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臺灣台語查詞目
部分符合 「bah4」 有93筆,第2頁
序號 | 21 |
---|---|
詞目 | 肉燥 |
音讀 | bah-sò |
釋義 | 將五花肉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加入醬油熬煮,大都用來拌入麵或飯的食物。 |
序號 | 22 |
---|---|
詞目 | 肉燥飯 |
音讀 | bah-sò-pn̄g |
釋義 | 一種常見的小吃。將五花肉切成碎肉或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再倒入米酒、冰糖、醬油等佐料熬煮成淋料,將其淋在白飯上即是臺灣南部之「肉燥飯」。惟此小吃在臺灣中北部則慣稱為「滷肉飯」。 |
序號 | 23 |
---|---|
詞目 | 肉酥 |
音讀 | bah-soo |
釋義 | 肉鬆。用肉類焙乾製成的碎末狀乾而鬆的食品。 |
序號 | 24 |
---|---|
詞目 | 肉豆 |
音讀 | bah-tāu |
釋義 | 扁豆、沿籬豆、蛾眉豆。豆類。莢果扁平略弓曲,有紅、白兩種花系,可供食用。 |
序號 | 25 |
---|---|
詞目 | 肉砧 |
音讀 | bah-tiam |
釋義 | 專供烹飪,切割肉類的砧板。也引申作遭受凌辱、欺負的對象。 指豬肉店。 |
序號 | 26 |
---|---|
詞目 | 肉粽 |
音讀 | bah-tsàng |
釋義 | 用竹葉或月桃葉等包裹糯米、肉、香菇等食料,然後蒸煮製成的食品,是端午節的節慶食品。 |
序號 | 27 |
---|---|
詞目 | 肉粽角 |
音讀 | bah-tsàng-kak |
釋義 | 消波塊。以混凝土為材質製成的石塊,置於海岸邊防止地形被海浪破壞。因為它的形狀很像肉粽,所以叫「肉粽角」。 地名。位於彰化縣線西鄉的一處海灘。 |
序號 | 28 |
---|---|
詞目 | 肉粽節 |
音讀 | Bah-tsàng-tseh/Bah-tsàng-tsueh |
釋義 | 端午節、五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有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
序號 | 29 |
---|---|
詞目 | 肉糋 |
音讀 | bah-tsìnn |
釋義 | 炸肉。 |
序號 | 30 |
---|---|
詞目 | 肉鯽仔 |
音讀 | bah-tsit-á |
釋義 |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
序號 | 31 |
---|---|
詞目 | 肉圓 |
音讀 | bah-uân |
釋義 | 一種臺灣地方小吃。以番薯粉做皮,內包肉或蝦、筍等餡料的食品,常見有蒸及炸兩種不同煮食方式。而「肉丸仔」(bah-uân-á) 是指用肉漿做的丸子。 |
序號 | 32 |
---|---|
詞目 | 肉丸仔 |
音讀 | bah-uân-á |
釋義 | 泛指所有用獸肉做成的丸子。 |
序號 | 33 |
---|---|
詞目 | 面肉 |
音讀 | bīn-bah |
釋義 | 臉部。臉部容貌、肌膚及外觀。 |
序號 | 34 |
---|---|
詞目 | 五月節 |
音讀 | Gōo-gue̍h-tseh/Gōo-ge̍h-tsueh |
釋義 |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會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
序號 | 35 |
---|---|
詞目 | 五日節 |
音讀 | Gōo-ji̍t-tseh/Gōo-li̍t-tsueh |
釋義 |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會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
序號 | 36 |
---|---|
詞目 | 烘肉 |
音讀 | hang-bah |
釋義 | 烤肉。 |
序號 | 37 |
---|---|
詞目 | 香菇肉糜 |
音讀 | hiunn-koo-bah-muê/hiunn-koo-bah-bê |
釋義 | 香菇肉粥。用香菇和豬肉為佐料所煮成的鹹稀飯,是一種臺灣常見的小吃。 |
序號 | 38 |
---|---|
詞目 | 封肉 |
音讀 | hong-bah |
釋義 | 一種烹飪方法。將肉油炸或略微炒過,加上佐料放在密閉的烹飪容器中燜爛。 |
序號 | 39 |
---|---|
詞目 | 癰仔 |
音讀 | ing-á |
釋義 | 一種惡性膿瘡,多長於頸、背、臀部,表皮多破孔出膿。 |
序號 | 40 |
---|---|
詞目 | 腰內肉 |
音讀 | io-lāi-bah |
釋義 | 小里肌肉。腹腔內腰骨兩旁的肌肉。這裡的肉最好,常用來燉煮中藥。 |
序號 | 詞目 | 音讀 | 釋義 |
---|---|---|---|
21 | 肉燥 | bah-sò | 將五花肉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加入醬油熬煮,大都用來拌入麵或飯的食物。 |
22 | 肉燥飯 | bah-sò-pn̄g | 一種常見的小吃。將五花肉切成碎肉或絞成碎泥,與蔥、香菇等食材拌炒後,再倒入米酒、冰糖、醬油等佐料熬煮成淋料,將其淋在白飯上即是臺灣南部之「肉燥飯」。惟此小吃在臺灣中北部則慣稱為「滷肉飯」。 |
23 | 肉酥 | bah-soo | 肉鬆。用肉類焙乾製成的碎末狀乾而鬆的食品。 |
24 | 肉豆 | bah-tāu | 扁豆、沿籬豆、蛾眉豆。豆類。莢果扁平略弓曲,有紅、白兩種花系,可供食用。 |
25 | 肉砧 | bah-tiam | 專供烹飪,切割肉類的砧板。也引申作遭受凌辱、欺負的對象。 指豬肉店。 |
26 | 肉粽 | bah-tsàng | 用竹葉或月桃葉等包裹糯米、肉、香菇等食料,然後蒸煮製成的食品,是端午節的節慶食品。 |
27 | 肉粽角 | bah-tsàng-kak | 消波塊。以混凝土為材質製成的石塊,置於海岸邊防止地形被海浪破壞。因為它的形狀很像肉粽,所以叫「肉粽角」。 地名。位於彰化縣線西鄉的一處海灘。 |
28 | 肉粽節 | Bah-tsàng-tseh/Bah-tsàng-tsueh | 端午節、五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有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
29 | 肉糋 | bah-tsìnn | 炸肉。 |
30 | 肉鯽仔 | bah-tsit-á | 刺鯧、瓜子鯧。魚類。體型短而扁,體色呈淺灰藍色,鰓蓋上有一模糊黑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 |
31 | 肉圓 | bah-uân | 一種臺灣地方小吃。以番薯粉做皮,內包肉或蝦、筍等餡料的食品,常見有蒸及炸兩種不同煮食方式。而「肉丸仔」(bah-uân-á) 是指用肉漿做的丸子。 |
32 | 肉丸仔 | bah-uân-á | 泛指所有用獸肉做成的丸子。 |
33 | 面肉 | bīn-bah | 臉部。臉部容貌、肌膚及外觀。 |
34 | 五月節 | Gōo-gue̍h-tseh/Gōo-ge̍h-tsueh |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會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
35 | 五日節 | Gōo-ji̍t-tseh/Gōo-li̍t-tsueh |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傳統節日。有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等風俗,也會插蒲艾、喝雄黃酒、掛鍾馗像來除瘟辟邪。 |
36 | 烘肉 | hang-bah | 烤肉。 |
37 | 香菇肉糜 | hiunn-koo-bah-muê/hiunn-koo-bah-bê | 香菇肉粥。用香菇和豬肉為佐料所煮成的鹹稀飯,是一種臺灣常見的小吃。 |
38 | 封肉 | hong-bah | 一種烹飪方法。將肉油炸或略微炒過,加上佐料放在密閉的烹飪容器中燜爛。 |
39 | 癰仔 | ing-á | 一種惡性膿瘡,多長於頸、背、臀部,表皮多破孔出膿。 |
40 | 腰內肉 | io-lāi-bah | 小里肌肉。腹腔內腰骨兩旁的肌肉。這裡的肉最好,常用來燉煮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