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臺灣台語查詞目

部份符合 「肉」 有97筆,第3頁

序號41肉桂
序號 41
詞目 肉桂
音讀 jio̍k-kuì/lio̍k-kuì
華語釋義 木本植物。氣味辛烈,種子、根皮、嫩枝等均可作成香料,或磨碎製成桂油,可入藥,具有止痛、健胃、驅寒等的療效。
序號42絞肉
序號 42
詞目 絞肉
音讀 ká-bah
華語釋義 絞成碎泥的肉。
序號43胛心肉
序號 43
詞目 胛心肉
音讀 kah-sim-bah
華語釋義 指豬肉或牛肉前腿以上到肩胛之間的部位。肉質較結實,脂肪較少,適合燒烤或紅燒。
序號44狗肉數
序號 44
詞目 狗肉數
音讀 káu-bah-siàu
華語釋義 糊塗賬。比喻算不清楚的帳,弄不清楚的問題。
序號45雞卷
序號 45
詞目 雞卷
音讀 ke-kńg/kue-kńg
華語釋義 用豆腐皮裹肉餡後油炸的一種食物。也叫「肉繭」(bah-kián),又叫「五香捲」,南部的人叫「肉繭仔」(bah-kián-á)。用「網紗油」做的叫做「網紗糋」。
序號46跤肚仁
序號 46
詞目 跤肚仁
音讀 kha-tóo-jîn/kha-tóo-lîn
華語釋義 指小腿肚的肌肉。
序號47抾肉幼仔
序號 47
詞目 抾肉幼仔
音讀 khioh-bah-iù-á
華語釋義 指撿拾人家剩下的部分。 助拳、偷拳。比喻趁人在打架也順勢打人。 引申坐享其成。
序號48炕肉
序號 48
詞目 炕肉
音讀 khòng-bah
華語釋義 用慢火長時間燉煮肉類。 用慢火長時間燉煮的肉類。
序號49炕肉飯
序號 49
詞目 炕肉飯
音讀 khòng-bah-pn̄g
華語釋義 將白飯配上一些當令的菜餚,再加上一塊用滷料燉煮過的五花肉,為臺灣常見的飯。
序號50腱子肉
序號 50
詞目 腱子肉
音讀 kiàn-tsí-bah
華語釋義 腱肉。牲畜的小腿上肌肉發達的部分。
序號51筋肉
序號 51
詞目 筋肉
音讀 kin-bah/kun-bah
華語釋義 筋與肉,用指肌肉。
序號52割肉
序號 52
詞目 割肉
音讀 kuah-bah
華語釋義 心痛、割掉肉。
序號53肝𦟪
序號 53
詞目 肝𦟪
音讀 kuann-liân
華語釋義 豬的橫隔膜及橫隔肌。在臺灣小吃中,肝𦟪肉是很受歡迎的小菜。
序號54骨肉
序號 54
詞目 骨肉
音讀 kut-jio̍k/kut-lio̍k
華語釋義 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親。
序號55臘肉
序號 55
詞目 臘肉
音讀 la̍h-bah
華語釋義 以鹽或醬醃漬,然後晒乾、風乾或燻乾的肉。
序號56滷肉
序號 56
詞目 滷肉
音讀 lóo-bah
華語釋義 用滷汁烹煮的肉。
序號57滷肉飯
序號 57
詞目 滷肉飯
音讀 lóo-bah-pn̄g
華語釋義 普遍常見的小吃。將紅蔥頭切碎爆香,再加入豬絞肉拌勻,後以醬油、五香粉、冰糖、胡椒粉、米酒等佐料燜煮,後加入鹽調味,即成淋料。並將其淋在白飯上,即是臺灣中北部之「滷肉飯」,惟此食物在臺灣南部則慣稱之為「肉燥飯」。 將白飯配上一些當令的菜餚,再加上一塊用滷料燉煮過的五花肉,在臺灣南部多稱之為「滷肉飯」,惟此食物在臺灣中北部則慣稱之為「炕肉飯」。
序號58烏白切
序號 58
詞目 烏白切
音讀 oo-pe̍h-tshiat
華語釋義 一種小吃。白水燙豬內臟、紅色粉腸、鯊魚煙、涼筍、章魚、透抽、魚卵、冷蟹、沙拉筍等等小菜,種類千變萬化,切塊沾蒜茸醬油吃。
序號59白肉
序號 59
詞目 白肉
音讀 pe̍h-bah
華語釋義 肥肉。 形容皮膚白。
序號60骿條
序號 60
詞目 骿條
音讀 phiann-liâu
華語釋義 里肌肉。
部份符合 「肉」 有97筆,第3頁
序號 詞目 音讀 華語釋義
41 肉桂 jio̍k-kuì/lio̍k-kuì 木本植物。氣味辛烈,種子、根皮、嫩枝等均可作成香料,或磨碎製成桂油,可入藥,具有止痛、健胃、驅寒等的療效。
42 絞肉 ká-bah 絞成碎泥的肉。
43 胛心肉 kah-sim-bah 指豬肉或牛肉前腿以上到肩胛之間的部位。肉質較結實,脂肪較少,適合燒烤或紅燒。
44 狗肉數 káu-bah-siàu 糊塗賬。比喻算不清楚的帳,弄不清楚的問題。
45 雞卷 ke-kńg/kue-kńg 用豆腐皮裹肉餡後油炸的一種食物。也叫「肉繭」(bah-kián),又叫「五香捲」,南部的人叫「肉繭仔」(bah-kián-á)。用「網紗油」做的叫做「網紗糋」。
46 跤肚仁 kha-tóo-jîn/kha-tóo-lîn 指小腿肚的肌肉。
47 抾肉幼仔 khioh-bah-iù-á 指撿拾人家剩下的部分。 助拳、偷拳。比喻趁人在打架也順勢打人。 引申坐享其成。
48 炕肉 khòng-bah 用慢火長時間燉煮肉類。 用慢火長時間燉煮的肉類。
49 炕肉飯 khòng-bah-pn̄g 將白飯配上一些當令的菜餚,再加上一塊用滷料燉煮過的五花肉,為臺灣常見的飯。
50 腱子肉 kiàn-tsí-bah 腱肉。牲畜的小腿上肌肉發達的部分。
51 筋肉 kin-bah/kun-bah 筋與肉,用指肌肉。
52 割肉 kuah-bah 心痛、割掉肉。
53 肝𦟪 kuann-liân 豬的橫隔膜及橫隔肌。在臺灣小吃中,肝𦟪肉是很受歡迎的小菜。
54 骨肉 kut-jio̍k/kut-lio̍k 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親。
55 臘肉 la̍h-bah 以鹽或醬醃漬,然後晒乾、風乾或燻乾的肉。
56 滷肉 lóo-bah 用滷汁烹煮的肉。
57 滷肉飯 lóo-bah-pn̄g 普遍常見的小吃。將紅蔥頭切碎爆香,再加入豬絞肉拌勻,後以醬油、五香粉、冰糖、胡椒粉、米酒等佐料燜煮,後加入鹽調味,即成淋料。並將其淋在白飯上,即是臺灣中北部之「滷肉飯」,惟此食物在臺灣南部則慣稱之為「肉燥飯」。 將白飯配上一些當令的菜餚,再加上一塊用滷料燉煮過的五花肉,在臺灣南部多稱之為「滷肉飯」,惟此食物在臺灣中北部則慣稱之為「炕肉飯」。
58 烏白切 oo-pe̍h-tshiat 一種小吃。白水燙豬內臟、紅色粉腸、鯊魚煙、涼筍、章魚、透抽、魚卵、冷蟹、沙拉筍等等小菜,種類千變萬化,切塊沾蒜茸醬油吃。
59 白肉 pe̍h-bah 肥肉。 形容皮膚白。
60 骿條 phiann-liâu 里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