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
金魚
|
kim-hî/kim-hû
|
魚類。由鯽魚經過不斷的人工選種、配種、淘汰而成。特徵為凸眼、體形略呈圓球形,顏色鮮豔,鱗片有金光,鰭大,尾部分三分或四分,多作為觀賞用。
|
62
|
鱖
|
kuè/kè
|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
63
|
鱖魚
|
kuè-hî/kè-hû
|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
64
|
鯉魚
|
lí-hî/lí-hû
|
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
65
|
鯰魚
|
liâm-hî/liâm-hû
|
魚類。頭扁大,無鱗,皮膚多黏液,胸鰭上的棘刺有毒。生長於湖泊池沼中,白晝棲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專吃小魚、貝類、蛙類等。
|
66
|
鰱魚
|
liân-hî/liân-hû
|
白鰱、黑鰱。魚類,身體側扁,鱗細,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為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魚頭適合用來做沙鍋魚頭。
|
67
|
鱸魚
|
lôo-hî/lôo-hû
|
動物名。是一種常見的海魚。清燉的鱸魚,有助於傷口的癒合,是手術後病人極佳的補品。
|
68
|
鰻仔栽
|
muâ-á-tsai
|
鰻魚苗,鰻苗。
|
69
|
麻虱目
|
muâ-sat-ba̍k
|
虱目魚。魚類。體呈紡錘形,側扁,為臺灣淡鹹水養殖魚中的名種。
|
70
|
黃魚
|
n̂g-hî/n̂g-hû
|
魚名。多分佈在中國大陸東南海域,體側及背部灰黃色,腹部金黃色,肉質鮮美,各種烹調皆適宜,臺灣沿海較少見,馬祖海域較常捕獲。目前市面上販售者大多為養殖的黃魚。
|
71
|
烏魚
|
oo-hî/oo-hû
|
鯔魚、鱧魚。魚類。體形圓長,頭部和背部扁平,眼皮厚,體長約三十到八十公分,多生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也可以人工養殖。每年冬季洄游到臺灣南部西岸產卵,漁民捕獲烏魚,取出魚卵曬成烏魚子,是昂貴的食材,也是漁民重要收入。
|
72
|
烏魚鰾
|
oo-hî-piō/oo-hû-piō
|
公烏魚的精囊。和「烏魚子」(oo-hî-tsí)皆是廣受大眾喜愛的高貴料理食材。
|
73
|
烏魚子
|
oo-hî-tsí/oo-hû-tsí
|
臺灣南部的名產之一。取雌烏魚的卵清洗後用針將魚卵的血管刺破除去血液,然後灑少量的鹽,排在木板上輕輕壓扁,隔天曬太陽、風乾後再壓扁,乾燥五、六天後就可做成。
|
74
|
放符仔
|
pàng-hû-á
|
施展邪術或符咒迷惑或施害。
|
75
|
鮑魚
|
pau-hî/pau-hû
|
黑鮑、石決明。軟體動物。外殼為橢圓形,肉為扁平形狀像耳朵,生活在淺海岩礁底,肉可食,外殼可入藥。
|
76
|
白帶魚
|
pe̍h-tuà-hî/pe̍h-tuà-hû
|
魚類。體特長,兩側扁平,如同帶子,色銀白,無腹鰭。
|
77
|
拋魚
|
pha-hî/pha-hû
|
撒網捕魚。
|
78
|
扁魚
|
pínn-hî/pínn-hû
|
比目魚、鰜鰈魚。魚名。體形側扁、不對稱像盤子。兩隻眼睛長在同一側,有眼的一側呈深褐色,無眼的一側為淡色,平臥在海底。口大,牙尖銳,背鰭前部有棘。分布於中國南海、東海南部以及紅海、印度洋等區域。
小魚乾。曬乾的小魚,魚片。
|
79
|
魬魚
|
puánn-hî/puánn-hû
|
魬鯛。體側扁呈卵圓形,腹部為銀色,背鰭上有三、四個延長成絲狀的棘,生活在大陸棚海域。為高經濟性食用魚,多以拖網捕獲。
|
80
|
三文魚
|
sam-bûn-hî/sam-bûn-hû
|
指鮭魚。過去常用來製成罐頭。借自英語salm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