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āu 豆
部分符合 「tāu 豆」 有67筆
| 序號 | 21 |
|---|---|
| 詞目 | 豆仔 |
| 音讀 | tāu-á |
| 釋義 | 豆子。總稱豆類植物所結的果實。 |
| 序號 | 22 |
|---|---|
| 詞目 | 豆仔魚 |
| 音讀 | tāu-á-hî/tāu-á-hû |
| 釋義 | 大鱗鮻。魚類。食用魚種,外觀近似於烏魚,體長約20至25公分,最長可達35公分。 |
| 序號 | 23 |
|---|---|
| 詞目 | 豆仔薯 |
| 音讀 | tāu-á-tsî/tāu-á-tsû |
| 釋義 | 豆薯。根莖類。地下生有肉質的大塊根,形狀像甘薯,薯肉呈白色,味道甜而多汁,富含養分,可以生吃。莢果扁平線狀,有毛,種子紅褐色,約十粒,近扁圓形,有毒,種子油可以製殺蟲劑。 |
| 序號 | 24 |
|---|---|
| 詞目 | 豆餡 |
| 音讀 | tāu-ānn |
| 釋義 | 把豆子煮熟搗爛後,加入糖、油等調味料所做成的食品,經常用來做糕餅點心的餡。 |
| 序號 | 25 |
|---|---|
| 詞目 | 豆腐 |
| 音讀 | tāu-hū |
| 釋義 | 黃豆磨成豆汁之後,再加工製成的食品。 |
| 序號 | 26 |
|---|---|
| 詞目 | 豆腐鯊 |
| 音讀 | tāu-hū-sua |
| 釋義 | 魚類。鯨鯊,體長在八到十五公尺之間,有時可達十八公尺,是現存最大型的海洋魚類。因肉質白而細嫩如豆腐,在臺灣稱之為「豆腐鯊」。 |
| 序號 | 27 |
|---|---|
| 詞目 | 豆花 |
| 音讀 | tāu-hue |
| 釋義 | 在豆漿中加入少量的鹽滷或石膏,使能凝結成比豆腐還嫩的食品。通常加糖水和花生,當作甜食。 |
| 序號 | 28 |
|---|---|
| 詞目 | 豆油 |
| 音讀 | tāu-iû |
| 釋義 | 醬油。用黃豆、鹽等發酵製成的黑色液體調味品。 |
| 序號 | 29 |
|---|---|
| 詞目 | 豆油膏 |
| 音讀 | tāu-iû-ko |
| 釋義 | 醬油膏。 |
| 序號 | 30 |
|---|---|
| 詞目 | 豆乳 |
| 音讀 | tāu-jú/tāu-lú |
| 釋義 | 豆腐乳。閩南地區常見的一種傳統醃製食品,以豆腐醃製、發酵後食用,口味柔軟甘醇。 |
| 序號 | 31 |
|---|---|
| 詞目 | 豆箍 |
| 音讀 | tāu-khoo |
| 釋義 | 豆餅。用壓榨豆油剩下來的渣滓,壓製成每個約三、四十斤的圓餅,可做肥料或飼料。 |
| 序號 | 32 |
|---|---|
| 詞目 | 豆鹹 |
| 音讀 | tāu-kiâm |
| 釋義 | 豆腐乳。 |
| 序號 | 33 |
|---|---|
| 詞目 | 豆乾 |
| 音讀 | tāu-kuann |
| 釋義 | 豆腐乾。 |
| 序號 | 34 |
|---|---|
| 詞目 | 豆乾糋 |
| 音讀 | tāu-kuann-tsìnn |
| 釋義 | 油炸過的豆腐,即油豆腐。 |
| 序號 | 35 |
|---|---|
| 詞目 | 豆奶 |
| 音讀 | tāu-ling/tāu-ni |
| 釋義 | 豆漿。以黃豆磨成的漿汁。 |
| 序號 | 36 |
|---|---|
| 詞目 | 豆莢 |
| 音讀 | tāu-ngeh |
| 釋義 | 莢果類植物的果實。 |
| 序號 | 37 |
|---|---|
| 詞目 | 豆粕 |
| 音讀 | tāu-phoh |
| 釋義 | 豆類榨油或榨豆漿後剩下來的殘渣,可以用來充當飼料和肥料。 |
| 序號 | 38 |
|---|---|
| 詞目 | 豆皮 |
| 音讀 | tāu-phuê/tāu-phê |
| 釋義 | 豆腐皮。 |
| 序號 | 39 |
|---|---|
| 詞目 | 豆餅 |
| 音讀 | tāu-piánn |
| 釋義 | 豆類榨油之後剩下來的殘渣,壓成圓餅狀,可以當飼料或肥料。 |
| 序號 | 40 |
|---|---|
| 詞目 | 豆酺 |
| 音讀 | tāu-pôo |
| 釋義 | 豆麴。把黃豆或黑豆浸在水中泡透,然後蒸熟或煮熟,經過最後的發酵即完成。再加工便可製成醬油或味噌。 |
| 序號 | 詞目 | 音讀 | 釋義 |
|---|---|---|---|
| 21 | 豆仔 | tāu-á | 豆子。總稱豆類植物所結的果實。 |
| 22 | 豆仔魚 | tāu-á-hî/tāu-á-hû | 大鱗鮻。魚類。食用魚種,外觀近似於烏魚,體長約20至25公分,最長可達35公分。 |
| 23 | 豆仔薯 | tāu-á-tsî/tāu-á-tsû | 豆薯。根莖類。地下生有肉質的大塊根,形狀像甘薯,薯肉呈白色,味道甜而多汁,富含養分,可以生吃。莢果扁平線狀,有毛,種子紅褐色,約十粒,近扁圓形,有毒,種子油可以製殺蟲劑。 |
| 24 | 豆餡 | tāu-ānn | 把豆子煮熟搗爛後,加入糖、油等調味料所做成的食品,經常用來做糕餅點心的餡。 |
| 25 | 豆腐 | tāu-hū | 黃豆磨成豆汁之後,再加工製成的食品。 |
| 26 | 豆腐鯊 | tāu-hū-sua | 魚類。鯨鯊,體長在八到十五公尺之間,有時可達十八公尺,是現存最大型的海洋魚類。因肉質白而細嫩如豆腐,在臺灣稱之為「豆腐鯊」。 |
| 27 | 豆花 | tāu-hue | 在豆漿中加入少量的鹽滷或石膏,使能凝結成比豆腐還嫩的食品。通常加糖水和花生,當作甜食。 |
| 28 | 豆油 | tāu-iû | 醬油。用黃豆、鹽等發酵製成的黑色液體調味品。 |
| 29 | 豆油膏 | tāu-iû-ko | 醬油膏。 |
| 30 | 豆乳 | tāu-jú/tāu-lú | 豆腐乳。閩南地區常見的一種傳統醃製食品,以豆腐醃製、發酵後食用,口味柔軟甘醇。 |
| 31 | 豆箍 | tāu-khoo | 豆餅。用壓榨豆油剩下來的渣滓,壓製成每個約三、四十斤的圓餅,可做肥料或飼料。 |
| 32 | 豆鹹 | tāu-kiâm | 豆腐乳。 |
| 33 | 豆乾 | tāu-kuann | 豆腐乾。 |
| 34 | 豆乾糋 | tāu-kuann-tsìnn | 油炸過的豆腐,即油豆腐。 |
| 35 | 豆奶 | tāu-ling/tāu-ni | 豆漿。以黃豆磨成的漿汁。 |
| 36 | 豆莢 | tāu-ngeh | 莢果類植物的果實。 |
| 37 | 豆粕 | tāu-phoh | 豆類榨油或榨豆漿後剩下來的殘渣,可以用來充當飼料和肥料。 |
| 38 | 豆皮 | tāu-phuê/tāu-phê | 豆腐皮。 |
| 39 | 豆餅 | tāu-piánn | 豆類榨油之後剩下來的殘渣,壓成圓餅狀,可以當飼料或肥料。 |
| 40 | 豆酺 | tāu-pôo | 豆麴。把黃豆或黑豆浸在水中泡透,然後蒸熟或煮熟,經過最後的發酵即完成。再加工便可製成醬油或味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