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
虱目魚
|
sat-ba̍k-hî/sat-ba̍k-hû
|
魚類。呈紡錘形,長約二十到三十公分,口小,尾鰭分叉,細刺多,善於跳躍。臺灣西南部較多,屏東地區叫「海草魚」(hái-tsháu-hî),是臺灣地區重要的食用魚,在街市上到處有賣虱目魚作為食材的各式食品,像虱目魚粥、虱目魚湯。
|
82
|
四跤仔
|
sì-kha-á
|
青蛙。兩棲類動物。腳上有蹼,擅長跳躍、游泳。多生活在水邊,常在夜間活動。
|
83
|
鱔魚
|
siān-hî/siān-hû
|
魚類。身體呈蛇形、圓柱狀,顏色褐黃,有深色斑點,表皮黏滑,沒有鱗片。鰭與鰓器官都已經退化,體內無鰾,是一種退化的魚。多分布在印度半島、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臺灣等地區,屬於淡水魚。
|
84
|
鯊魚
|
sua-hî/sua-hû
|
魚類。身體為紡錘形,稍扁,胸、腹鰭大,尾鰭發達。生活在深海中,性凶猛,行動敏捷,經濟價值高。
|
85
|
鯊魚煙
|
sua-hî-ian/sua-hû-ian
|
將鯊魚煙薰製成的食品。
|
86
|
鱈魚
|
suat-hî/suat-hû
|
常見食用魚。產於寒冷的深海,肉為雪白色,質細而嫩。清蒸、煎炸皆宜。
|
87
|
𩸙
|
tāi
|
鯉魚。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
88
|
𩸙仔
|
tāi-á
|
鯉魚。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
89
|
豆仔魚
|
tāu-á-hî/tāu-á-hû
|
大鱗鮻。魚類。食用魚種,外觀近似於烏魚,體長約20至25公分,最長可達35公分。
|
90
|
土符仔
|
thóo-hû-á
|
原指民間的符籙,後常用來諷指太過潦草的字或胡亂的畫作。
|
91
|
釣魚翁
|
tiò-hî-ang/tiò-hû-ang
|
翠鳥、魚狗。禽鳥類。臺灣地區常見留鳥的一種。大多棲息於平地至山麓、丘陵之溪流、池塘、湖沼等地。常單獨棲坐於離水面不高樹枝上,若發現魚蝦出現即刻入水捕捉,以喙尖咬緊其頭部,在樹幹上敲打後嚥食。
|
92
|
罾魚
|
tsan-hî/tsan-hû
|
用四邊有支架的方形漁網捕魚。
|
93
|
㨻魚
|
tsānn hî/tsānn hû
|
放網再拉起,然後用網杓把魚撈起。
|
94
|
柴魚
|
tshâ-hî/tshâ-hû
|
鰹魚乾。將鰹魚除去內臟後蒸熟,再用慢火烘烤成堅硬薰黃的魚乾,然後刨成薄片。因形狀和顏色像柴,所以稱為「柴魚」。
|
95
|
田蛤仔
|
tshân-kap-á
|
田蛙、青蛙。兩棲類動物。頭寬扁、闊嘴、大眼。背部呈青綠色,腹部灰白,表皮光滑。有蹼,善跳躍、游泳。
|
96
|
草魚
|
tsháu-hî/tsháu-hû
|
魚名。一種可食用的淡水魚,身體近似圓筒形,青黃色,有側腺,吃水草維生。
|
97
|
汫水魚
|
tsiánn-tsuí-hî/tsiánn-tsuí-hû
|
淡水魚。
|
98
|
鯽
|
tsit
|
魚類。身體側扁,頭部呈尖狀,背部隆起。產於淡水中,為常見的食用魚。
|
99
|
鯽仔魚
|
tsit-á-hî/tsit-á-hû
|
魚類。身體側扁,頭部呈尖狀,背部隆起。產於淡水中,為常見的食用魚。
|
100
|
水雞
|
tsuí-ke/tsuí-kue
|
青蛙。兩棲類動物。腳上有蹼,擅長跳躍、游泳。多生活在水邊,常在夜間活動。
女人的生殖器。臺灣南部的閩南話「水雞」又指女性的生殖器,為了避諱,便把青蛙叫做「四跤仔」(sì-kha-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