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臺灣台語查詞目

部分符合 「hu5」 有118筆,第3頁

序號41符咒
序號 41
詞目 符咒
音讀 hû-tsiù
釋義 道家用來驅除鬼神的符文和咒語。
序號42扶助
序號 42
詞目 扶助
音讀 hû-tsōo
釋義 幫助、援助。
序號43喝魚仔
序號 43
詞目 喝魚仔
音讀 huah-hî-á/huah-hû-á
釋義 叫賣魚貨。一種魚貨交易的方式。凌晨回港的魚貨分裝完畢後,由主賣人喊價錢,魚販以手勢競標,便可完成交易。
序號44活魚栽
序號 44
詞目 活魚栽
音讀 hua̍t-hî-tsai/hua̍t-hû-tsai
釋義 孵育魚苗。
序號45荷蘭豆
序號 45
詞目 荷蘭豆
音讀 huê-liân-tāu
釋義 豌豆。豆類。夏初開蝶形小花,結實成莢,嫩莢及種子皆可食。種子可晒乾磨成粉製餅,莖葉嫩時可食。因為是荷蘭人傳入臺灣,所以稱「荷蘭豆」。
序號46煙仔魚
序號 46
詞目 煙仔魚
音讀 ian-á-hî/ian-á-hû
釋義 正鰹、圓花鰹。魚名。鰹魚的一種,體型為紡錘形,長約50公分左右,分佈於臺灣東部或東南海域,可做成柴魚。
序號47油魚
序號 47
詞目 油魚
音讀 iû-hî/iû-hû
釋義 薔薇帶鰆。魚類。體型長而扁,背部及腹部的輪廓則略成弧形,因為油脂多,所以一般人多稱此種魚類為油魚,魚卵在加工後製成油魚子則是屏東東港地區的三寶(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之一。
序號48鱙仔魚
序號 48
詞目 鱙仔魚
音讀 jiâu-á-hî/liâu-á-hû
釋義 俗名為「鱙仔」。魚類。體延長成圓筒狀,腹部圓而無稜鱗,吻尖圓,上頜短,延長止於上鰓蓋骨前緣,腹鰭位於背鰭起點前方,臀鰭短,鰓耙細長發達。背青黑色,腹面銀白,各鰭半透明。多製成魚乾,炒辣椒或煮湯調味用。
序號49鰇魚
序號 49
詞目 鰇魚
音讀 jiû-hî/liû-hû
釋義 魷魚。軟體動物。身體呈圓錐形,有側鰭,共十隻腳。以觸腕的吸盤捕捉小魷類、甲殼類及魚類為食。遇到危險時,會從肛門附近的墨囊噴出墨汁,趁機逃生。時常從腹腔剖開,去除內臟後曝曬成乾,做為料理的提鮮食材之一。
序號50鰇魚羹
序號 50
詞目 鰇魚羹
音讀 jiû-hî-kenn/liû-hû-kinn
釋義 一種小吃,用魷魚作成的羹湯。
序號51鰇魚鬚
序號 51
詞目 鰇魚鬚
音讀 jiû-hî-tshiu/liû-hû-tshiu
釋義 魷魚的觸手。 以魷魚的觸手製成的零食。
序號52加網魚
序號 52
詞目 加網魚
音讀 ka-bāng-hî/ka-bāng-hû
釋義 魚類。有黑加網魚和紅加網魚,為深海魚類,肉質細,少刺的高級魚類,為屏東縣東港鎮的特產之一。
序號53蛤仔
序號 53
詞目 蛤仔
音讀 kap-á
釋義 田蛙、青蛙。兩棲類動物。頭寬扁、闊嘴、大眼。背部呈青綠色,腹部灰白,表皮光滑。有蹼,善跳躍、游泳。
序號54狗母魚
序號 54
詞目 狗母魚
音讀 káu-bó-hî/káu-bó-hû
釋義 魚名。狗母魚科。活動於沿岸沙泥海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因肉質較差,刺又多,常用來做成魚鬆等加工品。
序號55嘓魚
序號 55
詞目 嘓魚
音讀 kho̍k-hî/kho̍k-hû
釋義 木魚。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序號56鱷魚
序號 56
詞目 鱷魚
音讀 kho̍k-hî/kho̍k-hû
釋義 爬蟲類動物。外形像蜥蜴,全身有灰褐色硬皮,前有五趾,後有四趾,趾間有蹼。捕食魚、蛙和鳥類等,也會吃人、畜。
序號57旗魚
序號 57
詞目 旗魚
音讀 kî-hî/kî-hû
釋義 魚類。體長可達一丈餘,呈紡錘狀。嘴尖而細長,無鱗,背鰭大而似旗,故名為旗魚。好游泳於海水上層,每年春季向北洄游,秋季則向南遷徙。肉多刺少,高油質,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序號58鹹魚
序號 58
詞目 鹹魚
音讀 kiâm-hî/kiâm-hû
釋義 用鹽醃漬過的魚。
序號59鹹鰱魚
序號 59
詞目 鹹鰱魚
音讀 kiâm-liân-hî/kiâm-liân-hû
釋義 用鹽醃漬的鮭魚。鮭魚又稱「紅鰱魚」(âng-liân-hî)。
序號60鹹水魚
序號 60
詞目 鹹水魚
音讀 kiâm-tsuí-hî/kiâm-tsuí-hû
釋義 生長在海裡的魚類。如帶魚、黃魚、鱈魚、沙丁魚等。
部分符合 「hu5」 有118筆,第3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釋義
41 符咒 hû-tsiù 道家用來驅除鬼神的符文和咒語。
42 扶助 hû-tsōo 幫助、援助。
43 喝魚仔 huah-hî-á/huah-hû-á 叫賣魚貨。一種魚貨交易的方式。凌晨回港的魚貨分裝完畢後,由主賣人喊價錢,魚販以手勢競標,便可完成交易。
44 活魚栽 hua̍t-hî-tsai/hua̍t-hû-tsai 孵育魚苗。
45 荷蘭豆 huê-liân-tāu 豌豆。豆類。夏初開蝶形小花,結實成莢,嫩莢及種子皆可食。種子可晒乾磨成粉製餅,莖葉嫩時可食。因為是荷蘭人傳入臺灣,所以稱「荷蘭豆」。
46 煙仔魚 ian-á-hî/ian-á-hû 正鰹、圓花鰹。魚名。鰹魚的一種,體型為紡錘形,長約50公分左右,分佈於臺灣東部或東南海域,可做成柴魚。
47 油魚 iû-hî/iû-hû 薔薇帶鰆。魚類。體型長而扁,背部及腹部的輪廓則略成弧形,因為油脂多,所以一般人多稱此種魚類為油魚,魚卵在加工後製成油魚子則是屏東東港地區的三寶(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之一。
48 鱙仔魚 jiâu-á-hî/liâu-á-hû 俗名為「鱙仔」。魚類。體延長成圓筒狀,腹部圓而無稜鱗,吻尖圓,上頜短,延長止於上鰓蓋骨前緣,腹鰭位於背鰭起點前方,臀鰭短,鰓耙細長發達。背青黑色,腹面銀白,各鰭半透明。多製成魚乾,炒辣椒或煮湯調味用。
49 鰇魚 jiû-hî/liû-hû 魷魚。軟體動物。身體呈圓錐形,有側鰭,共十隻腳。以觸腕的吸盤捕捉小魷類、甲殼類及魚類為食。遇到危險時,會從肛門附近的墨囊噴出墨汁,趁機逃生。時常從腹腔剖開,去除內臟後曝曬成乾,做為料理的提鮮食材之一。
50 鰇魚羹 jiû-hî-kenn/liû-hû-kinn 一種小吃,用魷魚作成的羹湯。
51 鰇魚鬚 jiû-hî-tshiu/liû-hû-tshiu 魷魚的觸手。 以魷魚的觸手製成的零食。
52 加網魚 ka-bāng-hî/ka-bāng-hû 魚類。有黑加網魚和紅加網魚,為深海魚類,肉質細,少刺的高級魚類,為屏東縣東港鎮的特產之一。
53 蛤仔 kap-á 田蛙、青蛙。兩棲類動物。頭寬扁、闊嘴、大眼。背部呈青綠色,腹部灰白,表皮光滑。有蹼,善跳躍、游泳。
54 狗母魚 káu-bó-hî/káu-bó-hû 魚名。狗母魚科。活動於沿岸沙泥海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因肉質較差,刺又多,常用來做成魚鬆等加工品。
55 嘓魚 kho̍k-hî/kho̍k-hû 木魚。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56 鱷魚 kho̍k-hî/kho̍k-hû 爬蟲類動物。外形像蜥蜴,全身有灰褐色硬皮,前有五趾,後有四趾,趾間有蹼。捕食魚、蛙和鳥類等,也會吃人、畜。
57 旗魚 kî-hî/kî-hû 魚類。體長可達一丈餘,呈紡錘狀。嘴尖而細長,無鱗,背鰭大而似旗,故名為旗魚。好游泳於海水上層,每年春季向北洄游,秋季則向南遷徙。肉多刺少,高油質,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58 鹹魚 kiâm-hî/kiâm-hû 用鹽醃漬過的魚。
59 鹹鰱魚 kiâm-liân-hî/kiâm-liân-hû 用鹽醃漬的鮭魚。鮭魚又稱「紅鰱魚」(âng-liân-hî)。
60 鹹水魚 kiâm-tsuí-hî/kiâm-tsuí-hû 生長在海裡的魚類。如帶魚、黃魚、鱈魚、沙丁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