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
雞筅
|
ke-tshíng/kue-tshíng
|
雞帚。竹的圓形小掃帚,專門用來清理雞舍裡的雞屎。
|
62
|
雞箠
|
ke-tshuê/kue-tshê
|
趕雞的工具。用竹子做成,底下紮緊,上面剖成細絲狀,趕雞時打在地上會發出「Phia̍k!Phia̍k!」的聲音。
|
63
|
雞喙變鴨喙
|
ke-tshuì piàn ah-tshuì/kue-tshuì piàn ah-tshuì
|
尖利的雞嘴變成扁平的鴨嘴。喻一個人起初能言善辯,後因證據出現自知理虧,變得啞口無言。
|
64
|
雞酒
|
ke-tsiú/kue-tsiú
|
麻油雞。以薑及大量的麻油、米酒燉雞,是一道常見食補,產婦坐月子時必備的藥膳。
|
65
|
剾仔
|
khau-á
|
用來刮削、去皮的工具。
|
66
|
起雞母皮
|
khí-ke-bó-phuê/khí-kue-bó-phê
|
起雞皮疙瘩。因寒冷、害怕或聽到刺耳的聲音,皮膚上泛起小米般的小疙瘩。
|
67
|
苦瓜
|
khóo-kue
|
瓜果類。帶有苦味的瓜類植物,果實是長圓形或卵圓形,兩頭尖,表面有許多瘤狀突起,用來燉湯或炒鹹蛋、豆豉等。也可入藥,做成苦瓜丹。
|
68
|
苦瓜封
|
khóo-kue-hong
|
苦瓜封。一道臺灣料理。將苦瓜切成一段一段的圈狀,去籽,內填絞肉餡料,放入鍋內加水烹調而成。
|
69
|
鹹焗雞
|
kiâm-ko̍k-ke/kiâm-ko̍k-kue
|
菜名。將鹽均勻鋪在鍋底,再將雞整隻攤平在鹽上,蓋緊鍋子,用小火乾烤,待六分熟時翻面再烤。起鍋前,用蔥油沾嫩表皮再灑上胡椒粉即可。
|
70
|
鹹酥雞
|
kiâm-soo-ke/kiâm-soo-kue
|
一種小吃。將雞胸肉切小塊,再用醬油、糖、酒跟五香粉等醃漬入味,然後沾上麵粉或番薯粉在鍋中油炸至金黃色再販售。
|
71
|
金瓜
|
kim-kue
|
南瓜。瓜果類。果實為扁圓或長圓形, 有黃、綠、或紅色等,可以食用。種子另有驅蟲的效用。
|
72
|
孤鳥
|
koo-tsiáu
|
孤落單的鳥。比喻孤獨的人。
|
73
|
瓜仔
|
kue-á
|
泛指瓜類的總稱。
醃過的小黃瓜。
|
74
|
瓜仔哖
|
kue-á-nî
|
小黃瓜。瓜果類。「胡瓜」的品種之一。比稱為「刺瓜仔」(tshì-kue-á)的大黃瓜體型更小,常用來涼拌或作為料理的配色。
|
75
|
瓜笠仔
|
kue-le̍h-á
|
用竹篾和竹葉做成的斗笠。
|
76
|
瓜子
|
kue-tsí
|
用西瓜、南瓜或葵花子做的零嘴,通常在過年、筵席上、看電視或親朋好友閒聊時食用。
|
77
|
粿仔
|
kué-á/ké-á
|
河粉、粄條。白米磨碎加水蒸煮,煮熟後可切成薄條加料炒食或煮食。
|
78
|
梨仔瓜
|
lâi-á-kue
|
香瓜、甜瓜。產地主要位於臺灣本島的南部與東部,品種主要分為黃皮棗瓜及青皮梨瓜兩大脆瓜類。
|
79
|
笠仔
|
le̍h-á
|
斗笠。用來遮日光、雨水的竹笠。
|
80
|
麻油酒
|
muâ-iû-tsiú
|
麻油雞。以薑及大量的麻油、米酒燉雞,是一道常見食補,產婦坐月子時必備的藥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