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臺灣台語查詞目

部分符合 「kong1」 有268筆,第14頁

序號261恬恬食三碗公半。
序號 261
詞目 恬恬食三碗公半。
音讀 Tiām-tiām tsia̍h sann uánn-kong puànn.
釋義 靜靜的吃掉三碗公半。形容悶聲不響、莫測高深的人,平時不動聲色,不為人所注意,但卻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序號262得失土地公,飼無雞。
序號 262
詞目 得失土地公,飼無雞。
音讀 Tik-sit Thóo-tī-kong, tshī bô ke.
釋義 得罪土地公,則養不活雞。比喻做事若得罪有權勢或影響力的要角,恐將吃不完兜著走。
序號263春雺曝死鬼,夏雺做大水。
序號 263
詞目 春雺曝死鬼,夏雺做大水。
音讀 Tshun bông pha̍k-sí kuí, hā bông tsò-tuā-tsuí.
釋義 春天起霧曬死鬼,夏天起霧鬧水災。此為前人經過長期觀察、累積經驗而來的氣象諺語。春天早晨若大霧籠罩,濕氣很重,霧氣一旦散開後就會是大晴天甚至是大熱天;夏天早晨若大霧籠罩,白天時空氣對流旺盛下,暖空氣上升,容易形成大雷雨甚至造成水災。
序號264一个某較好三个天公祖。
序號 264
詞目 一个某較好三个天公祖。
音讀 Tsi̍t ê bóo khah hó sann ê Thinn-kong-tsóo.
釋義 有個妻子勝過三尊天公的庇佑。引申為有一賢內助持家,勝過老天爺保佑。
序號265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祀。
序號 265
詞目 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祀。
音讀 Tsi̍t lâng tsi̍t ke tāi, kong-má suî-lâng tshāi.
釋義 每一個人有自家的事,祖先牌位也由各人祭祀。意謂自家管自家的事,祖先牌位也隨自家的方式祭祀。用於勸人管好自己的事就好,不要管別人家的閒事。
序號266一粒田螺煮九碗公湯。
序號 266
詞目 一粒田螺煮九碗公湯。
音讀 Tsi̍t lia̍p tshân-lê tsú káu uánn-kong thng.
釋義 一隻田螺煮九海碗湯。形容生活貧苦,或比喻沒有真材實料,只是灌水充數。
序號267做公親,貼本。
序號 267
詞目 做公親,貼本。
音讀 Tsò kong-tshin, thiap pún.
釋義 為別人做仲裁,還賠上自己的老本。比喻賠了夫人又折兵。
序號268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序號 268
詞目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音讀 Ū Tn̂g-suann kong, bô Tn̂g-suann má.
釋義 有來自唐山的父系祖先,沒有來自唐山的母系祖先。清初在渡臺禁令下,來臺開墾者多為單身的男性,往往與當時母系社會的平埔族女性通婚,而產生此現象。
部分符合 「kong1」 有268筆,第14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261 恬恬食三碗公半。 Tiām-tiām tsia̍h sann uánn-kong puànn. 靜靜的吃掉三碗公半。形容悶聲不響、莫測高深的人,平時不動聲色,不為人所注意,但卻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262 得失土地公,飼無雞。 Tik-sit Thóo-tī-kong, tshī bô ke. 得罪土地公,則養不活雞。比喻做事若得罪有權勢或影響力的要角,恐將吃不完兜著走。
263 春雺曝死鬼,夏雺做大水。 Tshun bông pha̍k-sí kuí, hā bông tsò-tuā-tsuí. 春天起霧曬死鬼,夏天起霧鬧水災。此為前人經過長期觀察、累積經驗而來的氣象諺語。春天早晨若大霧籠罩,濕氣很重,霧氣一旦散開後就會是大晴天甚至是大熱天;夏天早晨若大霧籠罩,白天時空氣對流旺盛下,暖空氣上升,容易形成大雷雨甚至造成水災。
264 一个某較好三个天公祖。 Tsi̍t ê bóo khah hó sann ê Thinn-kong-tsóo. 有個妻子勝過三尊天公的庇佑。引申為有一賢內助持家,勝過老天爺保佑。
265 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祀。 Tsi̍t lâng tsi̍t ke tāi, kong-má suî-lâng tshāi. 每一個人有自家的事,祖先牌位也由各人祭祀。意謂自家管自家的事,祖先牌位也隨自家的方式祭祀。用於勸人管好自己的事就好,不要管別人家的閒事。
266 一粒田螺煮九碗公湯。 Tsi̍t lia̍p tshân-lê tsú káu uánn-kong thng. 一隻田螺煮九海碗湯。形容生活貧苦,或比喻沒有真材實料,只是灌水充數。
267 做公親,貼本。 Tsò kong-tshin, thiap pún. 為別人做仲裁,還賠上自己的老本。比喻賠了夫人又折兵。
268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Ū Tn̂g-suann kong, bô Tn̂g-suann má. 有來自唐山的父系祖先,沒有來自唐山的母系祖先。清初在渡臺禁令下,來臺開墾者多為單身的男性,往往與當時母系社會的平埔族女性通婚,而產生此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