翁 hái-ang 鯨魚。哺乳類動物,外形像魚,但用肺呼吸,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生活在海洋,胎生,鼻孔在頭頂上,所以常露出水面呼吸。
18 海和尚 hái-huê-siūnn 短趾和尚蟹,又名兵蟹、海珍珠。其頭胸為圓形,像剃光的和尚頭,所以又稱「海和尚」。牠們大批棲息於灘地,退潮時會成群至水邊覓食,如行軍一般,故又有「兵蟹」之稱。
19 海虼蚻 hái-ka-tsua̍h 甲殼類動物。身體上下扁平,長約二到四公分,有七對附肢,屬甲殼動物等腳目,大多成群在海邊的礫石縫隙間活動,也可爬入水中避敵,以吃食各種藻類碎片和有機垃圾為生。 指專門對法拍屋進行非法圍標的投機份子。 從事海上走私犯罪活動的人。
20 海狗 hái-káu 哺乳動物。生活在海洋中,能在陸地上爬行。脣薄有鬚,眼大耳小,軀體圓長,四肢為鰭狀,有蹼,背黑褐色,腹白。
21 海瓜子 hái-kue-tsí 小眼花簾蛤。貝類。殼呈卵圓形,殼內為白色,外殼顏色變化多,有深灰色、黃褐色等。多棲息臺灣西部的淺海砂泥底。可加九層塔等香料熱炒,或加薑絲煮湯。
22 海鱺仔 hái-lē-á 海鱺。魚類。分布於溫帶海域,喜棲息於河口、沙灘、深海、岩石海岸等地,主要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經濟價值高,肉質鮮美,適合各種烹調法。
23 海綿 hái-mî 動物名。為多細胞動物中最原始的一種,常見於淺海海域,呈褐色、紅色、綠色等。 一種以橡膠或塑料製成的多孔化學成品,吸水力強,彈性佳。
24 海鰻 hái-muâ 魚類。無鱗,體形像蛇,具有大口和銳利的牙齒,以攝食其他魚類為生。
25 海豹 hái-pà 哺乳動物。生長在溫帶和寒帶的湖海中,毛皮蒼黑而有光,四肢短而扁平,趾間有蹼。
26 海產 hái-sán 指從海中捕獲可供食用的生物。如魚、蝦、蟹或海草、海藻類等。
27 海參 hái-sim 棘皮動物。長五、六寸,色黑,多肉刺,圓柱形,體柔軟,可食用,是名貴的菜餚原料。
28 海獺 hái-thuah 哺乳動物。身長大約有三尺多,頭形小,身體肥胖;有褐色柔密的皮毛,極貴重,產於北太平洋海岸。
29 海豬 hái-ti/hái-tu 海豚。哺乳類動物,身長約二公尺,頭小、嘴尖,鼻孔長在頭頂上,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前肢呈鰭狀,可用來保持平衡。牠能學習複雜的動作,並有很好的記憶力,是相當聰明的動物。
30 海蛇 hái-tsuâ 海蛇科動物的統稱,生長在海中,體長大約有三、四尺。
31 ham 貝類。肉可以食用。生活在淺海泥沙中,可以人工養殖。 用來稱呼像貝扇形狀,並且可以開合的東西,尤其是指眼皮部分。
32 蚶仔 ham-á 蛤蜊、文蛤。雙殼貝類。殼外觀略呈三角形,殼表為彩色、褐色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可以人工養殖,為常見食材。
33 魴魚 hang-hî/hang-hû 魟魚。魚類。身體扁平,略呈圓形或菱形,尾部細長呈鞭狀,有毒,被刺中會疼痛。喜歡棲息在泥砂底層的海域。澎湖諺語「一魴、二虎、三沙門、四板午……」(it hang, jī hóo, sann sua-mn̂g, sì pán-ngóo……),意思是凡是被這幾種魚刺到,都會令人吃不消,而排名第一的就是「魴魚」。
34 hāu 甲殼類動物。頭胸部的甲殼略呈馬蹄形,腹部的甲殼呈六角形,尾部呈劍狀,生活在海底。
35 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36 蝦仔 hê-á 蝦。節肢動物。長尾,分頭、胸、腹三部,頭部有長短兩對觸鬚,胸部有步腳五對,腹部狹長分為數個環節,每一環節有橈腳一對,供游泳之用。為蝦類動物的總稱。
37 蝦猴 hê-kâu 蝦蛄。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目前臺灣只有鹿港地區有人專門抓來煮熟販售。一般都用鹽漬處理,所以味道十分鹹,鹿港地區就流行一句諺語:「一隻蝦猴配三碗糜。」(Tsi̍t tsiah hê-kâu phèr sann uánn bêr.)
38 蝦蛄 hê-koo 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
39 蝦蛄擗仔 hê-koo-phia̍k-á 九齒扇蝦、琵琶蝦。甲殼類。身體極扁平,頭胸甲具鰓脊,頸部缺刻深,眼窩位於頭胸甲前緣,身體呈淡黃褐色,體長最多可達十九公分,肉頗味美。臺灣沿岸均有產。
40 hî/hû 水生脊椎動物的總稱。冷血、卵生,有鰭、鱗,用鰓呼吸。
41 魚栽 hî-tsai/hû-tsai 魚苗。剛由魚卵孵化成的雛魚。
42 魚鮮 hî-tshinn/hû-tshinn 魚貨的總稱。
43 魚臊 hî-tsho/hû-tsho 魚蝦等水產食物的總稱。
44 魚子 hî-tsí/hû-tsí 魚卵。特別用來指稱烏魚的卵。
45 鰗鰡 hôo-liu 泥鰍。溫帶淡水魚類。體形圓長,腹部扁平,背部蒼黑色,腹部淡褐色或灰黃色,用腸管吸氣,肛門排氣。全身無鱗片,黏滑難捉。
46 花枝 hue-ki 花的梗柄。 墨魚、烏賊。軟體動物,十隻腳,具有墨囊,在遇到敵人時,會噴出墨汁而逃跑。以貝類、甲殼類為食,是重要的經濟海產物。
47 花身仔 hue-sin-á 花身雞魚、斑午魚。魚類。外型特徵為背鰭硬棘及軟條間有深刻,背鰭棘部有一大型黑斑,尾鰭上下有斜走之黑色條紋,體側有三條成弓狀之黑色縱帶,為本省沿岸漁業中重要經濟魚種之一。
48 花鮡 hue-thiâu 魚名。彈塗魚的一種,身體長而且側扁,全身暗褐色,有黑色小點。生活在淺海和河口附近,常藉著胸鰭和身體的彈力跳躍和爬行。
49 血蚶 hueh-ham/huih-ham 貝類。為臺灣重要高價食用貝類之一。蚶血鮮紅,肉味可口,自古即被視為滋補佳品。
50 粉蟯 hún-giô 文蛤。一種雙殼貝類,殼略呈三角形,大的長二、三寸,殼表彩色或暗褐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肉味鮮美,極富營養。其殼可以研磨為蛤粉,也可入藥。有的地區會把「粉蟯」當成「女性生殖器」的替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