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紅目鰱
|
âng-ba̍k-liân
|
大眼鯛。魚類。魚身呈卵圓形,紅色,體側扁、眼大。腹鰭特大,背鰭、臀鰭後端尖突。多棲息在一百至四百公尺深水域的海底,以小蝦、魚等為食,為臺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在烹調前,通常會把皮剝掉,所以又叫「剝皮魚」。
|
2
|
紅尾冬
|
âng-bué-tang/âng-bé-tang
|
烏面赤尾冬。魚類。體長側扁,呈橢圓形,全身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頭端尖細,眼大。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域。
|
3
|
紅魽
|
âng-kam
|
魚類。為新興養殖魚種,體長可達一百五十公分,肉質堅實鮮美,極富油脂,為各類生魚片中之極品,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
4
|
紅鰱魚
|
âng-liân-hî/âng-liân-hû
|
鮭魚。魚類。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成熟時會自海洋返回淡水河川生殖,幼魚孵化後,再進入海洋,是著名的洄游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也常用來醃製成「鹹鰱魚」。
|
5
|
紅蟳
|
âng-tsîm
|
甲殼類動物。指青蟹中有卵的母蟳,經過烹調之後,顏色會變成紅色,所以稱為紅蟳,一般民間多視為補品。
|
6
|
肉魚仔
|
bah-hî-á/bah-hû-á
|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
7
|
肉鯽仔
|
bah-tsit-á
|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
8
|
墨斗
|
ba̍k-táu
|
木匠用來打直線的器具。從墨斗中拉出墨線,放在木材上,兩頭固定繃緊,提起墨繩趁著彈力就打上了黑線。
有的地區用來指稱一種海中生物,也就是「墨魚」。
|
9
|
墨賊仔
|
ba̍k-tsa̍t-á
|
烏賊。
|
10
|
馬鮫
|
bé-ka
|
土托魚、鰆魚。魚名。體長側扁,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身體側面約有五十至六十條褐色橫帶。分布很廣,臺灣盛產於西南沿海,尤其以臺南、高雄沿海及澎湖近海最多。是高級的食用魚類之一。
|
11
|
馬頭
|
bé-thâu
|
魚名。身體呈現長紡錘狀,頭部下側截平,上面則是呈現圓錐形,因為形狀很像馬的頭,所以才稱為「馬頭魚」。
|
12
|
鮸魚
|
bián-hî/bián-hû
|
魚類。體延長側扁,頭中大,較尖突。冬春之際產量較高。肉質含脂量高,味鮮美,是相當受歡迎的食用魚。常可大量捕獲,是重要的經濟魚種。
|
13
|
魩仔魚
|
but-á-hî/but-á-hû
|
可供食用的多種海中魚類的魚苗。
|
14
|
蟯
|
giô
|
文蛤。貝類。殼略呈三角形,大的長二、三寸,殼表彩色或暗褐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肉味鮮美,極富營養。
借指女性生殖器。
|
15
|
蟯仔
|
giô-á
|
文蛤。甲殼類動物。殼略呈三角形,有暗褐、灰白或彩色。生活在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
|
16
|
蟯桮
|
giô-pue
|
大的蚌殼。也用來比喻女性的生殖器官。
|
17
|
海翁
|
hái-ang
|
鯨魚。哺乳類動物,外形像魚,但用肺呼吸,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生活在海洋,胎生,鼻孔在頭頂上,所以常露出水面呼吸。
|
18
|
海和尚
|
hái-huê-siūnn
|
短趾和尚蟹,又名兵蟹、海珍珠。其頭胸為圓形,像剃光的和尚頭,所以又稱「海和尚」。牠們大批棲息於灘地,退潮時會成群至水邊覓食,如行軍一般,故又有「兵蟹」之稱。
|
19
|
海虼蚻
|
hái-ka-tsua̍h
|
甲殼類動物。身體上下扁平,長約二到四公分,有七對附肢,屬甲殼動物等腳目,大多成群在海邊的礫石縫隙間活動,也可爬入水中避敵,以吃食各種藻類碎片和有機垃圾為生。
指專門對法拍屋進行非法圍標的投機份子。
從事海上走私犯罪活動的人。
|
20
|
海狗
|
hái-káu
|
哺乳動物。生活在海洋中,能在陸地上爬行。脣薄有鬚,眼大耳小,軀體圓長,四肢為鰭狀,有蹼,背黑褐色,腹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