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華語查全文
對應華語、釋義或例句華語欄位符合 「成」 有1606筆,第8頁
序號 | 141 |
---|---|
詞目 | 海和尚 |
音讀 | hái-huê-siūnn |
釋義 | 短趾和尚蟹,又名兵蟹、海珍珠。其頭胸為圓形,像剃光的和尚頭,所以又稱「海和尚」。牠們大批棲息於灘地,退潮時會成群至水邊覓食,如行軍一般,故又有「兵蟹」之稱。 |
序號 | 142 |
---|---|
詞目 | 海虼蚻 |
音讀 | hái-ka-tsua̍h |
釋義 | 甲殼類動物。身體上下扁平,長約二到四公分,有七對附肢,屬甲殼動物等腳目,大多成群在海邊的礫石縫隙間活動,也可爬入水中避敵,以吃食各種藻類碎片和有機垃圾為生。 指專門對法拍屋進行非法圍標的投機份子。 從事海上走私犯罪活動的人。 |
序號 | 143 |
---|---|
詞目 | 海綿 |
音讀 | hái-mî |
釋義 | 動物名。為多細胞動物中最原始的一種,常見於淺海海域,呈褐色、紅色、綠色等。 一種以橡膠或塑料製成的多孔化學成品,吸水力強,彈性佳。 |
序號 | 144 |
---|---|
詞目 | 海埔 |
音讀 | hái-poo |
釋義 | 海埔地、潮埔。潮流搬運沙泥堆積於潮間帶,所形成寬闊平坦的泥地。 |
序號 | 145 |
---|---|
詞目 | 海產糜 |
音讀 | hái-sán-muê/hái-sán-bê |
釋義 | 海鮮粥。用海鮮為佐料所煮成的鹹稀飯,是臺灣常見的一種小吃。 |
序號 | 146 |
---|---|
詞目 | 海漲 |
音讀 | hái-tiòng |
釋義 | 海嘯。 漲潮。在潮汐中,海面水位上升,或該時段的通稱。主要因太陽、月亮的引力作用而形成。 |
序號 | 147 |
---|---|
詞目 | 幌頭仔 |
音讀 | hàinn-thâu-á |
釋義 | 米酒。用米釀製成的酒。 |
序號 | 148 |
---|---|
詞目 | 礐替 |
音讀 | ha̍k |
釋義 | 糞坑、便池。 量詞。 |
序號 | 149 |
---|---|
詞目 | 番薯 |
音讀 | han-tsî/han-tsû |
釋義 | 地瓜、甘藷。根莖類。除了供食用外,還能製成澱粉或粉絲;也可以作為酒精、燒酒、飴糖、醋、醬油等釀造原料。 |
序號 | 150 |
---|---|
詞目 | 番薯粉 |
音讀 | han-tsî-hún/han-tsû-hún |
釋義 | 用番薯製成的粉,可以加工成粉絲、粉皮等食品,也可以於做菜時用來勾芡。 |
序號 | 151 |
---|---|
詞目 | 番薯箍 |
音讀 | han-tsî-khoo/han-tsû-khoo |
釋義 | 切成塊狀的地瓜塊。 |
序號 | 152 |
---|---|
詞目 | 番薯簽 |
音讀 | han-tsî-tshiam/han-tsû-tshiam |
釋義 | 地瓜簽。用刨子將地瓜刨成的條狀物。 |
序號 | 153 |
---|---|
詞目 | 寒流 |
音讀 | hân-liû |
釋義 | 自北方寒冷地帶南移的冷空氣團,臺灣地區遭受寒流侵襲時常會造成農作物霜害、養殖動物死亡等重大損失。 |
序號 | 154 |
---|---|
詞目 | 合仔趁 |
音讀 | ha̍p-á-thàn |
釋義 | 本錢等於毛利的生意。未計算營運成本,毛利殖入率為50%的生意。 |
序號 | 155 |
---|---|
詞目 | 鱟桸 |
音讀 | hāu-hia |
釋義 | 原指用鱟殼製成的杓子,現在泛指較大型舀水的杓子。 |
序號 | 156 |
---|---|
詞目 | 蝦猴 |
音讀 | hê-kâu |
釋義 | 蝦蛄。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目前臺灣只有鹿港地區有人專門抓來煮熟販售。一般都用鹽漬處理,所以味道十分鹹,鹿港地區就流行一句諺語:「一隻蝦猴配三碗糜。」(Tsi̍t tsiah hê-kâu phèr sann uánn bêr.) |
序號 | 157 |
---|---|
詞目 | 蝦膎 |
音讀 | hê-kê/hê-kuê |
釋義 | 蝦醬。把蝦子用鹽醃漬而成的食品,味道很鹹。 |
序號 | 158 |
---|---|
詞目 | 蝦蛄 |
音讀 | hê-koo |
釋義 | 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 |
序號 | 159 |
---|---|
詞目 | 蝦卑 |
音讀 | hê-pi |
釋義 | 蝦皮。毛蝦乾。直接或蒸熟後晒乾製成,比蝦米的形體更小,是調製鮮味的常用食品。 |
序號 | 160 |
---|---|
詞目 | 下本 |
音讀 | hē-pún |
釋義 | 投入本錢。 資本。 |
序號 | 詞目 | 音讀 | 釋義 |
---|---|---|---|
141 | 海和尚 | hái-huê-siūnn | 短趾和尚蟹,又名兵蟹、海珍珠。其頭胸為圓形,像剃光的和尚頭,所以又稱「海和尚」。牠們大批棲息於灘地,退潮時會成群至水邊覓食,如行軍一般,故又有「兵蟹」之稱。 |
142 | 海虼蚻 | hái-ka-tsua̍h | 甲殼類動物。身體上下扁平,長約二到四公分,有七對附肢,屬甲殼動物等腳目,大多成群在海邊的礫石縫隙間活動,也可爬入水中避敵,以吃食各種藻類碎片和有機垃圾為生。 指專門對法拍屋進行非法圍標的投機份子。 從事海上走私犯罪活動的人。 |
143 | 海綿 | hái-mî | 動物名。為多細胞動物中最原始的一種,常見於淺海海域,呈褐色、紅色、綠色等。 一種以橡膠或塑料製成的多孔化學成品,吸水力強,彈性佳。 |
144 | 海埔 | hái-poo | 海埔地、潮埔。潮流搬運沙泥堆積於潮間帶,所形成寬闊平坦的泥地。 |
145 | 海產糜 | hái-sán-muê/hái-sán-bê | 海鮮粥。用海鮮為佐料所煮成的鹹稀飯,是臺灣常見的一種小吃。 |
146 | 海漲 | hái-tiòng | 海嘯。 漲潮。在潮汐中,海面水位上升,或該時段的通稱。主要因太陽、月亮的引力作用而形成。 |
147 | 幌頭仔 | hàinn-thâu-á | 米酒。用米釀製成的酒。 |
148 | 礐替 | ha̍k | 糞坑、便池。 量詞。 |
149 | 番薯 | han-tsî/han-tsû | 地瓜、甘藷。根莖類。除了供食用外,還能製成澱粉或粉絲;也可以作為酒精、燒酒、飴糖、醋、醬油等釀造原料。 |
150 | 番薯粉 | han-tsî-hún/han-tsû-hún | 用番薯製成的粉,可以加工成粉絲、粉皮等食品,也可以於做菜時用來勾芡。 |
151 | 番薯箍 | han-tsî-khoo/han-tsû-khoo | 切成塊狀的地瓜塊。 |
152 | 番薯簽 | han-tsî-tshiam/han-tsû-tshiam | 地瓜簽。用刨子將地瓜刨成的條狀物。 |
153 | 寒流 | hân-liû | 自北方寒冷地帶南移的冷空氣團,臺灣地區遭受寒流侵襲時常會造成農作物霜害、養殖動物死亡等重大損失。 |
154 | 合仔趁 | ha̍p-á-thàn | 本錢等於毛利的生意。未計算營運成本,毛利殖入率為50%的生意。 |
155 | 鱟桸 | hāu-hia | 原指用鱟殼製成的杓子,現在泛指較大型舀水的杓子。 |
156 | 蝦猴 | hê-kâu | 蝦蛄。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目前臺灣只有鹿港地區有人專門抓來煮熟販售。一般都用鹽漬處理,所以味道十分鹹,鹿港地區就流行一句諺語:「一隻蝦猴配三碗糜。」(Tsi̍t tsiah hê-kâu phèr sann uánn bêr.) |
157 | 蝦膎 | hê-kê/hê-kuê | 蝦醬。把蝦子用鹽醃漬而成的食品,味道很鹹。 |
158 | 蝦蛄 | hê-koo | 甲殼類。形狀像蝦子而較為扁平,身體長一到三十公分不等,第二對胸肢特別大,全體淡黃微綠,放入沸水中,即成淡紫色。生於淺海的泥沙中,可供食用。 |
159 | 蝦卑 | hê-pi | 蝦皮。毛蝦乾。直接或蒸熟後晒乾製成,比蝦米的形體更小,是調製鮮味的常用食品。 |
160 | 下本 | hē-pún | 投入本錢。 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