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臺灣閩南語查詞目

完全符合 「ang1-a2」 有1筆

序號1尪仔
序號 1
詞目 尪仔
音讀 ang-á
釋義 泛指所有的人偶。用土、木、金屬等材料製成的人像或圖像。
完全符合 「ang1-a2」 有1筆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 尪仔 ang-á 泛指所有的人偶。用土、木、金屬等材料製成的人像或圖像。

部分符合 「ang1-a2」 有16筆

序號1尪仔面
序號 1
詞目 尪仔面
音讀 ang-á-bīn
釋義 像人形玩偶的臉蛋。 面具。
序號2翁仔某
序號 2
詞目 翁仔某
音讀 ang-á-bóo
釋義 夫妻、夫婦。
序號3尪仔物
序號 3
詞目 尪仔物
音讀 ang-á-mi̍h/ang-á-mn̍gh
釋義 玩具。可供遊戲玩弄的人偶。
序號4尪仔標
序號 4
詞目 尪仔標
音讀 ang-á-phiau
釋義 一種直徑大小約五公分的圓型紙牌,上面印有各種漫畫人物或明星照片,為臺灣早期的童玩之一。
序號5尪仔頭
序號 5
詞目 尪仔頭
音讀 ang-á-thâu
釋義 玩偶的頭。 面孔、五官長相。 瞳孔。
序號6尪仔冊
序號 6
詞目 尪仔冊
音讀 ang-á-tsheh
釋義 漫畫。一種有故事情節的連接畫頁漫畫。以圖為主,文字對話為輔。
序號7翁仔姐
序號 7
詞目 翁仔姐
音讀 ang-á-tsiá
釋義 夫妻、夫婦。
序號8翁某
序號 8
詞目 翁某
音讀 ang-bóo
釋義 夫妻、夫婦、伉儷。
序號9郵票
序號 9
詞目 郵票
音讀 iû-phiò
釋義 黏貼在信件上面的印花紙片,作為已繳納郵費的憑證。 舊時郵局發行的匯兌單。
序號10捏麵尪仔
序號 10
詞目 捏麵尪仔
音讀 lia̍p-mī-ang-á
釋義 捏麵人、米雕。一種傳統民間技藝。蒸熟的糯米團加入色料、糖或鹽搓揉均勻,再用手或器具,捏出各種人物、動物等樣子。 用麵糰捏出人或動物形狀。
序號11蟮蟲仔
序號 11
詞目 蟮蟲仔
音讀 siān-thâng-á
釋義 守宮、壁虎。爬蟲類動物。背部灰暗,身體扁平,能在直立的牆壁上爬行。
序號12塗尪仔
序號 12
詞目 塗尪仔
音讀 thôo-ang-á
釋義 土偶。用泥土捏成的小人像。
序號13柴頭尪仔
序號 13
詞目 柴頭尪仔
音讀 tshâ-thâu-ang-á
釋義 木偶、木頭人。 指像木頭一樣,沒有反應,沒有表情的人。
序號14畫尪仔
序號 14
詞目 畫尪仔
音讀 uē-ang-á
釋義 畫圖。以畫人偶泛稱畫圖。
序號15畫糖尪仔
序號 15
詞目 畫糖尪仔
音讀 uē-thn̂g-ang-á
釋義 畫糖人。一種民俗技藝。將砂糖熬成膏狀後,在鐵板上勾勒出形體和線條,成為各種形象,既可觀賞,又可食用。
序號16翁仔某是相欠債。
序號 16
詞目 翁仔某是相欠債。
音讀 Ang-á-bóo sī sio-khiàm-tsè.
釋義 今世有緣結為夫妻,乃因前世因果,互相欠債所致。夫妻意見不合相互爭吵時,常用這句話來勸雙方姻緣前定,應以和為貴。
部分符合 「ang1-a2」 有16筆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 尪仔面 ang-á-bīn 像人形玩偶的臉蛋。 面具。
2 翁仔某 ang-á-bóo 夫妻、夫婦。
3 尪仔物 ang-á-mi̍h/ang-á-mn̍gh 玩具。可供遊戲玩弄的人偶。
4 尪仔標 ang-á-phiau 一種直徑大小約五公分的圓型紙牌,上面印有各種漫畫人物或明星照片,為臺灣早期的童玩之一。
5 尪仔頭 ang-á-thâu 玩偶的頭。 面孔、五官長相。 瞳孔。
6 尪仔冊 ang-á-tsheh 漫畫。一種有故事情節的連接畫頁漫畫。以圖為主,文字對話為輔。
7 翁仔姐 ang-á-tsiá 夫妻、夫婦。
8 翁某 ang-bóo 夫妻、夫婦、伉儷。
9 郵票 iû-phiò 黏貼在信件上面的印花紙片,作為已繳納郵費的憑證。 舊時郵局發行的匯兌單。
10 捏麵尪仔 lia̍p-mī-ang-á 捏麵人、米雕。一種傳統民間技藝。蒸熟的糯米團加入色料、糖或鹽搓揉均勻,再用手或器具,捏出各種人物、動物等樣子。 用麵糰捏出人或動物形狀。
11 蟮蟲仔 siān-thâng-á 守宮、壁虎。爬蟲類動物。背部灰暗,身體扁平,能在直立的牆壁上爬行。
12 塗尪仔 thôo-ang-á 土偶。用泥土捏成的小人像。
13 柴頭尪仔 tshâ-thâu-ang-á 木偶、木頭人。 指像木頭一樣,沒有反應,沒有表情的人。
14 畫尪仔 uē-ang-á 畫圖。以畫人偶泛稱畫圖。
15 畫糖尪仔 uē-thn̂g-ang-á 畫糖人。一種民俗技藝。將砂糖熬成膏狀後,在鐵板上勾勒出形體和線條,成為各種形象,既可觀賞,又可食用。
16 翁仔某是相欠債。 Ang-á-bóo sī sio-khiàm-tsè. 今世有緣結為夫妻,乃因前世因果,互相欠債所致。夫妻意見不合相互爭吵時,常用這句話來勸雙方姻緣前定,應以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