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華語查全文

完全符合對應華語 「魚」 有3筆

序號1魚
序號 1
詞目
音讀 hî/hû
釋義 水生脊椎動物的總稱。冷血、卵生,有鰭、鱗,用鰓呼吸。
序號2魚
序號 2
詞目
音讀
釋義 (單字不成詞者 ,無義項)
序號3魚
序號 3
詞目
音讀
釋義 附錄-百家姓
完全符合對應華語 「魚」 有3筆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 hî/hû 水生脊椎動物的總稱。冷血、卵生,有鰭、鱗,用鰓呼吸。
2 (單字不成詞者 ,無義項)
3 附錄-百家姓

對應華語、釋義或例句華語欄位符合 「魚」 有319筆,第1頁

序號1壓味
序號 1
詞目 壓味
音讀 ah-bī
釋義 調味去腥。
序號2紅目鰱
序號 2
詞目 紅目鰱
音讀 âng-ba̍k-liân
釋義 大眼鯛。魚類。魚身呈卵圓形,紅色,體側扁、眼大。腹鰭特大,背鰭、臀鰭後端尖突。多棲息在一百至四百公尺深水域的海底,以小蝦、魚等為食,為臺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在烹調前,通常會把皮剝掉,所以又叫「剝皮魚」。
序號3紅尾冬
序號 3
詞目 紅尾冬
音讀 âng-bué-tang/âng-bé-tang
釋義 烏面赤尾冬。魚類。體長側扁,呈橢圓形,全身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頭端尖細,眼大。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域。
序號4紅魽
序號 4
詞目 紅魽
音讀 âng-kam
釋義 魚類。為新興養殖魚種,體長可達一百五十公分,肉質堅實鮮美,極富油脂,為各類生魚片中之極品,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序號5紅鰱魚
序號 5
詞目 紅鰱魚
音讀 âng-liân-hî/âng-liân-hû
釋義 鮭魚。魚類。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成熟時會自海洋返回淡水河川生殖,幼魚孵化後,再進入海洋,是著名的洄游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也常用來醃製成「鹹鰱魚」。
序號6紅糟
序號 6
詞目 紅糟
音讀 âng-tsau
釋義 以紅麴釀酒後剩餘的渣滓製成的調味品,烹調時常加在魚、肉等上,使帶紅色。
序號7鴟鴞
序號 7
詞目 鴟鴞
音讀 bā-hio̍h
釋義 老鷹。禽鳥類。全身呈褐色,尾形像魚尾,翼大擅於飛翔,嘴形鉤曲,眼睛非常銳利,趾有銳利的爪,嘴腳皆強勁有力。捕食魚類、青蛙、蛇類、鳥類等。
序號8肉魚仔
序號 8
詞目 肉魚仔
音讀 bah-hî-á/bah-hû-á
釋義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序號9肉鯽仔
序號 9
詞目 肉鯽仔
音讀 bah-tsit-á
釋義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序號10目孔
序號 10
詞目 目孔
音讀 ba̍k-khóng
釋義 金帶細鰺,又稱木葉鰺,俗名為「目孔」。魚類。可食用,用茄汁烹煮,在盛暑時期是有名的開胃菜。
序號11墨斗
序號 11
詞目 墨斗
音讀 ba̍k-táu
釋義 木匠用來打直線的器具。從墨斗中拉出墨線,放在木材上,兩頭固定繃緊,提起墨繩趁著彈力就打上了黑線。 有的地區用來指稱一種海中生物,也就是「墨魚」。
序號12墨賊仔
序號 12
詞目 墨賊仔
音讀 ba̍k-tsa̍t-á
釋義 烏賊。
序號13網
序號 13
詞目
音讀 bāng
釋義 以繩線縱橫交錯編成的捕獵工具,也用來泛稱外貌或功能相似的物品。 用網子捕獵。 指網際網路。
序號14馬鮫
序號 14
詞目 馬鮫
音讀 bé-ka
釋義 土托魚、鰆魚。魚名。體長側扁,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身體側面約有五十至六十條褐色橫帶。分布很廣,臺灣盛產於西南沿海,尤其以臺南、高雄沿海及澎湖近海最多。是高級的食用魚類之一。
序號15馬頭
序號 15
詞目 馬頭
音讀 bé-thâu
釋義 魚名。身體呈現長紡錘狀,頭部下側截平,上面則是呈現圓錐形,因為形狀很像馬的頭,所以才稱為「馬頭魚」。
序號16鮸魚
序號 16
詞目 鮸魚
音讀 bián-hî/bián-hû
釋義 魚類。體延長側扁,頭中大,較尖突。冬春之際產量較高。肉質含脂量高,味鮮美,是相當受歡迎的食用魚。常可大量捕獲,是重要的經濟魚種。
序號17木魚
序號 17
詞目 木魚
音讀 bo̍k-hî/bo̍k-hû
釋義 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序號18抹鹽
序號 18
詞目 抹鹽
音讀 buah iâm
釋義 在物體表面塗抹鹽巴。
序號19茉草
序號 19
詞目 茉草
音讀 bua̍h-tsháu
釋義 銳葉小槐花。木本植物。長一到兩公尺,葉子互生,三出複葉,葉片披針形,花黃色或綠白色,產在臺灣中北部的山野。主要治療吐血、肝病、婦女病、腹痛、燙傷潰爛等。民間也作為避邪草。浸泡在熱水後,擦拭手腳或全身,以求消災去厄。
序號20尾
序號 20
詞目
音讀 bué/bé
釋義 鳥獸蟲魚等脊椎末梢突出的部分。 引申為事物的末端或是最後的部分。 殘餘的物品。 事物的結局。 計算魚類動物的單位。 倒數。
對應華語、釋義或例句華語欄位符合 「魚」 有319筆,第1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 壓味 ah-bī 調味去腥。
2 紅目鰱 âng-ba̍k-liân 大眼鯛。魚類。魚身呈卵圓形,紅色,體側扁、眼大。腹鰭特大,背鰭、臀鰭後端尖突。多棲息在一百至四百公尺深水域的海底,以小蝦、魚等為食,為臺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在烹調前,通常會把皮剝掉,所以又叫「剝皮魚」。
3 紅尾冬 âng-bué-tang/âng-bé-tang 烏面赤尾冬。魚類。體長側扁,呈橢圓形,全身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頭端尖細,眼大。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域。
4 紅魽 âng-kam 魚類。為新興養殖魚種,體長可達一百五十公分,肉質堅實鮮美,極富油脂,為各類生魚片中之極品,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5 紅鰱魚 âng-liân-hî/âng-liân-hû 鮭魚。魚類。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成熟時會自海洋返回淡水河川生殖,幼魚孵化後,再進入海洋,是著名的洄游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也常用來醃製成「鹹鰱魚」。
6 紅糟 âng-tsau 以紅麴釀酒後剩餘的渣滓製成的調味品,烹調時常加在魚、肉等上,使帶紅色。
7 鴟鴞 bā-hio̍h 老鷹。禽鳥類。全身呈褐色,尾形像魚尾,翼大擅於飛翔,嘴形鉤曲,眼睛非常銳利,趾有銳利的爪,嘴腳皆強勁有力。捕食魚類、青蛙、蛇類、鳥類等。
8 肉魚仔 bah-hî-á/bah-hû-á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9 肉鯽仔 bah-tsit-á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10 目孔 ba̍k-khóng 金帶細鰺,又稱木葉鰺,俗名為「目孔」。魚類。可食用,用茄汁烹煮,在盛暑時期是有名的開胃菜。
11 墨斗 ba̍k-táu 木匠用來打直線的器具。從墨斗中拉出墨線,放在木材上,兩頭固定繃緊,提起墨繩趁著彈力就打上了黑線。 有的地區用來指稱一種海中生物,也就是「墨魚」。
12 墨賊仔 ba̍k-tsa̍t-á 烏賊。
13 bāng 以繩線縱橫交錯編成的捕獵工具,也用來泛稱外貌或功能相似的物品。 用網子捕獵。 指網際網路。
14 馬鮫 bé-ka 土托魚、鰆魚。魚名。體長側扁,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身體側面約有五十至六十條褐色橫帶。分布很廣,臺灣盛產於西南沿海,尤其以臺南、高雄沿海及澎湖近海最多。是高級的食用魚類之一。
15 馬頭 bé-thâu 魚名。身體呈現長紡錘狀,頭部下側截平,上面則是呈現圓錐形,因為形狀很像馬的頭,所以才稱為「馬頭魚」。
16 鮸魚 bián-hî/bián-hû 魚類。體延長側扁,頭中大,較尖突。冬春之際產量較高。肉質含脂量高,味鮮美,是相當受歡迎的食用魚。常可大量捕獲,是重要的經濟魚種。
17 木魚 bo̍k-hî/bo̍k-hû 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18 抹鹽 buah iâm 在物體表面塗抹鹽巴。
19 茉草 bua̍h-tsháu 銳葉小槐花。木本植物。長一到兩公尺,葉子互生,三出複葉,葉片披針形,花黃色或綠白色,產在臺灣中北部的山野。主要治療吐血、肝病、婦女病、腹痛、燙傷潰爛等。民間也作為避邪草。浸泡在熱水後,擦拭手腳或全身,以求消災去厄。
20 bué/bé 鳥獸蟲魚等脊椎末梢突出的部分。 引申為事物的末端或是最後的部分。 殘餘的物品。 事物的結局。 計算魚類動物的單位。 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