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符合 「瀾」 有2筆

序號1瀾
序號 1
詞目
音讀 nuā
華語釋義 唾液、口水。
序號2瀾
序號 2
詞目
音讀 lân
華語釋義 (單字不成詞者 ,無義項)
完全符合 「瀾」 有2筆
序號 詞目 音讀 華語釋義
1 nuā 唾液、口水。
2 lân (單字不成詞者 ,無義項)

部份符合 「瀾」 有14筆

序號1流瀾
序號 1
詞目 流瀾
音讀 lâu-nuā
華語釋義 流口水。 表示羨慕。 表示嫌棄。
序號2流豬哥瀾
序號 2
詞目 流豬哥瀾
音讀 lâu-ti-ko-nuā/lâu-tu-ko-nuā
華語釋義 特指好色之徒見美色而流口水的樣子。
序號3瀾垂
序號 3
詞目 瀾垂
音讀 nuā-sê
華語釋義 指掛在胸前,用來防止口水滴落的圍巾。
序號4呸瀾
序號 4
詞目 呸瀾
音讀 phuì-nuā
華語釋義 吐口水。表示不屑、唾棄的意思。
序號5收瀾
序號 5
詞目 收瀾
音讀 siu-nuā
華語釋義 一種民間習俗。在嬰兒出生滿四個月時,外婆家會贈送中間有孔的口酥餅「收瀾餅」(siu-nuā-piánn),用紅絲線串綁起來,掛在嬰兒胸前,表示幫嬰兒收口水,使嬰兒日後不會再那麼容易流口水。
序號6痰瀾
序號 6
詞目 痰瀾
音讀 thâm-nuā
華語釋義 痰。從呼吸道、口腔或喉嚨表面所排出的黏液。
序號7喙瀾
序號 7
詞目 喙瀾
音讀 tshuì-nuā
華語釋義 口水、唾液。由口腔黏膜與唾腺分泌液混合而成的黏液。
序號8洄瀾
序號 8
詞目 洄瀾
音讀 Huê-liân
華語釋義 花蓮(附錄-地名-舊地名)
序號9鎮瀾宮
序號 9
詞目 鎮瀾宮
音讀 Tìn-lân-kiong
華語釋義 附錄-地名-廟宇名
序號10骨力食栗,貧惰吞瀾。
序號 10
詞目 骨力食栗,貧惰吞瀾。
音讀 Kut-la̍t tsia̍h-la̍t, pîn-tuānn thun nuā.
華語釋義 勤勞的人,有栗子可吃,懶惰的人只有吞口水的份。喻只要辛勤付出,就會有好的食物;而不事生產者,只能眼巴巴看著人家享用收穫。比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序號11棚頂做甲流汗,棚跤嫌甲流瀾。
序號 11
詞目 棚頂做甲流汗,棚跤嫌甲流瀾。
音讀 Pênn-tíng tsò kah lâu-kuānn, pênn-kha hiâm kah lâu-nuā.
華語釋義 戲台上的演員演得汗流浹背,戲台下的觀眾批評得口沫橫飛。意指做事的人做得滿頭大汗,卻被批評得一無是處。比喻開口批評容易,實際去做卻很困難;或指用心盡力地做事情,得不到讚美,反而遭到別人的批評與指責。
序號12收瀾收予焦,予你生一个有𡳞脬。
序號 12
詞目 收瀾收予焦,予你生一个有𡳞脬。
音讀 Siu-nuā siu hōo ta, hōo lí senn tsi̍t ê ū lān-pha.
華語釋義 收涎收乾淨,讓你生一個男丁。「收瀾」是民間習俗,在嬰兒滿四個月時舉辦之儀式,目的是希望解決嬰兒流口水的毛病;「𡳞脬」是男性的生殖器,泛指男丁。此諺為嬰兒滿四個月時,長輩們替嬰兒收口水時所講的吉祥話,期望嬰兒的母親來年能添丁。
序號13收瀾收離離,明年招小弟。
序號 13
詞目 收瀾收離離,明年招小弟。
音讀 Siu-nuā siu-lī-lī, mê-nî tsio sió-tī.
華語釋義 收口水收得乾乾淨淨,明年又可以招來一個小弟弟。臺灣民間習俗,嬰兒出生滿四個月的那一天,要舉行「收瀾」(收涎)的儀式,當天用紅線把12塊、24塊或48塊中間有圓孔的小餅乾串在嬰兒頸上,由母親抱著到親友鄰居處走動,親友掰下一塊口酥餅,在嬰兒嘴邊擦一、兩下,口中就一邊唸著這句吉祥話。過去農業社會重男輕女,故以「招小弟」祝福其家可再添男丁。
序號14有喙講甲無瀾。
序號 14
詞目 有喙講甲無瀾。
音讀 Ū tshuì kóng kah bô nuā.
華語釋義 嘴巴說得口水都乾了。比喻費盡唇舌,還是沒辦法說服別人。
部份符合 「瀾」 有14筆
序號 詞目 音讀 華語釋義
1 流瀾 lâu-nuā 流口水。 表示羨慕。 表示嫌棄。
2 流豬哥瀾 lâu-ti-ko-nuā/lâu-tu-ko-nuā 特指好色之徒見美色而流口水的樣子。
3 瀾垂 nuā-sê 指掛在胸前,用來防止口水滴落的圍巾。
4 呸瀾 phuì-nuā 吐口水。表示不屑、唾棄的意思。
5 收瀾 siu-nuā 一種民間習俗。在嬰兒出生滿四個月時,外婆家會贈送中間有孔的口酥餅「收瀾餅」(siu-nuā-piánn),用紅絲線串綁起來,掛在嬰兒胸前,表示幫嬰兒收口水,使嬰兒日後不會再那麼容易流口水。
6 痰瀾 thâm-nuā 痰。從呼吸道、口腔或喉嚨表面所排出的黏液。
7 喙瀾 tshuì-nuā 口水、唾液。由口腔黏膜與唾腺分泌液混合而成的黏液。
8 洄瀾 Huê-liân 花蓮(附錄-地名-舊地名)
9 鎮瀾宮 Tìn-lân-kiong 附錄-地名-廟宇名
10 骨力食栗,貧惰吞瀾。 Kut-la̍t tsia̍h-la̍t, pîn-tuānn thun nuā. 勤勞的人,有栗子可吃,懶惰的人只有吞口水的份。喻只要辛勤付出,就會有好的食物;而不事生產者,只能眼巴巴看著人家享用收穫。比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11 棚頂做甲流汗,棚跤嫌甲流瀾。 Pênn-tíng tsò kah lâu-kuānn, pênn-kha hiâm kah lâu-nuā. 戲台上的演員演得汗流浹背,戲台下的觀眾批評得口沫橫飛。意指做事的人做得滿頭大汗,卻被批評得一無是處。比喻開口批評容易,實際去做卻很困難;或指用心盡力地做事情,得不到讚美,反而遭到別人的批評與指責。
12 收瀾收予焦,予你生一个有𡳞脬。 Siu-nuā siu hōo ta, hōo lí senn tsi̍t ê ū lān-pha. 收涎收乾淨,讓你生一個男丁。「收瀾」是民間習俗,在嬰兒滿四個月時舉辦之儀式,目的是希望解決嬰兒流口水的毛病;「𡳞脬」是男性的生殖器,泛指男丁。此諺為嬰兒滿四個月時,長輩們替嬰兒收口水時所講的吉祥話,期望嬰兒的母親來年能添丁。
13 收瀾收離離,明年招小弟。 Siu-nuā siu-lī-lī, mê-nî tsio sió-tī. 收口水收得乾乾淨淨,明年又可以招來一個小弟弟。臺灣民間習俗,嬰兒出生滿四個月的那一天,要舉行「收瀾」(收涎)的儀式,當天用紅線把12塊、24塊或48塊中間有圓孔的小餅乾串在嬰兒頸上,由母親抱著到親友鄰居處走動,親友掰下一塊口酥餅,在嬰兒嘴邊擦一、兩下,口中就一邊唸著這句吉祥話。過去農業社會重男輕女,故以「招小弟」祝福其家可再添男丁。
14 有喙講甲無瀾。 Ū tshuì kóng kah bô nuā. 嘴巴說得口水都乾了。比喻費盡唇舌,還是沒辦法說服別人。