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海獸

有150筆,第3頁

序號41魚栽
序號 41
詞目 魚栽
音讀 hî-tsai/hû-tsai
華語釋義 魚苗。剛由魚卵孵化成的雛魚。
序號42魚鮮
序號 42
詞目 魚鮮
音讀 hî-tshinn/hû-tshinn
華語釋義 魚貨的總稱。
序號43魚臊
序號 43
詞目 魚臊
音讀 hî-tsho/hû-tsho
華語釋義 魚蝦等水產食物的總稱。
序號44魚子
序號 44
詞目 魚子
音讀 hî-tsí/hû-tsí
華語釋義 魚卵。特別用來指稱烏魚的卵。
序號45鰗鰡
序號 45
詞目 鰗鰡
音讀 hôo-liu
華語釋義 泥鰍。溫帶淡水魚類。體形圓長,腹部扁平,背部蒼黑色,腹部淡褐色或灰黃色,用腸管吸氣,肛門排氣。全身無鱗片,黏滑難捉。
序號46花枝
序號 46
詞目 花枝
音讀 hue-ki
華語釋義 花的梗柄。 墨魚、烏賊。軟體動物,十隻腳,具有墨囊,在遇到敵人時,會噴出墨汁而逃跑。以貝類、甲殼類為食,是重要的經濟海產物。
序號47花身仔
序號 47
詞目 花身仔
音讀 hue-sin-á
華語釋義 花身雞魚、斑午魚。魚類。外型特徵為背鰭硬棘及軟條間有深刻,背鰭棘部有一大型黑斑,尾鰭上下有斜走之黑色條紋,體側有三條成弓狀之黑色縱帶,為本省沿岸漁業中重要經濟魚種之一。
序號48花鮡
序號 48
詞目 花鮡
音讀 hue-thiâu
華語釋義 魚名。彈塗魚的一種,身體長而且側扁,全身暗褐色,有黑色小點。生活在淺海和河口附近,常藉著胸鰭和身體的彈力跳躍和爬行。
序號49血蚶
序號 49
詞目 血蚶
音讀 hueh-ham/huih-ham
華語釋義 貝類。為臺灣重要高價食用貝類之一。蚶血鮮紅,肉味可口,自古即被視為滋補佳品。
序號50粉蟯
序號 50
詞目 粉蟯
音讀 hún-giô
華語釋義 文蛤。一種雙殼貝類,殼略呈三角形,大的長二、三寸,殼表彩色或暗褐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肉味鮮美,極富營養。其殼可以研磨為蛤粉,也可入藥。有的地區會把「粉蟯」當成「女性生殖器」的替代語。
序號51煙仔魚
序號 51
詞目 煙仔魚
音讀 ian-á-hî/ian-á-hû
華語釋義 正鰹、圓花鰹。魚名。鰹魚的一種,體型為紡錘形,長約50公分左右,分佈於臺灣東部或東南海域,可做成柴魚。
序號52嬰母仔
序號 52
詞目 嬰母仔
音讀 ìnn-bó-á
華語釋義 處女蟳。體內飽含卵膏(蟹黃),但是還沒有交配的母蟳,肉質鮮嫩。
序號53油魚
序號 53
詞目 油魚
音讀 iû-hî/iû-hû
華語釋義 薔薇帶鰆。魚類。體型長而扁,背部及腹部的輪廓則略成弧形,因為油脂多,所以一般人多稱此種魚類為油魚,魚卵在加工後製成油魚子則是屏東東港地區的三寶(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之一。
序號54鱙仔魚
序號 54
詞目 鱙仔魚
音讀 jiâu-á-hî/liâu-á-hû
華語釋義 俗名為「鱙仔」。魚類。體延長成圓筒狀,腹部圓而無稜鱗,吻尖圓,上頜短,延長止於上鰓蓋骨前緣,腹鰭位於背鰭起點前方,臀鰭短,鰓耙細長發達。背青黑色,腹面銀白,各鰭半透明。多製成魚乾,炒辣椒或煮湯調味用。
序號55日月蚶
序號 55
詞目 日月蚶
音讀 ji̍t-gua̍t-ham/li̍t-gua̍t-ham
華語釋義 扇貝、帆立貝。貝類。貝扇為扁平狀,左右兩片貝扇的顏色不一樣,一片為白色,一片為紫褐色,所以叫做「日月蚶」。在海水裡行進時,白色貝扇平躺,紫褐色貝扇會揚起來像帆船揚帆前進。
序號56日月蟶
序號 56
詞目 日月蟶
音讀 ji̍t-gua̍t-than/li̍t-gua̍t-than
華語釋義 扇貝、帆立貝、日月蛤。貝類。貝扇為扁平狀,左右兩片貝扇的顏色不一樣,一片為白色,一片為紫褐色。在海水裡行進時,白色貝扇平躺,紫褐色貝扇會揚起來像帆船揚帆前進。
序號57鰇魚
序號 57
詞目 鰇魚
音讀 jiû-hî/liû-hû
華語釋義 魷魚。軟體動物。身體呈圓錐形,有側鰭,共十隻腳。以觸腕的吸盤捕捉小魷類、甲殼類及魚類為食。遇到危險時,會從肛門附近的墨囊噴出墨汁,趁機逃生。時常從腹腔剖開,去除內臟後曝曬成乾,做為料理的提鮮食材之一。
序號58加網魚
序號 58
詞目 加網魚
音讀 ka-bāng-hî/ka-bāng-hû
華語釋義 魚類。有黑加網魚和紅加網魚,為深海魚類,肉質細,少刺的高級魚類,為屏東縣東港鎮的特產之一。
序號59嘉鱲
序號 59
詞目 嘉鱲
音讀 ka-la̍h
華語釋義 魚類。腹部呈白色,體側扁而鮮紅,身體多處部位有黃色斑點或斑紋。身長約二十到二十五公分,遍布臺灣四周的海域,以小魚、小蝦及透抽等為食。是屬於比較高級的魚類。
序號60狗母魚
序號 60
詞目 狗母魚
音讀 káu-bó-hî/káu-bó-hû
華語釋義 魚名。狗母魚科。活動於沿岸沙泥海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因肉質較差,刺又多,常用來做成魚鬆等加工品。
有150筆,第3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華語釋義
41 魚栽 hî-tsai/hû-tsai 魚苗。剛由魚卵孵化成的雛魚。
42 魚鮮 hî-tshinn/hû-tshinn 魚貨的總稱。
43 魚臊 hî-tsho/hû-tsho 魚蝦等水產食物的總稱。
44 魚子 hî-tsí/hû-tsí 魚卵。特別用來指稱烏魚的卵。
45 鰗鰡 hôo-liu 泥鰍。溫帶淡水魚類。體形圓長,腹部扁平,背部蒼黑色,腹部淡褐色或灰黃色,用腸管吸氣,肛門排氣。全身無鱗片,黏滑難捉。
46 花枝 hue-ki 花的梗柄。 墨魚、烏賊。軟體動物,十隻腳,具有墨囊,在遇到敵人時,會噴出墨汁而逃跑。以貝類、甲殼類為食,是重要的經濟海產物。
47 花身仔 hue-sin-á 花身雞魚、斑午魚。魚類。外型特徵為背鰭硬棘及軟條間有深刻,背鰭棘部有一大型黑斑,尾鰭上下有斜走之黑色條紋,體側有三條成弓狀之黑色縱帶,為本省沿岸漁業中重要經濟魚種之一。
48 花鮡 hue-thiâu 魚名。彈塗魚的一種,身體長而且側扁,全身暗褐色,有黑色小點。生活在淺海和河口附近,常藉著胸鰭和身體的彈力跳躍和爬行。
49 血蚶 hueh-ham/huih-ham 貝類。為臺灣重要高價食用貝類之一。蚶血鮮紅,肉味可口,自古即被視為滋補佳品。
50 粉蟯 hún-giô 文蛤。一種雙殼貝類,殼略呈三角形,大的長二、三寸,殼表彩色或暗褐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肉味鮮美,極富營養。其殼可以研磨為蛤粉,也可入藥。有的地區會把「粉蟯」當成「女性生殖器」的替代語。
51 煙仔魚 ian-á-hî/ian-á-hû 正鰹、圓花鰹。魚名。鰹魚的一種,體型為紡錘形,長約50公分左右,分佈於臺灣東部或東南海域,可做成柴魚。
52 嬰母仔 ìnn-bó-á 處女蟳。體內飽含卵膏(蟹黃),但是還沒有交配的母蟳,肉質鮮嫩。
53 油魚 iû-hî/iû-hû 薔薇帶鰆。魚類。體型長而扁,背部及腹部的輪廓則略成弧形,因為油脂多,所以一般人多稱此種魚類為油魚,魚卵在加工後製成油魚子則是屏東東港地區的三寶(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之一。
54 鱙仔魚 jiâu-á-hî/liâu-á-hû 俗名為「鱙仔」。魚類。體延長成圓筒狀,腹部圓而無稜鱗,吻尖圓,上頜短,延長止於上鰓蓋骨前緣,腹鰭位於背鰭起點前方,臀鰭短,鰓耙細長發達。背青黑色,腹面銀白,各鰭半透明。多製成魚乾,炒辣椒或煮湯調味用。
55 日月蚶 ji̍t-gua̍t-ham/li̍t-gua̍t-ham 扇貝、帆立貝。貝類。貝扇為扁平狀,左右兩片貝扇的顏色不一樣,一片為白色,一片為紫褐色,所以叫做「日月蚶」。在海水裡行進時,白色貝扇平躺,紫褐色貝扇會揚起來像帆船揚帆前進。
56 日月蟶 ji̍t-gua̍t-than/li̍t-gua̍t-than 扇貝、帆立貝、日月蛤。貝類。貝扇為扁平狀,左右兩片貝扇的顏色不一樣,一片為白色,一片為紫褐色。在海水裡行進時,白色貝扇平躺,紫褐色貝扇會揚起來像帆船揚帆前進。
57 鰇魚 jiû-hî/liû-hû 魷魚。軟體動物。身體呈圓錐形,有側鰭,共十隻腳。以觸腕的吸盤捕捉小魷類、甲殼類及魚類為食。遇到危險時,會從肛門附近的墨囊噴出墨汁,趁機逃生。時常從腹腔剖開,去除內臟後曝曬成乾,做為料理的提鮮食材之一。
58 加網魚 ka-bāng-hî/ka-bāng-hû 魚類。有黑加網魚和紅加網魚,為深海魚類,肉質細,少刺的高級魚類,為屏東縣東港鎮的特產之一。
59 嘉鱲 ka-la̍h 魚類。腹部呈白色,體側扁而鮮紅,身體多處部位有黃色斑點或斑紋。身長約二十到二十五公分,遍布臺灣四周的海域,以小魚、小蝦及透抽等為食。是屬於比較高級的魚類。
60 狗母魚 káu-bó-hî/káu-bó-hû 魚名。狗母魚科。活動於沿岸沙泥海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因肉質較差,刺又多,常用來做成魚鬆等加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