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紅尾冬
|
âng-bué-tang/âng-bé-tang
|
烏面赤尾冬。魚類。體長側扁,呈橢圓形,全身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頭端尖細,眼大。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域。
|
2
|
慢冬
|
bān-tang
|
指二期稻作。
|
3
|
望冬
|
bāng-tang
|
臺灣鷦鶯,臺灣普遍的小型留鳥。
|
4
|
矮仔冬瓜
|
é-á-tang-kue/ué-á-tang-kue
|
矮冬瓜。對矮小的人的謔稱。
|
5
|
歇冬
|
hioh-tang
|
放寒假。
|
6
|
好年冬
|
hó-nî-tang
|
豐年。指農作物豐收的年頭。
|
7
|
過冬鳥
|
kuè-tang-tsiáu/kè-tang-tsiáu
|
候鳥。隨著季節變化,進行方向確定的、有規律的和長距離遷居活動的鳥類。
|
8
|
六月冬
|
la̍k-gue̍h-tang/la̍k-ge̍h-tang
|
夏稻、夏穫。夏季收穫的農作物、第一期稻作所收成的農作物。
六月的收穫期。
|
9
|
晚冬
|
mńg-tang
|
二期稻作。
|
10
|
年冬
|
nî-tang
|
年分、年歲。
收成、收穫。
|
11
|
烏尾冬
|
oo-bué-tang/oo-bé-tang
|
雙帶鱗鰭烏尾鮗。一種食用帶赤色的海水魚。
|
12
|
歹年冬
|
pháinn-nî-tang
|
荒年、歉歲。農作物收成不好的年頭。
|
13
|
補冬
|
póo-tang
|
冬令進補。臺灣北部人的習俗,會在「立冬」(li̍p-tang)這天食用補品,認為可以藉此增強體力,抵禦寒氣,而南部人則在「冬節」(tang-tseh)這一天進補。
|
14
|
收冬
|
siu-tang
|
收成。收割農作物。
|
15
|
冬尾
|
tang-bué/tang-bé
|
殘冬。見【年尾】nî-bué 條。
|
16
|
冬粉
|
tang-hún
|
粉絲。綠豆粉條。
|
17
|
冬瓜
|
tang-kue
|
瓜果類。一年生攀緣草本。莖上有捲鬚,葉子分裂如掌狀,開黃花,雌雄同株。果實也稱為「冬瓜」,呈球形或長圓柱形,結實大者徑尺餘,長二、三尺,表面有毛和白粉,可供煮食。
冬瓜加糖做成的甜食。
|
18
|
冬瓜茶
|
tang-kue-tê
|
用冬瓜和冰糖熬成的飲料,具有生津止渴、解熱的作用,是臺灣地區夏天常見的甜味飲料。
|
19
|
冬筍
|
tang-sún
|
冬筍。
|
20
|
冬天
|
tang-thinn
|
一年四季中最後一個季節,氣候寒冷。
|
21
|
冬節圓
|
tang-tseh-înn/tang-tsueh-înn
|
冬至湯圓、冬節湯圓。冬至那天吃的湯圓,閩南習俗認為吃過冬至湯圓後就年長一歲。
|
22
|
冬菜
|
tang-tshài
|
經過曬乾、加蒜、鹽漬的山東白菜,可以供烹飪煮食用。
|
23
|
頂冬
|
tíng-tang
|
去年。
|
24
|
早冬
|
tsá-tang
|
臺灣的稻作一年兩收,「早冬」即第一期的稻作。
|
25
|
秋冬
|
tshiu-tang
|
(臺華共同詞 ,無義項)
|
26
|
佳冬
|
Ka-tang
|
火車線站名
|
27
|
佳冬鄉
|
Ka-tang-hiong
|
屏東縣行政區(附錄-地名-臺灣縣市行政區名)
|
28
|
立冬
|
li̍p-tang
|
約當國曆十一月七日或八日。這一天是冬季的開始,民間常藉機進補。
|
29
|
冬瓜山
|
Tang-kue-suann
|
宜蘭縣冬山(附錄-地名-舊地名)
|
30
|
冬山
|
Tang-suann
|
火車線站名
|
31
|
冬山鄉
|
Tang-suann-hiong
|
宜蘭縣行政區(附錄-地名-臺灣縣市行政區名)
|
32
|
冬節
|
tang-tseh/tang-tsueh
|
亦為傳統民俗節日。約當國曆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這一天黑夜最長,白天最短。在民間習俗上,這一天要搓湯圓,並祭祀祖先和神明。
|
33
|
田螺含水過冬。
|
Tshân-lê kâm tsuí kuè tang.
|
田螺含些許水份度過寒冬。比喻窮人含辛度日,等待時機。
|
34
|
做著歹田望下冬,娶著歹某一世人。
|
Tsò-tio̍h pháinn tshân bāng ē tang, tshuā-tio̍h pháinn bóo tsi̍t-sì-lâng.
|
種到收成不佳的田,可以期待下一個採收季;娶到惡妻可要受苦一輩子。勸人婚姻大事非兒戲,擇偶要非常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