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㴘麵
|
bāu mī
|
用熱水燙煮過又涼掉的麵。
|
|
2
|
意麵
|
ì-mī
|
一種在製作過程中加入蛋汁的麵條,口感滑順,是臺灣著名的麵食。
|
|
3
|
幼麵
|
iù-mī
|
細麵。寬度在1.4公厘到2公厘的麵條稱為細麵。
麵線的又稱。
|
|
4
|
幼麵麵
|
iù-mī-mī
|
細嫩。
|
|
5
|
羹麵
|
kenn-mī/kinn-mī
|
大滷麵。一種將麵條、木耳、豆腐乾、肉絲等多種材料,加以勾芡、烹煮而成的麵食。
|
|
6
|
捏麵尪仔
|
lia̍p-mī-ang-á
|
捏麵人、米雕。一種傳統民間技藝。蒸熟的糯米團加入色料、糖或鹽搓揉均勻,再用手或器具,捏出各種人物、動物等樣子。
用麵糰捏出人或動物形狀。
|
|
7
|
滷麵
|
lóo-mī
|
以羹湯加以芶芡的湯麵。
|
|
8
|
麵粉
|
mī-hún
|
用小麥磨製成的粉,通常為烘製食品的基本材料,依蛋白質含量分為高筋、中筋、低筋。
|
|
9
|
麵粉粿仔
|
mī-hún-kué-á/mī-hún-ké-á
|
麵疙瘩。一種麵食,將一小塊一小塊的麵團放入滾水中煮熟,再加入配料就可食用。
|
|
10
|
麵猴
|
mī-kâu
|
麵疙瘩。
|
|
11
|
麵龜
|
mī-ku
|
一種用麵粉作成的食品。外皮染紅,且做成像龜的形狀,一般多用來祝壽。
|
|
12
|
麵包
|
mī-pau
|
在麵粉中加入水、酵母等調勻,揉成麵團,等待發酵後烘烤而成的食品。
|
|
13
|
麵線
|
mī-suànn
|
麵粉製成的線狀食品。代表長壽、吉祥,常在慶祝生日及去除霉運時食用。
|
|
14
|
麵線糊
|
mī-suànn-kôo
|
把麵線煮熟,加入小肉塊、蛋和蝦米,勾芡成黏糊狀,用湯匙舀著吃。為鹿港著名小吃。
|
|
15
|
麵擔仔
|
mī-tànn-á
|
麵攤。
|
|
16
|
麵茶
|
mī-tê
|
將麵粉加油炒熱後,拌以細糖或芝麻粉等而成。要吃的時候加入開水,攪拌成糊狀,可當點心。
|
|
17
|
麵頭
|
mī-thâu
|
指父母百日忌的饅頭。
|
|
18
|
麵麶
|
mī-thi
|
麵筋。一種麵製的食品。麵粉調水攪拌後形成一個具有彈性的麵糰,把麵糰放置一段時間,使溼筋網狀結構形成後,再進行洗筋。洗筋是在流動水中搓洗麵糰,以把澱粉及水溶性物質洗出,剩下的蛋白質凝結成球團狀的,就是「麵麶」。
|
|
19
|
麵桃
|
mī-thô
|
祝壽時所用的桃形麵粉製品。
|
|
20
|
麵摵仔
|
mī-tshi̍k-á
|
煮麵時用來裝入油麵放進水中燙熟的器具,大多為竹製,現在也有用金屬製作的。外形像橫切的蛋的形狀,底部有孔,可以濾掉多餘的水分。附有長柄,可供人提握。
|
|
21
|
麵炙
|
mī-tsià
|
長條形的麵筋。類似腸子般長條形,可以分切成塊狀。
|
|
22
|
蚵仔麵線
|
ô-á-mī-suànn
|
一種地方小吃,將蒸過的土黃色麵線煮成糊狀,加入裹粉略微煮過的青蚵,有時也加入大腸,是十分具有臺灣特色的美味小吃。
|
|
23
|
泡麵
|
phàu-mī
|
速食麵、方便麵。一種速食食品。用熱水沖泡即可食用。
泡麵。
|
|
24
|
擔仔麵
|
tànn-á-mī
|
一種臺南小吃。以油麵加上少許由沙鍋燉出的肉燥而成。因為早期是以擔子挑著沿街販賣,所以稱為「擔仔麵」。
|
|
25
|
豬跤麵線
|
ti-kha-mī-suànn/tu-kha-mī-suànn
|
豬腳麵線。豬腳與麵線一起煮成的食物,民間習俗認為吃豬腳麵線可以去除霉運。過生日的時候也常食用豬腳麵線,象徵長壽。
|
|
26
|
雜菜麵
|
tsa̍p-tshài-mī
|
什錦麵;用多種食材炒或煮成的麵。
好像樣樣懂卻沒有一項專精。
|
|
27
|
摵仔麵
|
tshi̍k-á-mī
|
一種臺灣傳統麵食。利用類似竹籠的撈麵用具,在熱湯中上下搖晃抖動,待煮熟後,再加上湯頭和佐料而成。
|
|
28
|
大麵
|
tuā-mī
|
麵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