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î 魚

部份符合 「hî 魚」 有91筆

序號41嘓魚
序號 41
詞目 嘓魚
音讀 kho̍k-hî/kho̍k-hû
華語釋義 木魚。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序號42鱷魚
序號 42
詞目 鱷魚
音讀 kho̍k-hî/kho̍k-hû
華語釋義 爬蟲類動物。外形像蜥蜴,全身有灰褐色硬皮,前有五趾,後有四趾,趾間有蹼。捕食魚、蛙和鳥類等,也會吃人、畜。
序號43旗魚
序號 43
詞目 旗魚
音讀 kî-hî/kî-hû
華語釋義 魚類。體長可達一丈餘,呈紡錘狀。嘴尖而細長,無鱗,背鰭大而似旗,故名為旗魚。好游泳於海水上層,每年春季向北洄游,秋季則向南遷徙。肉多刺少,高油質,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序號44鹹魚
序號 44
詞目 鹹魚
音讀 kiâm-hî/kiâm-hû
華語釋義 用鹽醃漬過的魚。
序號45鹹鰱魚
序號 45
詞目 鹹鰱魚
音讀 kiâm-liân-hî/kiâm-liân-hû
華語釋義 用鹽醃漬的鮭魚。鮭魚又稱「紅鰱魚」(âng-liân-hî)。
序號46鹹水魚
序號 46
詞目 鹹水魚
音讀 kiâm-tsuí-hî/kiâm-tsuí-hû
華語釋義 生長在海裡的魚類。如帶魚、黃魚、鱈魚、沙丁魚等。
序號47金魚
序號 47
詞目 金魚
音讀 kim-hî/kim-hû
華語釋義 魚類。由鯽魚經過不斷的人工選種、配種、淘汰而成。特徵為凸眼、體形略呈圓球形,顏色鮮豔,鱗片有金光,鰭大,尾部分三分或四分,多作為觀賞用。
序號48鱖魚
序號 48
詞目 鱖魚
音讀 kuè-hî/kè-hû
華語釋義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序號49鯉魚
序號 49
詞目 鯉魚
音讀 lí-hî/lí-hû
華語釋義 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序號50鯰魚
序號 50
詞目 鯰魚
音讀 liâm-hî/liâm-hû
華語釋義 魚類。頭扁大,無鱗,皮膚多黏液,胸鰭上的棘刺有毒。生長於湖泊池沼中,白晝棲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專吃小魚、貝類、蛙類等。
序號51鰱魚
序號 51
詞目 鰱魚
音讀 liân-hî/liân-hû
華語釋義 白鰱、黑鰱。魚類,身體側扁,鱗細,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為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魚頭適合用來做沙鍋魚頭。
序號52鱸魚
序號 52
詞目 鱸魚
音讀 lôo-hî/lôo-hû
華語釋義 動物名。是一種常見的海魚。清燉的鱸魚,有助於傷口的癒合,是手術後病人極佳的補品。
序號53黃魚
序號 53
詞目 黃魚
音讀 n̂g-hî/n̂g-hû
華語釋義 魚名。多分佈在中國大陸東南海域,體側及背部灰黃色,腹部金黃色,肉質鮮美,各種烹調皆適宜,臺灣沿海較少見,馬祖海域較常捕獲。目前市面上販售者大多為養殖的黃魚。
序號54烏魚
序號 54
詞目 烏魚
音讀 oo-hî/oo-hû
華語釋義 鯔魚、鱧魚。魚類。體形圓長,頭部和背部扁平,眼皮厚,體長約三十到八十公分,多生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也可以人工養殖。每年冬季洄游到臺灣南部西岸產卵,漁民捕獲烏魚,取出魚卵曬成烏魚子,是昂貴的食材,也是漁民重要收入。
序號55烏魚鰾
序號 55
詞目 烏魚鰾
音讀 oo-hî-piō/oo-hû-piō
華語釋義 公烏魚的精囊。和「烏魚子」(oo-hî-tsí)皆是廣受大眾喜愛的高貴料理食材。
序號56烏魚子
序號 56
詞目 烏魚子
音讀 oo-hî-tsí/oo-hû-tsí
華語釋義 臺灣南部的名產之一。取雌烏魚的卵清洗後用針將魚卵的血管刺破除去血液,然後灑少量的鹽,排在木板上輕輕壓扁,隔天曬太陽、風乾後再壓扁,乾燥五、六天後就可做成。
序號57鮑魚
序號 57
詞目 鮑魚
音讀 pau-hî/pau-hû
華語釋義 黑鮑、石決明。軟體動物。外殼為橢圓形,肉為扁平形狀像耳朵,生活在淺海岩礁底,肉可食,外殼可入藥。
序號58白帶魚
序號 58
詞目 白帶魚
音讀 pe̍h-tuà-hî/pe̍h-tuà-hû
華語釋義 魚類。體特長,兩側扁平,如同帶子,色銀白,無腹鰭。
序號59拋魚
序號 59
詞目 拋魚
音讀 pha-hî/pha-hû
華語釋義 撒網捕魚。
序號60扁魚
序號 60
詞目 扁魚
音讀 pínn-hî/pínn-hû
華語釋義 比目魚、鰜鰈魚。魚名。體形側扁、不對稱像盤子。兩隻眼睛長在同一側,有眼的一側呈深褐色,無眼的一側為淡色,平臥在海底。口大,牙尖銳,背鰭前部有棘。分布於中國南海、東海南部以及紅海、印度洋等區域。 小魚乾。曬乾的小魚,魚片。
部份符合 「hî 魚」 有91筆
序號 詞目 音讀 華語釋義
41 嘓魚 kho̍k-hî/kho̍k-hû 木魚。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42 鱷魚 kho̍k-hî/kho̍k-hû 爬蟲類動物。外形像蜥蜴,全身有灰褐色硬皮,前有五趾,後有四趾,趾間有蹼。捕食魚、蛙和鳥類等,也會吃人、畜。
43 旗魚 kî-hî/kî-hû 魚類。體長可達一丈餘,呈紡錘狀。嘴尖而細長,無鱗,背鰭大而似旗,故名為旗魚。好游泳於海水上層,每年春季向北洄游,秋季則向南遷徙。肉多刺少,高油質,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44 鹹魚 kiâm-hî/kiâm-hû 用鹽醃漬過的魚。
45 鹹鰱魚 kiâm-liân-hî/kiâm-liân-hû 用鹽醃漬的鮭魚。鮭魚又稱「紅鰱魚」(âng-liân-hî)。
46 鹹水魚 kiâm-tsuí-hî/kiâm-tsuí-hû 生長在海裡的魚類。如帶魚、黃魚、鱈魚、沙丁魚等。
47 金魚 kim-hî/kim-hû 魚類。由鯽魚經過不斷的人工選種、配種、淘汰而成。特徵為凸眼、體形略呈圓球形,顏色鮮豔,鱗片有金光,鰭大,尾部分三分或四分,多作為觀賞用。
48 鱖魚 kuè-hî/kè-hû 魚類。體側扁,顏色淡黃帶褐色,具不規則的黑色斑紋。肉質鮮嫩,為淡水食用魚。
49 鯉魚 lí-hî/lí-hû 魚類。嘴的外觀呈鈍圓形,有長短觸鬚各一對。脊鰭長、尾鰭分叉。以水草及魚蝦貝類為食物。現在大多以人工飼養為主,主要做為食用魚。
50 鯰魚 liâm-hî/liâm-hû 魚類。頭扁大,無鱗,皮膚多黏液,胸鰭上的棘刺有毒。生長於湖泊池沼中,白晝棲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專吃小魚、貝類、蛙類等。
51 鰱魚 liân-hî/liân-hû 白鰱、黑鰱。魚類,身體側扁,鱗細,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為臺灣重要的淡水養殖魚。魚頭適合用來做沙鍋魚頭。
52 鱸魚 lôo-hî/lôo-hû 動物名。是一種常見的海魚。清燉的鱸魚,有助於傷口的癒合,是手術後病人極佳的補品。
53 黃魚 n̂g-hî/n̂g-hû 魚名。多分佈在中國大陸東南海域,體側及背部灰黃色,腹部金黃色,肉質鮮美,各種烹調皆適宜,臺灣沿海較少見,馬祖海域較常捕獲。目前市面上販售者大多為養殖的黃魚。
54 烏魚 oo-hî/oo-hû 鯔魚、鱧魚。魚類。體形圓長,頭部和背部扁平,眼皮厚,體長約三十到八十公分,多生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也可以人工養殖。每年冬季洄游到臺灣南部西岸產卵,漁民捕獲烏魚,取出魚卵曬成烏魚子,是昂貴的食材,也是漁民重要收入。
55 烏魚鰾 oo-hî-piō/oo-hû-piō 公烏魚的精囊。和「烏魚子」(oo-hî-tsí)皆是廣受大眾喜愛的高貴料理食材。
56 烏魚子 oo-hî-tsí/oo-hû-tsí 臺灣南部的名產之一。取雌烏魚的卵清洗後用針將魚卵的血管刺破除去血液,然後灑少量的鹽,排在木板上輕輕壓扁,隔天曬太陽、風乾後再壓扁,乾燥五、六天後就可做成。
57 鮑魚 pau-hî/pau-hû 黑鮑、石決明。軟體動物。外殼為橢圓形,肉為扁平形狀像耳朵,生活在淺海岩礁底,肉可食,外殼可入藥。
58 白帶魚 pe̍h-tuà-hî/pe̍h-tuà-hû 魚類。體特長,兩側扁平,如同帶子,色銀白,無腹鰭。
59 拋魚 pha-hî/pha-hû 撒網捕魚。
60 扁魚 pínn-hî/pínn-hû 比目魚、鰜鰈魚。魚名。體形側扁、不對稱像盤子。兩隻眼睛長在同一側,有眼的一側呈深褐色,無眼的一側為淡色,平臥在海底。口大,牙尖銳,背鰭前部有棘。分布於中國南海、東海南部以及紅海、印度洋等區域。 小魚乾。曬乾的小魚,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