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蠓仔香
|
báng-á-hiunn
|
蚊香。一種燃燒後可以用煙熏驅趕蚊子的線香。
|
2
|
攑香綴拜
|
gia̍h-hiunn-tuè-pài/gia̍h-hiunn-tè-pài
|
無主見的人盲目跟隨他人行事。
|
3
|
攑頭香
|
gia̍h-thâu-hiunn
|
燒頭香。在農曆大年初一或是其他重要的節慶時,信徒們爭相禮神拜佛並在香爐中插下第一柱香,以示虔誠和祈求賜福。
拔頭籌、捷足先登。原意是指信徒爭燒第一柱香,後來比喻為搶先一步得到先機。
|
4
|
香烌
|
hiunn-hu
|
香灰。燃香或燒符所餘下的灰燼,道士或巫師常用來摻在水裡,給人服用,藉以治病或驅邪。
|
5
|
香火
|
hiunn-hué/hiunn-hé
|
供佛敬神所點的線香和蠟燭。
祭祀祖先用的香燭。後多用以指子孫或文化的傳承者。
裝香灰的紅色小袋,民間風俗習慣以為掛在身上可趨吉避凶。
|
6
|
香煙
|
hiunn-ian
|
香火。燒香拜拜所產生的煙塵。
可以延續祭祀祖先牌位的男性子孫。亦指家系。
|
7
|
香櫞瓜
|
hiunn-înn-kue
|
佛手瓜。瓜果類,有塊狀根,葉子是五角的掌狀葉,葉心有卷鬚。果實為長橢圓形,形狀像佛手,顏色為淡綠色或淺黃色,可以食用。嫩莖和葉心卷鬚也可以食用,是土生龍鬚菜材料。
|
8
|
香跤
|
hiunn-kha
|
線香的基底部,即香燒完剩餘下半截紅色細竹枝的部分。
|
9
|
香菇
|
hiunn-koo
|
蕈菇類。原產於中國、日本。目前以人工培養居多,可食用,是高級食用材料。
|
10
|
香菇肉糜
|
hiunn-koo-bah-muê/hiunn-koo-bah-bê
|
香菇肉粥。用香菇和豬肉為佐料所煮成的鹹稀飯,是一種臺灣常見的小吃。
|
11
|
香爐
|
hiunn-lôo
|
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製成。
|
12
|
香芳
|
hiunn-phang
|
香包。裝有香料的小包,民間習俗在端午節佩戴,可以避邪。
|
13
|
香袋仔
|
hiunn-tē-á
|
香包。裝有香料的小包,民間習俗在端午節佩戴,可以避邪。
|
14
|
香案
|
hiunn-uànn
|
放置香爐、燭臺或者其他祭品的長條形桌子。
|
15
|
金香燭
|
kim-hiunn-tsik
|
指紙錢、香、蠟燭,是祭拜的必備物品。
|
16
|
割香
|
kuah-hiunn
|
進香。帶著佛像上廟宇參拜,為佛像求得神靈。
|
17
|
拈香
|
liam-hiunn
|
在亡者靈前上香弔唁。
到廟裡上香。
|
18
|
麝香
|
siā-hiunn
|
雄麝腹部麝腺的分泌物。呈黃褐色或暗赤色,香味濃烈,乾燥後可製成香料,也可以入藥。
|
19
|
燒香
|
sio-hiunn
|
燃香禮拜神佛。是佛教、道教以及民間傳統信仰的祭祀禮儀。
|
20
|
線香
|
suànn-hiunn
|
用木屑加香料所製成的細長如線的香。通常用於祭拜。
|
21
|
添油香
|
thiam-iû-hiunn
|
捐獻香油錢給寺廟。
|
22
|
聽香
|
thiann-hiunn
|
一種臺灣舊有習俗。在元宵或中秋夜時,在神前燒香默禱,表明欲測之事,而後請示方向後,用所聽的第一句話來判斷吉凶。
|
23
|
臭香
|
tshàu-hiunn
|
黑斑病。地瓜被蟻象蟲啃食過,變黑又發臭。
|
24
|
搶頭香
|
tshiúnn-thâu-hiunn
|
燒頭香。在農曆大年初一或是其他重要的節慶時,信徒們爭相禮神拜佛並在香爐中插下第一柱香,以示虔誠和祈求賜福。
拔頭籌、捷足先登。原意是指信徒爭燒第一柱香,後來比喻為搶先一步得到先機。
|
25
|
進香
|
tsìn-hiunn
|
上香。佛教徒、道教徒到遠處的寺廟燒香拜神。
|
26
|
淨香
|
tsīng-hiunn
|
抹香、香料。一種放置在香爐內的焚香。
|
27
|
有燒香有保庇,有食藥有行氣。
|
Ū sio-hiunn ū pó-pì, ū tsia̍h io̍h ū kiânn-khì.
|
燒香拜佛就會得到神佛保佑,吃藥就會有療效。比喻只要努力或是付出,就會有所收穫或是助益。亦即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