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臺灣台語查詞目
部分符合 「kue1」 有147筆,第4頁
序號 | 61 |
---|---|
詞目 | 街市 |
音讀 | ke-tshī/kue-tshī |
釋義 | 商店等各種買賣場所集中的街道。 |
序號 | 62 |
---|---|
詞目 | 雞筅 |
音讀 | ke-tshíng/kue-tshíng |
釋義 | 雞帚。竹的圓形小掃帚,專門用來清理雞舍裡的雞屎。 |
序號 | 63 |
---|---|
詞目 | 雞箠 |
音讀 | ke-tshuê/kue-tshê |
釋義 | 趕雞的工具。用竹子做成,底下紮緊,上面剖成細絲狀,趕雞時打在地上會發出「Phia̍k!Phia̍k!」的聲音。 |
序號 | 64 |
---|---|
詞目 | 雞喙變鴨喙 |
音讀 | ke-tshuì piàn ah-tshuì/kue-tshuì piàn ah-tshuì |
釋義 | 尖利的雞嘴變成扁平的鴨嘴。喻一個人起初能言善辯,後因證據出現自知理虧,變得啞口無言。 |
序號 | 65 |
---|---|
詞目 | 雞酒 |
音讀 | ke-tsiú/kue-tsiú |
釋義 | 麻油雞。以薑及大量的麻油、米酒燉雞,是一道常見食補,產婦坐月子時必備的藥膳。 |
序號 | 66 |
---|---|
詞目 | 剾仔 |
音讀 | khau-á |
釋義 | 用來刮削、去皮的工具。 |
序號 | 67 |
---|---|
詞目 | 起雞母皮 |
音讀 | khí-ke-bó-phuê/khí-kue-bó-phê |
釋義 | 起雞皮疙瘩。因寒冷、害怕或聽到刺耳的聲音,皮膚上泛起小米般的小疙瘩。 |
序號 | 68 |
---|---|
詞目 | 苦瓜 |
音讀 | khóo-kue |
釋義 | 瓜果類。帶有苦味的瓜類植物,果實是長圓形或卵圓形,兩頭尖,表面有許多瘤狀突起,用來燉湯或炒鹹蛋、豆豉等。也可入藥,做成苦瓜丹。 |
序號 | 69 |
---|---|
詞目 | 苦瓜封 |
音讀 | khóo-kue-hong |
釋義 | 苦瓜封。一道臺灣料理。將苦瓜切成一段一段的圈狀,去籽,內填絞肉餡料,放入鍋內加水烹調而成。 |
序號 | 70 |
---|---|
詞目 | 鹹焗雞 |
音讀 | kiâm-ko̍k-ke/kiâm-ko̍k-kue |
釋義 | 菜名。將鹽均勻鋪在鍋底,再將雞整隻攤平在鹽上,蓋緊鍋子,用小火乾烤,待六分熟時翻面再烤。起鍋前,用蔥油沾嫩表皮再灑上胡椒粉即可。 |
序號 | 71 |
---|---|
詞目 | 鹹酥雞 |
音讀 | kiâm-soo-ke/kiâm-soo-kue |
釋義 | 一種小吃。將雞胸肉切小塊,再用醬油、糖、酒跟五香粉等醃漬入味,然後沾上麵粉或番薯粉在鍋中油炸至金黃色再販售。 |
序號 | 72 |
---|---|
詞目 | 金瓜 |
音讀 | kim-kue |
釋義 | 南瓜。瓜果類。果實為扁圓或長圓形, 有黃、綠、或紅色等,可以食用。種子另有驅蟲的效用。 |
序號 | 73 |
---|---|
詞目 | 孤鳥 |
音讀 | koo-tsiáu |
釋義 | 孤落單的鳥。比喻孤獨的人。 |
序號 | 74 |
---|---|
詞目 | 瓜仔 |
音讀 | kue-á |
釋義 | 泛指瓜類的總稱。 醃過的小黃瓜。 |
序號 | 75 |
---|---|
詞目 | 瓜仔哖 |
音讀 | kue-á-nî |
釋義 | 小黃瓜。瓜果類。「胡瓜」的品種之一。比稱為「刺瓜仔」(tshì-kue-á)的大黃瓜體型更小,常用來涼拌或作為料理的配色。 |
序號 | 76 |
---|---|
詞目 | 瓜笠仔 |
音讀 | kue-le̍h-á |
釋義 | 用竹篾和竹葉做成的斗笠。 |
序號 | 77 |
---|---|
詞目 | 瓜子 |
音讀 | kue-tsí |
釋義 | 用西瓜、南瓜或葵花子做的零嘴,通常在過年、筵席上、看電視或親朋好友閒聊時食用。 |
序號 | 78 |
---|---|
詞目 | 粿仔 |
音讀 | kué-á/ké-á |
釋義 | 河粉、粄條。白米磨碎加水蒸煮,煮熟後可切成薄條加料炒食或煮食。 |
序號 | 79 |
---|---|
詞目 | 梨仔瓜 |
音讀 | lâi-á-kue |
釋義 | 香瓜、甜瓜。產地主要位於臺灣本島的南部與東部,品種主要分為黃皮棗瓜及青皮梨瓜兩大脆瓜類。 |
序號 | 80 |
---|---|
詞目 | 笠仔 |
音讀 | le̍h-á |
釋義 | 斗笠。用來遮日光、雨水的竹笠。 |
序號 | 詞目 | 音讀 | 釋義 |
---|---|---|---|
61 | 街市 | ke-tshī/kue-tshī | 商店等各種買賣場所集中的街道。 |
62 | 雞筅 | ke-tshíng/kue-tshíng | 雞帚。竹的圓形小掃帚,專門用來清理雞舍裡的雞屎。 |
63 | 雞箠 | ke-tshuê/kue-tshê | 趕雞的工具。用竹子做成,底下紮緊,上面剖成細絲狀,趕雞時打在地上會發出「Phia̍k!Phia̍k!」的聲音。 |
64 | 雞喙變鴨喙 | ke-tshuì piàn ah-tshuì/kue-tshuì piàn ah-tshuì | 尖利的雞嘴變成扁平的鴨嘴。喻一個人起初能言善辯,後因證據出現自知理虧,變得啞口無言。 |
65 | 雞酒 | ke-tsiú/kue-tsiú | 麻油雞。以薑及大量的麻油、米酒燉雞,是一道常見食補,產婦坐月子時必備的藥膳。 |
66 | 剾仔 | khau-á | 用來刮削、去皮的工具。 |
67 | 起雞母皮 | khí-ke-bó-phuê/khí-kue-bó-phê | 起雞皮疙瘩。因寒冷、害怕或聽到刺耳的聲音,皮膚上泛起小米般的小疙瘩。 |
68 | 苦瓜 | khóo-kue | 瓜果類。帶有苦味的瓜類植物,果實是長圓形或卵圓形,兩頭尖,表面有許多瘤狀突起,用來燉湯或炒鹹蛋、豆豉等。也可入藥,做成苦瓜丹。 |
69 | 苦瓜封 | khóo-kue-hong | 苦瓜封。一道臺灣料理。將苦瓜切成一段一段的圈狀,去籽,內填絞肉餡料,放入鍋內加水烹調而成。 |
70 | 鹹焗雞 | kiâm-ko̍k-ke/kiâm-ko̍k-kue | 菜名。將鹽均勻鋪在鍋底,再將雞整隻攤平在鹽上,蓋緊鍋子,用小火乾烤,待六分熟時翻面再烤。起鍋前,用蔥油沾嫩表皮再灑上胡椒粉即可。 |
71 | 鹹酥雞 | kiâm-soo-ke/kiâm-soo-kue | 一種小吃。將雞胸肉切小塊,再用醬油、糖、酒跟五香粉等醃漬入味,然後沾上麵粉或番薯粉在鍋中油炸至金黃色再販售。 |
72 | 金瓜 | kim-kue | 南瓜。瓜果類。果實為扁圓或長圓形, 有黃、綠、或紅色等,可以食用。種子另有驅蟲的效用。 |
73 | 孤鳥 | koo-tsiáu | 孤落單的鳥。比喻孤獨的人。 |
74 | 瓜仔 | kue-á | 泛指瓜類的總稱。 醃過的小黃瓜。 |
75 | 瓜仔哖 | kue-á-nî | 小黃瓜。瓜果類。「胡瓜」的品種之一。比稱為「刺瓜仔」(tshì-kue-á)的大黃瓜體型更小,常用來涼拌或作為料理的配色。 |
76 | 瓜笠仔 | kue-le̍h-á | 用竹篾和竹葉做成的斗笠。 |
77 | 瓜子 | kue-tsí | 用西瓜、南瓜或葵花子做的零嘴,通常在過年、筵席上、看電視或親朋好友閒聊時食用。 |
78 | 粿仔 | kué-á/ké-á | 河粉、粄條。白米磨碎加水蒸煮,煮熟後可切成薄條加料炒食或煮食。 |
79 | 梨仔瓜 | lâi-á-kue | 香瓜、甜瓜。產地主要位於臺灣本島的南部與東部,品種主要分為黃皮棗瓜及青皮梨瓜兩大脆瓜類。 |
80 | 笠仔 | le̍h-á | 斗笠。用來遮日光、雨水的竹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