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斑節蝦
|
pan-tsat-hê
|
甲殼類動物。蝦子的一種。身體上有黑褐色和白色斑點,尾鰭上有藍色和黃色條紋,肉質鮮美,蛋白質豐富。
|
102
|
八卦
|
pat-kuà
|
術數用語。易經中八個基本卦名的合稱。相傳為伏羲氏所作,由陽爻和陰爻組成。後來也用來指稱八角形物品。
椰子蟹。甲殼類動物。可以爬上椰子樹,用兩隻螯剝食椰肉,故命名為「椰子蟹」。又因為體型碩大,個性凶蠻,頭胸部如八卦圖紋,俗稱「八卦」。
|
103
|
鮑魚
|
pau-hî/pau-hû
|
黑鮑、石決明。軟體動物。外殼為橢圓形,肉為扁平形狀像耳朵,生活在淺海岩礁底,肉可食,外殼可入藥。
|
104
|
白腹仔
|
pe̍h-pak-á
|
臺灣馬加鰆。魚類。體型長而扁,魚腹部位呈銀白色,魚身長大約三十至四十公分左右,是一種經濟價值高的食用魚。
|
105
|
白鯧
|
pe̍h-tshiunn
|
白鯧魚。魚類。體為側扁橢圓形,上下頜有細齒,主鰓蓋骨有鋸齒緣,或光滑。有背鰭一枚,尾鰭深分叉。非純白色,背部為淡淡的青黑色,腹部色較淡。
|
106
|
白帶魚
|
pe̍h-tuà-hî/pe̍h-tuà-hû
|
魚類。體特長,兩側扁平,如同帶子,色銀白,無腹鰭。
|
107
|
冇蟳
|
phànn-tsîm
|
沒有蟹黃的蟳。
|
108
|
反肚
|
píng-tōo
|
肚皮朝天。魚死時都會翻白肚,所以多用來指魚死了。
|
109
|
扁魚
|
pínn-hî/pínn-hû
|
比目魚、鰜鰈魚。魚名。體形側扁、不對稱像盤子。兩隻眼睛長在同一側,有眼的一側呈深褐色,無眼的一側為淡色,平臥在海底。口大,牙尖銳,背鰭前部有棘。分布於中國南海、東海南部以及紅海、印度洋等區域。
小魚乾。曬乾的小魚,魚片。
|
110
|
斧頭櫼仔
|
póo-thâu-tsinn-á
|
嵌進斧頭鐵框內的鐵楔子,將鐵塊與木柄套緊,使得斧頭牢靠不脫落。
一種海中的貝類。
|
111
|
魬魚
|
puánn-hî/puánn-hû
|
魬鯛。體側扁呈卵圓形,腹部為銀色,背鰭上有三、四個延長成絲狀的棘,生活在大陸棚海域。為高經濟性食用魚,多以拖網捕獲。
|
112
|
飛烏
|
pue-oo
|
飛魚、文鰩魚。魚類。身體長,呈現紡錘狀,背部為蒼黑色,腹部為白色。胸鰭很大,張開的時候看起來就像燕子的翅膀,能飛離水面數尺,蘭嶼為著名的產地。
|
113
|
西刀舌
|
sai-to-tsi̍h
|
紫貝、西施舌。貝類。狀似蛤蜊而較長,足突出,如人舌,肉鮮美可口。產於海岸沙中。
|
114
|
三文魚
|
sam-bûn-hî/sam-bûn-hû
|
指鮭魚。過去常用來製成罐頭。借自英語salmon。
|
115
|
三界娘仔
|
sam-kài-niû-á
|
將魚、食蚊魚。魚名。是臺灣瀕臨絕種魚類之一,類似大肚魚,大多生長在清水溝及稻田內,可以食用。
|
116
|
虱目魚
|
sat-ba̍k-hî/sat-ba̍k-hû
|
魚類。呈紡錘形,長約二十到三十公分,口小,尾鰭分叉,細刺多,善於跳躍。臺灣西南部較多,屏東地區叫「海草魚」(hái-tsháu-hî),是臺灣地區重要的食用魚,在街市上到處有賣虱目魚作為食材的各式食品,像虱目魚粥、虱目魚湯。
|
117
|
四破
|
sì-phuà
|
藍圓鰺。魚類。屬鰺科,為臺灣常見海中迴游魚類,兩側尾端有明顯的硬鱗片,是很普遍的食用魚。
|
118
|
鱔魚
|
siān-hî/siān-hû
|
魚類。身體呈蛇形、圓柱狀,顏色褐黃,有深色斑點,表皮黏滑,沒有鱗片。鰭與鰓器官都已經退化,體內無鰾,是一種退化的魚。多分布在印度半島、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臺灣等地區,屬於淡水魚。
|
119
|
小管仔
|
sió-kńg-á
|
軟體動物名。胴部呈圓錐形或長筒形,鰭較大,多位於後端。腕有十隻,有兩隻較長的觸腕,內有吸盤二行,觸腕穗吸盤四行。
|
120
|
鯊魚
|
sua-hî/sua-hû
|
魚類。身體為紡錘形,稍扁,胸、腹鰭大,尾鰭發達。生活在深海中,性凶猛,行動敏捷,經濟價值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