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
黃魚
|
n̂g-hî/n̂g-hû
|
魚名。多分佈在中國大陸東南海域,體側及背部灰黃色,腹部金黃色,肉質鮮美,各種烹調皆適宜,臺灣沿海較少見,馬祖海域較常捕獲。目前市面上販售者大多為養殖的黃魚。
|
62
|
𩵱仔
|
ngóo-á
|
馬鱍魚。魚類。喜歡棲息在沙泥底質地形中,在臺灣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域中可以看到蹤跡。每年秋末到來年初春是主要的漁期,是高經濟價值魚種。
|
63
|
烏魚
|
oo-hî/oo-hû
|
鯔魚、鱧魚。魚類。體形圓長,頭部和背部扁平,眼皮厚,體長約三十到八十公分,多生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也可以人工養殖。每年冬季洄游到臺灣南部西岸產卵,漁民捕獲烏魚,取出魚卵曬成烏魚子,是昂貴的食材,也是漁民重要收入。
|
64
|
烏魚鰾
|
oo-hî-piō/oo-hû-piō
|
公烏魚的精囊。和「烏魚子」(oo-hî-tsí)皆是廣受大眾喜愛的高貴料理食材。
|
65
|
烏魚子
|
oo-hî-tsí/oo-hû-tsí
|
臺灣南部的名產之一。取雌烏魚的卵清洗後用針將魚卵的血管刺破除去血液,然後灑少量的鹽,排在木板上輕輕壓扁,隔天曬太陽、風乾後再壓扁,乾燥五、六天後就可做成。
|
66
|
鮑魚
|
pau-hî/pau-hû
|
黑鮑、石決明。軟體動物。外殼為橢圓形,肉為扁平形狀像耳朵,生活在淺海岩礁底,肉可食,外殼可入藥。
|
67
|
白帶魚
|
pe̍h-tuà-hî/pe̍h-tuà-hû
|
魚類。體特長,兩側扁平,如同帶子,色銀白,無腹鰭。
|
68
|
拋魚
|
pha-hî/pha-hû
|
撒網捕魚。
|
69
|
扁魚
|
pínn-hî/pínn-hû
|
比目魚、鰜鰈魚。魚名。體形側扁、不對稱像盤子。兩隻眼睛長在同一側,有眼的一側呈深褐色,無眼的一側為淡色,平臥在海底。口大,牙尖銳,背鰭前部有棘。分布於中國南海、東海南部以及紅海、印度洋等區域。
小魚乾。曬乾的小魚,魚片。
|
70
|
魬魚
|
puánn-hî/puánn-hû
|
魬鯛。體側扁呈卵圓形,腹部為銀色,背鰭上有三、四個延長成絲狀的棘,生活在大陸棚海域。為高經濟性食用魚,多以拖網捕獲。
|
71
|
三文魚
|
sam-bûn-hî/sam-bûn-hû
|
指鮭魚。過去常用來製成罐頭。借自英語salmon。
|
72
|
虱目魚
|
sat-ba̍k-hî/sat-ba̍k-hû
|
魚類。呈紡錘形,長約二十到三十公分,口小,尾鰭分叉,細刺多,善於跳躍。臺灣西南部較多,屏東地區叫「海草魚」(hái-tsháu-hî),是臺灣地區重要的食用魚,在街市上到處有賣虱目魚作為食材的各式食品,像虱目魚粥、虱目魚湯。
|
73
|
四跤仔
|
sì-kha-á
|
青蛙。兩棲類動物。腳上有蹼,擅長跳躍、游泳。多生活在水邊,常在夜間活動。
|
74
|
鱔魚
|
siān-hî/siān-hû
|
魚類。身體呈蛇形、圓柱狀,顏色褐黃,有深色斑點,表皮黏滑,沒有鱗片。鰭與鰓器官都已經退化,體內無鰾,是一種退化的魚。多分布在印度半島、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及臺灣等地區,屬於淡水魚。
|
75
|
鯊魚
|
sua-hî/sua-hû
|
魚類。身體為紡錘形,稍扁,胸、腹鰭大,尾鰭發達。生活在深海中,性凶猛,行動敏捷,經濟價值高。
|
76
|
鯊魚煙
|
sua-hî-ian/sua-hû-ian
|
將鯊魚煙薰製成的食品。
|
77
|
鱈魚
|
suat-hî/suat-hû
|
常見食用魚。產於寒冷的深海,肉為雪白色,質細而嫩。清蒸、煎炸皆宜。
|
78
|
𩸙
|
tāi
|
鯉魚。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
79
|
𩸙仔
|
tāi-á
|
鯉魚。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
80
|
豆仔魚
|
tāu-á-hî/tāu-á-hû
|
大鱗鮻。魚類。食用魚種,外觀近似於烏魚,體長約20至25公分,最長可達35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