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臺灣台語查詞目

「[紅黃青綠藍紫烏白]」有358筆,第1頁

序號1紅
序號 1
詞目
音讀 âng
釋義 顏色名。 紅色的。 形容人正在走運或特定事物正在流行。 利潤。
序號2紅肉李
序號 2
詞目 紅肉李
音讀 âng-bah-lí
釋義 李子的品種之一。在臺灣的李子當中,是最大型的品種,盛產季節在五、六月間,成熟後,果皮呈紫紅色,果肉為深紅色,皮薄肉厚,並帶有微微的酸味。
序號3紅目
序號 3
詞目 紅目
音讀 âng-ba̍k
釋義 紅眼睛。一種眼疾,眼睛發紅的病症。 眼紅、嫉妒。因他人勝過自己而心生妒恨。
序號4紅目墘
序號 4
詞目 紅目墘
音讀 âng-ba̍k-kînn
釋義 結膜炎。病名。多由細菌感染或物理、化學的刺激而引起。通常有結膜紅腫、流淚或化膿等病症。
序號5紅目鰱
序號 5
詞目 紅目鰱
音讀 âng-ba̍k-liân
釋義 大眼鯛。魚類。魚身呈卵圓形,紅色,體側扁、眼大。腹鰭特大,背鰭、臀鰭後端尖突。多棲息在一百至四百公尺深水域的海底,以小蝦、魚等為食,為臺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在烹調前,通常會把皮剝掉,所以又叫「剝皮魚」。
序號6紅面
序號 6
詞目 紅面
音讀 âng-bīn
釋義 血紅的臉色。
序號7紅面鴨
序號 7
詞目 紅面鴨
音讀 âng-bīn-ah
釋義 禽鳥類。公的正番鴨。眼周圍、嘴基部有紅色疣,毛色有白、黑、青銅色等。為鴨種中體重最大者,原產於南美洲。適合用來烹煮薑母鴨,做為冬天進補的食材。
序號8紅尾冬
序號 8
詞目 紅尾冬
音讀 âng-bué-tang/âng-bé-tang
釋義 烏面赤尾冬。魚類。體長側扁,呈橢圓形,全身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頭端尖細,眼大。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域。
序號9紅嬰仔
序號 9
詞目 紅嬰仔
音讀 âng-enn-á/âng-inn-á
釋義 嬰兒。指新生的幼兒,因為全身紅紅的,所以得名。
序號10紅牙
序號 10
詞目 紅牙
音讀 âng-gê
釋義 紅潤。豐滿而帶有紅色的光澤。本詞目常重疊使用。
序號11紅霞
序號 11
詞目 紅霞
音讀 âng-hê
釋義 日出或日落階段,有時會在天邊出現,帶有強烈紅色的雲霞,它是大氣變化的常見現象。
序號12紅莧菜
序號 12
詞目 紅莧菜
音讀 âng-hīng-tshài
釋義 蔬菜名。莖細長,葉呈菱狀卵圓形,有全綠與帶紅兩種,全綠色稱為「莧菜」,帶有紅色者稱為「紅莧菜」。花黃綠色,莖嫩,葉可食。臺灣常見的蔬菜,主要產地以彰化雲林兩縣為多。
序號13紅藥水
序號 13
詞目 紅藥水
音讀 âng-io̍h-tsuí
釋義 紅汞水、汞溴紅。一種紅色消毒藥水。用於消毒傷口,無刺激性,有殺菌及防腐的作用。
序號14紅魽
序號 14
詞目 紅魽
音讀 âng-kam
釋義 魚類。為新興養殖魚種,體長可達一百五十公分,肉質堅實鮮美,極富油脂,為各類生魚片中之極品,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序號15紅柿
序號 15
詞目 紅柿
音讀 âng-khī
釋義 甜柿、軟柿。瓜果類。成熟後,有的加工去澀方可食用,有的可以直接採食,口感甜軟,也可以先削皮,然後曬乾或烘乾,做成柿餅。
序號16紅記記
序號 16
詞目 紅記記
音讀 âng-kì-kì
釋義 紅彤彤。形容顏色極紅。
序號17紅筋
序號 17
詞目 紅筋
音讀 âng-kin/âng-kun
釋義 血管。動物體內血液循環流通的管道,有動脈、靜脈、微血管三種。
序號18紅膏赤蠘
序號 18
詞目 紅膏赤蠘
音讀 âng-ko-tshiah-tshi̍h
釋義 臉色紅潤,形容身體健康。
序號19紅絳絳
序號 19
詞目 紅絳絳
音讀 âng-kòng-kòng
釋義 紅彤彤。形容顏色極紅。
序號20紅龜
序號 20
詞目 紅龜
音讀 âng-ku
釋義 紅龜粿。由糯米製成的粿類食品。先將粿皮染紅,用模具印上龜型的圖樣,再放到蒸籠裡蒸製而成。內餡則是包有豆沙、鹹菜或花生粉,經常用來做為祭拜神明、酬神或添丁的時候用來分送親友的粿品。
序號21紅龜粿
序號 21
詞目 紅龜粿
音讀 âng-ku-kué/âng-ku-ké
釋義 由糯米製成的粿類食品。先將粿皮染紅,用模具印上龜型的圖樣,再放到蒸籠裡蒸製而成。內餡則是包有豆沙、鹹菜或花生粉,經常用來做為祭拜神明、酬神或添丁的時候用來分送親友的粿品。
序號22紅鰱魚
序號 22
詞目 紅鰱魚
音讀 âng-liân-hî/âng-liân-hû
釋義 鮭魚。魚類。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成熟時會自海洋返回淡水河川生殖,幼魚孵化後,再進入海洋,是著名的洄游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也常用來醃製成「鹹鰱魚」。
序號23紅露酒
序號 23
詞目 紅露酒
音讀 âng-lōo-tsiú
釋義 用米製成紅麴,然後和米酒混合而成的酒。酒精含量為百分之十八至二十。目前臺灣菸酒公司仍生產特級紅露酒及陳年紅露酒。
序號24紅毛塗
序號 24
詞目 紅毛塗
音讀 âng-mn̂g-thôo
釋義 水泥。可以和沙、碎石和水攪拌成混凝土,是常用的建材。因為是由洋人(紅毛番)先製造生產出來的,所以稱為「紅毛塗」。澎湖人叫「鐵仔土」。
序號25紅包
序號 25
詞目 紅包
音讀 âng-pau
釋義 喜慶時所送的禮金。因為用紅色封套包裝,所以稱為「紅包」。 春節給小孩的壓歲錢。 賄賂的錢財。
序號26紅色
序號 26
詞目 紅色
音讀 âng-sik
釋義 像鮮血的顏色。
序號27紅燒
序號 27
詞目 紅燒
音讀 âng-sio
釋義 一種烹調方式。先將食材用油炒或炸過,再加入醬油等調味料,和少許的水,燜熟,至食物呈紅黑色即可。
序號28紅豆仔
序號 28
詞目 紅豆仔
音讀 âng-tāu-á
釋義 豆類。葉為複葉,由三枚小葉組成,莢細長,表面光滑無毛,內含七至十粒暗紅色種子,此種子即為「紅豆仔」。
序號29紅茶
序號 29
詞目 紅茶
音讀 âng-tê
釋義 一種發酵過的茶,沏出的茶色紅豔,具有特別的香氣和滋味。
序號30紅帖仔
序號 30
詞目 紅帖仔
音讀 âng-thiap-á
釋義 喜帖。請人參加婚禮的請帖。
序號31紅塗
序號 31
詞目 紅塗
音讀 âng-thôo
釋義 紅土。紅色的土壤。
序號32紅糟
序號 32
詞目 紅糟
音讀 âng-tsau
釋義 以紅麴釀酒後剩餘的渣滓製成的調味品,烹調時常加在魚、肉等上,使帶紅色。
序號33紅綵
序號 33
詞目 紅綵
音讀 âng-tshái
釋義 象徵喜慶所用的紅布。
序號34紅菜
序號 34
詞目 紅菜
音讀 âng-tshài
釋義 紅鳳菜。葉菜類。為多年生宿根草本菊科植物,莖幹分枝繁多,葉呈橢圓形或倒披針形,葉背為紫紅色,且煮熟後的汁液亦呈紫紅色,因此閩南語大都稱做「紅菜」。 茄子。臺南、高雄一帶,因茄子的外形隱喻男性生殖器而避用,改稱為「紅菜」。
序號35紅菜頭
序號 35
詞目 紅菜頭
音讀 âng-tshài-thâu
釋義 胡蘿蔔、紅蘿蔔。根莖類。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所以在日治時代又叫「人蔘」,也有臺灣人學日語「人蔘」發音,稱之為jîn-jín 或lîn-jím。
序號36紅蔥仔頭
序號 36
詞目 紅蔥仔頭
音讀 âng-tshang-á-thâu
釋義 紅蔥頭。以珠蔥植珠,成熟時會結出肥大的蔥球,等蔥葉乾紅了就可以採收。顏色偏紅,供食用,一般主要用來爆香、包餡。
序號37紅蟳
序號 37
詞目 紅蟳
音讀 âng-tsîm
釋義 甲殼類動物。指青蟹中有卵的母蟳,經過烹調之後,顏色會變成紅色,所以稱為紅蟳,一般民間多視為補品。
序號38紅酒
序號 38
詞目 紅酒
音讀 âng-tsiú
釋義 用紅葡萄所釀造的酒。
序號39紅棗
序號 39
詞目 紅棗
音讀 âng-tsó
釋義 瓜果類。一種棗類。晒乾之後表皮呈紅色,所以叫做「紅棗」,可入藥。
序號40嘔紅
序號 40
詞目 嘔紅
音讀 áu-hông
釋義 吐血。消化道內出血,而嘔出來的現象。
序號41明白
序號 41
詞目 明白
音讀 bîng-pi̍k
釋義 知道、了解。 清楚、明確。
序號42無事無白
序號 42
詞目 無事無白
音讀 bô-sū-bô-pe̍h
釋義 無緣無故。
序號43木麻黃
序號 43
詞目 木麻黃
音讀 bo̍k-muâ-hông
釋義 木本植物。雌雄異株,小枝有關節,葉子退化為鞘狀,有齒裂,圍繞在小枝關節間。具有防風、防砂等用途。鄉間常常用來做行道樹,田間和海濱則用來做防風林。
序號44抹烏
序號 44
詞目 抹烏
音讀 buah-oo
釋義 抹黑。引申為醜化、誣陷及歪曲事實。
序號45雄黃
序號 45
詞目 雄黃
音讀 hiông-hông
釋義 礦物名。主要成分為二硫化二砷,可用來製作火藥,也可當作中藥材,主要功效為解毒、驅蟲。又稱為雞冠石。
序號46雄黃酒
序號 46
詞目 雄黃酒
音讀 hiông-hông-tsiú
釋義 在米酒中調入雄黃而成的酒,有解毒、驅蟲的功效,喝雄黃酒是端午節的一項習俗。
序號47紅
序號 47
詞目
音讀 hông
釋義 紅色的。 血液。 花名。
序號48黃昏
序號 48
詞目 黃昏
音讀 hông-hun
釋義 傍晚。太陽將落,天快黑的時候。
序號49黃昏市仔
序號 49
詞目 黃昏市仔
音讀 hông-hun-tshī-á
釋義 垃圾市場、黃昏市場。只在黃昏開市的菜市場。因為賣的大都是早市的存貨,所以又被戲稱為「糞埽市場」(pùn-sò-tshī-tiûnn)。
序號50黃泉
序號 50
詞目 黃泉
音讀 hông-tsuân
釋義 傳統上認為人死後所居住的地方。
序號51販仔白
序號 51
詞目 販仔白
音讀 huàn-á-pe̍h
釋義 生意人在交易時所使用的隱語。
序號52芥藍仔
序號 52
詞目 芥藍仔
音讀 kè-nâ-á
釋義 芥藍菜。葉菜類。高二十至六十公分,葉叢生於莖頂,葉柄長,葉形上尖下圓,花為白色或黃色,嫩葉可供食用,富含鈣、磷及鐵質。
序號53茭白筍
序號 53
詞目 茭白筍
音讀 kha-pe̍h-sún
釋義 根莖類。菰的嫩莖,因受黑穗菌寄生而肥大成筍狀,可供食用,也叫「茭白」。
序號54口白
序號 54
詞目 口白
音讀 kháu-pe̍h
釋義 旁白。戲曲中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對話。
序號55徛黃
序號 55
詞目 徛黃
音讀 khiā-n̂g
釋義 枯死、枯萎、枯黃。指植物出現枯黃的現象。
序號56抾紅點仔
序號 56
詞目 抾紅點仔
音讀 khioh-âng-tiám-á
釋義 撿紅點, 一種撲克牌玩牌的方式。
序號57金龜綠
序號 57
詞目 金龜綠
音讀 kim-ku-li̍k
釋義 墨綠、深綠色。
序號58捲心白
序號 58
詞目 捲心白
音讀 kńg-sim-pe̍h
釋義 捲心大白菜。
序號59講白賊
序號 59
詞目 講白賊
音讀 kóng-pe̍h-tsha̍t
釋義 說謊、撒謊。
序號60綠
序號 60
詞目
音讀 li̍k
釋義 跟樹葉一樣的一種顏色。
序號61綠色
序號 61
詞目 綠色
音讀 li̍k-sik
釋義 像草和樹葉一般的顏色。 做為前綴。指具有環保概念的產物,如綠色電腦。
序號62綠豆仔
序號 62
詞目 綠豆仔
音讀 li̍k-tāu-á
釋義 豆類。葉子呈卵狀菱形,開黃色蝶形花,花謝後結線形莢果。莢果內含綠色種子,種子可供煮湯或磨粉製成食品。
序號63綠豆鬼
序號 63
詞目 綠豆鬼
音讀 li̍k-tāu-kuí
釋義 外型小、質地過硬的綠豆,浸泡在水中無法泡開且久煮仍不爛,常被棄食。
序號64綠豆膨
序號 64
詞目 綠豆膨
音讀 li̍k-tāu-phòng
釋義 綠豆椪。以酥脆薄餅皮包甜綠豆沙餡製成的糕餅點心。
序號65綠竹
序號 65
詞目 綠竹
音讀 li̍k-tik
釋義 禾本植物。臺灣原生種的叢生竹類,全省普遍都有栽植,用來供作採筍用。
序號66綠竹筍
序號 66
詞目 綠竹筍
音讀 li̍k-tik-sún
釋義 根莖類。一種體積比麻竹筍小,前端略微彎曲,肉質細嫩的竹筍。夏季很受歡迎的食材,煮湯、炒食、涼拌皆宜。
序號67藍
序號 67
詞目
音讀
釋義 一種可製作顏料的植物,現在專指製出的這種顏色;也指一種顏色。 姓氏。
序號68藍色
序號 68
詞目 藍色
音讀 nâ-sik
釋義 藍色、青色。像晴天天空的顏色。
序號69黃
序號 69
詞目
音讀 n̂g
釋義 顏色名。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顏色。 指稻麥或果子由生轉熟。
序號70黃目子
序號 70
詞目 黃目子
音讀 n̂g-ba̍k-tsí
釋義 無患子,植物名。果皮可以用來做肥皂。
序號71黃錦錦
序號 71
詞目 黃錦錦
音讀 n̂g-gìm-gìm
釋義 形容顏色金黃。
序號72黃牛
序號 72
詞目 黃牛
音讀 n̂g-gû
釋義 一種毛短且全身呈褐黃的牛。 一種專門在車站或戲院等處壟斷票源,再以高價售出而從中獲利的人。
序號73黃魚
序號 73
詞目 黃魚
音讀 n̂g-hî/n̂g-hû
釋義 魚名。多分佈在中國大陸東南海域,體側及背部灰黃色,腹部金黃色,肉質鮮美,各種烹調皆適宜,臺灣沿海較少見,馬祖海域較常捕獲。目前市面上販售者大多為養殖的黃魚。
序號74黃梔仔花
序號 74
詞目 黃梔仔花
音讀 n̂g-ki-á-hue
釋義 黃梔子花。花名。茜草科,黃梔子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三公尺,花瓣六枚,氣味幽香,初開時為白色,花謝時漸轉為乳黃色。春末至夏季為其花期,果實俗稱山梔子,為兩端尖瑞的橢圓形,有六條綾線,可作為黃色染料而得名,亦可入藥。
序號75黃金
序號 75
詞目 黃金
音讀 n̂g-kim
釋義 金子。一種貴重金屬,延展性強,可用來製造貨幣或裝飾品。 有人用來戲稱糞便。
序號76黃連
序號 76
詞目 黃連
音讀 n̂g-nî
釋義 草本植物。結黃色果實。根莖味苦,可入藥, 有健胃、抗菌消炎的療效。
序號77黃色
序號 77
詞目 黃色
音讀 n̂g-sik
釋義 一種像金子的顏色。 與色情或低俗趣味有關的事。
序號78黃酸
序號 78
詞目 黃酸
音讀 n̂g-sng
釋義 面黃肌瘦。形容人消瘦,營養不良的樣子。
序號79黃酸雨
序號 79
詞目 黃酸雨
音讀 n̂g-sng-hōo
釋義 梅雨。臺灣五、六月間的雨季所下的雨,常常持續很多天。
序號80黃豆
序號 80
詞目 黃豆
音讀 n̂g-tāu
釋義 大豆。曬乾的毛豆。表皮呈現黃色的豆類,可用來製做豆腐、豆漿等食物。
序號81黃疸
序號 81
詞目 黃疸
音讀 n̂g-thán
釋義 病名。因血中膽紅素含量增加,導致人體皮膚、眼白、黏膜變黃的病症。多發生於新生兒身上。
序號82黃酒
序號 82
詞目 黃酒
音讀 n̂g-tsiú
釋義 以糯米、大米或黍米加紅麴釀成的酒,因顏色偏黃,故稱黃酒。有許多種類,除名為「黃酒」者外,紹興酒亦為黃酒的一種。
序號83卵白質
序號 83
詞目 卵白質
音讀 nn̄g-pe̍h-tsit
釋義 蛋白質。生物體內的一種大分子,由多種胺基酸聚合而成,為生物體生存、生長、繁殖所不可或缺。
序號84烏
序號 84
詞目
音讀 oo
釋義 顏色名。指黑色。 引申作不乾淨的、不光明磊落的。 形容天色昏暗或光線不足。
序號85烏鴉
序號 85
詞目 烏鴉
音讀 oo-a
釋義 禽鳥類。鳥綱燕雀目鴉科的通稱。
序號86烏鴉喙
序號 86
詞目 烏鴉喙
音讀 oo-a-tshuì
釋義 烏鴉嘴。在漢文化裡,普遍認為烏鴉是不祥之兆,故由烏鴉嘴裡說出來的話,即指不吉利、壞兆頭而不被喜歡。 紋面。
序號87烏暗
序號 87
詞目 烏暗
音讀 oo-àm
釋義 黑暗、不明亮。 比喻風氣腐爛、敗壞,沒有公理正義。
序號88烏暗眩
序號 88
詞目 烏暗眩
音讀 oo-àm-hîn
釋義 眩暈。眼前發黑,覺得自己或周圍的東西在旋轉而感到頭暈。多因內耳、小腦、延髓等機能障礙所引起。
序號89烏甕串
序號 89
詞目 烏甕串
音讀 oo-àng-tshǹg
釋義 北方黑鮪、黑鮪。魚類。體型最長約可至三公尺,胸鰭特短,腹白,眼眶小,體側有十數條淡色橫紋帶,在北太平洋海域洄游。因背部黑如墨,體大如甕,故稱為「烏甕串」。為世界上最大的鮪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肚肉更是生魚片中極品。是屏東東港地區的三寶之一。
序號90烏漚
序號 90
詞目 烏漚
音讀 oo-áu
釋義 蔬菜類放太久而造成的脫水變色不新鮮。 魚、肉類腐敗前的發黑現象。 半死不活。
序號91烏肉底
序號 91
詞目 烏肉底
音讀 oo-bah-té/oo-bah-tué
釋義 天生膚色黝黑。
序號92烏墨
序號 92
詞目 烏墨
音讀 oo-ba̍k
釋義 墨、黑墨。
序號93烏面抐桮
序號 93
詞目 烏面抐桮
音讀 oo-bīn-lā-pue
釋義 黑面琵鷺。禽鳥類。黑色的嘴呈湯匙狀,體形似白鷺,全身羽毛為白色,後頸在夏季會長出黃色羽冠。通常生活在海濱、沼澤、河口及水田等地,以魚蝦、螺類為食。
序號94烏面賊
序號 94
詞目 烏面賊
音讀 oo-bīn-tsha̍t
釋義 為了讓人難以指認,而把臉塗黑的盜賊。 真假或價值不易斷定的東西。如人參、珠寶之類。
序號95烏尾冬
序號 95
詞目 烏尾冬
音讀 oo-bué-tang/oo-bé-tang
釋義 雙帶鱗鰭烏尾鮗。一種食用帶赤色的海水魚。
序號96烏蝛
序號 96
詞目 烏蝛
音讀 oo-bui
釋義 臺灣鋏蠓、小黑蚊。昆蟲名。體長約一點五公釐,頭部黑色,觸角及口器深褐色,胸部、腹部呈黑褐色,翅脈黑色,翅及翅脈上都有短毛分布。只有雌成蟲才會吸血,症狀較一般蚊蟲叮咬明顯且嚴重。
序號97烏魚
序號 97
詞目 烏魚
音讀 oo-hî/oo-hû
釋義 鯔魚、鱧魚。魚類。體形圓長,頭部和背部扁平,眼皮厚,體長約三十到八十公分,多生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也可以人工養殖。每年冬季洄游到臺灣南部西岸產卵,漁民捕獲烏魚,取出魚卵曬成烏魚子,是昂貴的食材,也是漁民重要收入。
序號98烏魚鰾
序號 98
詞目 烏魚鰾
音讀 oo-hî-piō/oo-hû-piō
釋義 公烏魚的精囊。和「烏魚子」(oo-hî-tsí)皆是廣受大眾喜愛的高貴料理食材。
序號99烏魚子
序號 99
詞目 烏魚子
音讀 oo-hî-tsí/oo-hû-tsí
釋義 臺灣南部的名產之一。取雌烏魚的卵清洗後用針將魚卵的血管刺破除去血液,然後灑少量的鹽,排在木板上輕輕壓扁,隔天曬太陽、風乾後再壓扁,乾燥五、六天後就可做成。
序號100烏耳鰻
序號 100
詞目 烏耳鰻
音讀 oo-hīnn-muâ/oo-hī-muâ
釋義 魚類。俗名又叫「紅土龍」。體長且粗壯呈棍棒狀,形狀像蛇,尾部側扁,體表光滑,多黏液,身體有細長小鱗,埋於皮下,胸鰭長橢圓形,無腹鰭。
「[紅黃青綠藍紫烏白]」有358筆,第1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1 âng 顏色名。 紅色的。 形容人正在走運或特定事物正在流行。 利潤。
2 紅肉李 âng-bah-lí 李子的品種之一。在臺灣的李子當中,是最大型的品種,盛產季節在五、六月間,成熟後,果皮呈紫紅色,果肉為深紅色,皮薄肉厚,並帶有微微的酸味。
3 紅目 âng-ba̍k 紅眼睛。一種眼疾,眼睛發紅的病症。 眼紅、嫉妒。因他人勝過自己而心生妒恨。
4 紅目墘 âng-ba̍k-kînn 結膜炎。病名。多由細菌感染或物理、化學的刺激而引起。通常有結膜紅腫、流淚或化膿等病症。
5 紅目鰱 âng-ba̍k-liân 大眼鯛。魚類。魚身呈卵圓形,紅色,體側扁、眼大。腹鰭特大,背鰭、臀鰭後端尖突。多棲息在一百至四百公尺深水域的海底,以小蝦、魚等為食,為臺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在烹調前,通常會把皮剝掉,所以又叫「剝皮魚」。
6 紅面 âng-bīn 血紅的臉色。
7 紅面鴨 âng-bīn-ah 禽鳥類。公的正番鴨。眼周圍、嘴基部有紅色疣,毛色有白、黑、青銅色等。為鴨種中體重最大者,原產於南美洲。適合用來烹煮薑母鴨,做為冬天進補的食材。
8 紅尾冬 âng-bué-tang/âng-bé-tang 烏面赤尾冬。魚類。體長側扁,呈橢圓形,全身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頭端尖細,眼大。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域。
9 紅嬰仔 âng-enn-á/âng-inn-á 嬰兒。指新生的幼兒,因為全身紅紅的,所以得名。
10 紅牙 âng-gê 紅潤。豐滿而帶有紅色的光澤。本詞目常重疊使用。
11 紅霞 âng-hê 日出或日落階段,有時會在天邊出現,帶有強烈紅色的雲霞,它是大氣變化的常見現象。
12 紅莧菜 âng-hīng-tshài 蔬菜名。莖細長,葉呈菱狀卵圓形,有全綠與帶紅兩種,全綠色稱為「莧菜」,帶有紅色者稱為「紅莧菜」。花黃綠色,莖嫩,葉可食。臺灣常見的蔬菜,主要產地以彰化雲林兩縣為多。
13 紅藥水 âng-io̍h-tsuí 紅汞水、汞溴紅。一種紅色消毒藥水。用於消毒傷口,無刺激性,有殺菌及防腐的作用。
14 紅魽 âng-kam 魚類。為新興養殖魚種,體長可達一百五十公分,肉質堅實鮮美,極富油脂,為各類生魚片中之極品,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15 紅柿 âng-khī 甜柿、軟柿。瓜果類。成熟後,有的加工去澀方可食用,有的可以直接採食,口感甜軟,也可以先削皮,然後曬乾或烘乾,做成柿餅。
16 紅記記 âng-kì-kì 紅彤彤。形容顏色極紅。
17 紅筋 âng-kin/âng-kun 血管。動物體內血液循環流通的管道,有動脈、靜脈、微血管三種。
18 紅膏赤蠘 âng-ko-tshiah-tshi̍h 臉色紅潤,形容身體健康。
19 紅絳絳 âng-kòng-kòng 紅彤彤。形容顏色極紅。
20 紅龜 âng-ku 紅龜粿。由糯米製成的粿類食品。先將粿皮染紅,用模具印上龜型的圖樣,再放到蒸籠裡蒸製而成。內餡則是包有豆沙、鹹菜或花生粉,經常用來做為祭拜神明、酬神或添丁的時候用來分送親友的粿品。
21 紅龜粿 âng-ku-kué/âng-ku-ké 由糯米製成的粿類食品。先將粿皮染紅,用模具印上龜型的圖樣,再放到蒸籠裡蒸製而成。內餡則是包有豆沙、鹹菜或花生粉,經常用來做為祭拜神明、酬神或添丁的時候用來分送親友的粿品。
22 紅鰱魚 âng-liân-hî/âng-liân-hû 鮭魚。魚類。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成熟時會自海洋返回淡水河川生殖,幼魚孵化後,再進入海洋,是著名的洄游魚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也常用來醃製成「鹹鰱魚」。
23 紅露酒 âng-lōo-tsiú 用米製成紅麴,然後和米酒混合而成的酒。酒精含量為百分之十八至二十。目前臺灣菸酒公司仍生產特級紅露酒及陳年紅露酒。
24 紅毛塗 âng-mn̂g-thôo 水泥。可以和沙、碎石和水攪拌成混凝土,是常用的建材。因為是由洋人(紅毛番)先製造生產出來的,所以稱為「紅毛塗」。澎湖人叫「鐵仔土」。
25 紅包 âng-pau 喜慶時所送的禮金。因為用紅色封套包裝,所以稱為「紅包」。 春節給小孩的壓歲錢。 賄賂的錢財。
26 紅色 âng-sik 像鮮血的顏色。
27 紅燒 âng-sio 一種烹調方式。先將食材用油炒或炸過,再加入醬油等調味料,和少許的水,燜熟,至食物呈紅黑色即可。
28 紅豆仔 âng-tāu-á 豆類。葉為複葉,由三枚小葉組成,莢細長,表面光滑無毛,內含七至十粒暗紅色種子,此種子即為「紅豆仔」。
29 紅茶 âng-tê 一種發酵過的茶,沏出的茶色紅豔,具有特別的香氣和滋味。
30 紅帖仔 âng-thiap-á 喜帖。請人參加婚禮的請帖。
31 紅塗 âng-thôo 紅土。紅色的土壤。
32 紅糟 âng-tsau 以紅麴釀酒後剩餘的渣滓製成的調味品,烹調時常加在魚、肉等上,使帶紅色。
33 紅綵 âng-tshái 象徵喜慶所用的紅布。
34 紅菜 âng-tshài 紅鳳菜。葉菜類。為多年生宿根草本菊科植物,莖幹分枝繁多,葉呈橢圓形或倒披針形,葉背為紫紅色,且煮熟後的汁液亦呈紫紅色,因此閩南語大都稱做「紅菜」。 茄子。臺南、高雄一帶,因茄子的外形隱喻男性生殖器而避用,改稱為「紅菜」。
35 紅菜頭 âng-tshài-thâu 胡蘿蔔、紅蘿蔔。根莖類。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所以在日治時代又叫「人蔘」,也有臺灣人學日語「人蔘」發音,稱之為jîn-jín 或lîn-jím。
36 紅蔥仔頭 âng-tshang-á-thâu 紅蔥頭。以珠蔥植珠,成熟時會結出肥大的蔥球,等蔥葉乾紅了就可以採收。顏色偏紅,供食用,一般主要用來爆香、包餡。
37 紅蟳 âng-tsîm 甲殼類動物。指青蟹中有卵的母蟳,經過烹調之後,顏色會變成紅色,所以稱為紅蟳,一般民間多視為補品。
38 紅酒 âng-tsiú 用紅葡萄所釀造的酒。
39 紅棗 âng-tsó 瓜果類。一種棗類。晒乾之後表皮呈紅色,所以叫做「紅棗」,可入藥。
40 嘔紅 áu-hông 吐血。消化道內出血,而嘔出來的現象。
41 明白 bîng-pi̍k 知道、了解。 清楚、明確。
42 無事無白 bô-sū-bô-pe̍h 無緣無故。
43 木麻黃 bo̍k-muâ-hông 木本植物。雌雄異株,小枝有關節,葉子退化為鞘狀,有齒裂,圍繞在小枝關節間。具有防風、防砂等用途。鄉間常常用來做行道樹,田間和海濱則用來做防風林。
44 抹烏 buah-oo 抹黑。引申為醜化、誣陷及歪曲事實。
45 雄黃 hiông-hông 礦物名。主要成分為二硫化二砷,可用來製作火藥,也可當作中藥材,主要功效為解毒、驅蟲。又稱為雞冠石。
46 雄黃酒 hiông-hông-tsiú 在米酒中調入雄黃而成的酒,有解毒、驅蟲的功效,喝雄黃酒是端午節的一項習俗。
47 hông 紅色的。 血液。 花名。
48 黃昏 hông-hun 傍晚。太陽將落,天快黑的時候。
49 黃昏市仔 hông-hun-tshī-á 垃圾市場、黃昏市場。只在黃昏開市的菜市場。因為賣的大都是早市的存貨,所以又被戲稱為「糞埽市場」(pùn-sò-tshī-tiûnn)。
50 黃泉 hông-tsuân 傳統上認為人死後所居住的地方。
51 販仔白 huàn-á-pe̍h 生意人在交易時所使用的隱語。
52 芥藍仔 kè-nâ-á 芥藍菜。葉菜類。高二十至六十公分,葉叢生於莖頂,葉柄長,葉形上尖下圓,花為白色或黃色,嫩葉可供食用,富含鈣、磷及鐵質。
53 茭白筍 kha-pe̍h-sún 根莖類。菰的嫩莖,因受黑穗菌寄生而肥大成筍狀,可供食用,也叫「茭白」。
54 口白 kháu-pe̍h 旁白。戲曲中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對話。
55 徛黃 khiā-n̂g 枯死、枯萎、枯黃。指植物出現枯黃的現象。
56 抾紅點仔 khioh-âng-tiám-á 撿紅點, 一種撲克牌玩牌的方式。
57 金龜綠 kim-ku-li̍k 墨綠、深綠色。
58 捲心白 kńg-sim-pe̍h 捲心大白菜。
59 講白賊 kóng-pe̍h-tsha̍t 說謊、撒謊。
60 li̍k 跟樹葉一樣的一種顏色。
61 綠色 li̍k-sik 像草和樹葉一般的顏色。 做為前綴。指具有環保概念的產物,如綠色電腦。
62 綠豆仔 li̍k-tāu-á 豆類。葉子呈卵狀菱形,開黃色蝶形花,花謝後結線形莢果。莢果內含綠色種子,種子可供煮湯或磨粉製成食品。
63 綠豆鬼 li̍k-tāu-kuí 外型小、質地過硬的綠豆,浸泡在水中無法泡開且久煮仍不爛,常被棄食。
64 綠豆膨 li̍k-tāu-phòng 綠豆椪。以酥脆薄餅皮包甜綠豆沙餡製成的糕餅點心。
65 綠竹 li̍k-tik 禾本植物。臺灣原生種的叢生竹類,全省普遍都有栽植,用來供作採筍用。
66 綠竹筍 li̍k-tik-sún 根莖類。一種體積比麻竹筍小,前端略微彎曲,肉質細嫩的竹筍。夏季很受歡迎的食材,煮湯、炒食、涼拌皆宜。
67 一種可製作顏料的植物,現在專指製出的這種顏色;也指一種顏色。 姓氏。
68 藍色 nâ-sik 藍色、青色。像晴天天空的顏色。
69 n̂g 顏色名。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顏色。 指稻麥或果子由生轉熟。
70 黃目子 n̂g-ba̍k-tsí 無患子,植物名。果皮可以用來做肥皂。
71 黃錦錦 n̂g-gìm-gìm 形容顏色金黃。
72 黃牛 n̂g-gû 一種毛短且全身呈褐黃的牛。 一種專門在車站或戲院等處壟斷票源,再以高價售出而從中獲利的人。
73 黃魚 n̂g-hî/n̂g-hû 魚名。多分佈在中國大陸東南海域,體側及背部灰黃色,腹部金黃色,肉質鮮美,各種烹調皆適宜,臺灣沿海較少見,馬祖海域較常捕獲。目前市面上販售者大多為養殖的黃魚。
74 黃梔仔花 n̂g-ki-á-hue 黃梔子花。花名。茜草科,黃梔子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三公尺,花瓣六枚,氣味幽香,初開時為白色,花謝時漸轉為乳黃色。春末至夏季為其花期,果實俗稱山梔子,為兩端尖瑞的橢圓形,有六條綾線,可作為黃色染料而得名,亦可入藥。
75 黃金 n̂g-kim 金子。一種貴重金屬,延展性強,可用來製造貨幣或裝飾品。 有人用來戲稱糞便。
76 黃連 n̂g-nî 草本植物。結黃色果實。根莖味苦,可入藥, 有健胃、抗菌消炎的療效。
77 黃色 n̂g-sik 一種像金子的顏色。 與色情或低俗趣味有關的事。
78 黃酸 n̂g-sng 面黃肌瘦。形容人消瘦,營養不良的樣子。
79 黃酸雨 n̂g-sng-hōo 梅雨。臺灣五、六月間的雨季所下的雨,常常持續很多天。
80 黃豆 n̂g-tāu 大豆。曬乾的毛豆。表皮呈現黃色的豆類,可用來製做豆腐、豆漿等食物。
81 黃疸 n̂g-thán 病名。因血中膽紅素含量增加,導致人體皮膚、眼白、黏膜變黃的病症。多發生於新生兒身上。
82 黃酒 n̂g-tsiú 以糯米、大米或黍米加紅麴釀成的酒,因顏色偏黃,故稱黃酒。有許多種類,除名為「黃酒」者外,紹興酒亦為黃酒的一種。
83 卵白質 nn̄g-pe̍h-tsit 蛋白質。生物體內的一種大分子,由多種胺基酸聚合而成,為生物體生存、生長、繁殖所不可或缺。
84 oo 顏色名。指黑色。 引申作不乾淨的、不光明磊落的。 形容天色昏暗或光線不足。
85 烏鴉 oo-a 禽鳥類。鳥綱燕雀目鴉科的通稱。
86 烏鴉喙 oo-a-tshuì 烏鴉嘴。在漢文化裡,普遍認為烏鴉是不祥之兆,故由烏鴉嘴裡說出來的話,即指不吉利、壞兆頭而不被喜歡。 紋面。
87 烏暗 oo-àm 黑暗、不明亮。 比喻風氣腐爛、敗壞,沒有公理正義。
88 烏暗眩 oo-àm-hîn 眩暈。眼前發黑,覺得自己或周圍的東西在旋轉而感到頭暈。多因內耳、小腦、延髓等機能障礙所引起。
89 烏甕串 oo-àng-tshǹg 北方黑鮪、黑鮪。魚類。體型最長約可至三公尺,胸鰭特短,腹白,眼眶小,體側有十數條淡色橫紋帶,在北太平洋海域洄游。因背部黑如墨,體大如甕,故稱為「烏甕串」。為世界上最大的鮪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肚肉更是生魚片中極品。是屏東東港地區的三寶之一。
90 烏漚 oo-áu 蔬菜類放太久而造成的脫水變色不新鮮。 魚、肉類腐敗前的發黑現象。 半死不活。
91 烏肉底 oo-bah-té/oo-bah-tué 天生膚色黝黑。
92 烏墨 oo-ba̍k 墨、黑墨。
93 烏面抐桮 oo-bīn-lā-pue 黑面琵鷺。禽鳥類。黑色的嘴呈湯匙狀,體形似白鷺,全身羽毛為白色,後頸在夏季會長出黃色羽冠。通常生活在海濱、沼澤、河口及水田等地,以魚蝦、螺類為食。
94 烏面賊 oo-bīn-tsha̍t 為了讓人難以指認,而把臉塗黑的盜賊。 真假或價值不易斷定的東西。如人參、珠寶之類。
95 烏尾冬 oo-bué-tang/oo-bé-tang 雙帶鱗鰭烏尾鮗。一種食用帶赤色的海水魚。
96 烏蝛 oo-bui 臺灣鋏蠓、小黑蚊。昆蟲名。體長約一點五公釐,頭部黑色,觸角及口器深褐色,胸部、腹部呈黑褐色,翅脈黑色,翅及翅脈上都有短毛分布。只有雌成蟲才會吸血,症狀較一般蚊蟲叮咬明顯且嚴重。
97 烏魚 oo-hî/oo-hû 鯔魚、鱧魚。魚類。體形圓長,頭部和背部扁平,眼皮厚,體長約三十到八十公分,多生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也可以人工養殖。每年冬季洄游到臺灣南部西岸產卵,漁民捕獲烏魚,取出魚卵曬成烏魚子,是昂貴的食材,也是漁民重要收入。
98 烏魚鰾 oo-hî-piō/oo-hû-piō 公烏魚的精囊。和「烏魚子」(oo-hî-tsí)皆是廣受大眾喜愛的高貴料理食材。
99 烏魚子 oo-hî-tsí/oo-hû-tsí 臺灣南部的名產之一。取雌烏魚的卵清洗後用針將魚卵的血管刺破除去血液,然後灑少量的鹽,排在木板上輕輕壓扁,隔天曬太陽、風乾後再壓扁,乾燥五、六天後就可做成。
100 烏耳鰻 oo-hīnn-muâ/oo-hī-muâ 魚類。俗名又叫「紅土龍」。體長且粗壯呈棍棒狀,形狀像蛇,尾部側扁,體表光滑,多黏液,身體有細長小鱗,埋於皮下,胸鰭長橢圓形,無腹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